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2011-10-15 19:20 7月份是属于孩子们的节日,经过一个学期的寒窗苦读,他们终于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暑假。与此同时,7月的深圳也为孩子们送上了两份大礼——7月4日到11日,中国深圳南山国际儿童文化艺术周隆重举行,来自全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名少儿来到深圳,用歌声、舞蹈与画笔和深圳儿童进行艺术狂欢。如今,他们的作品还在南山教育信息大厦楼下展出;而另一厢,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则邀请了十几位国内外当代艺术家举办“艺术游戏”展览,通过装置、影像等方式,将当代艺术与儿童美术教育相结合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尝试。
两个活动虽然是独自进行,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内核——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处于一个什么阶段?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孩子与成年人的审美取向发生了什么改变?
现象:共性VS独立性
这是记者看到的真实的一幕:7月7日,在荔香公园草坪上,中外儿童顶着炎炎烈日进行美术PK。在荔香公园入口处,一幅百米长卷格外引人注目。参加这项创作的多为俄罗斯女孩,整个场面热火朝天,非常自由,有的女孩干脆把鞋也脱了直接踩在画布上面;画卷那边的中国小朋友也不甘示弱,埋头苦画。一会儿功夫,风格差异就显现出来——俄罗斯孩子色彩运用大胆,想像力丰富,有表达两国人民友好的国旗,也有椰林海岛的宜人风光。相比之下,中国小朋友则画得更有章法,色彩多选用蓝、绿等夏日看起来清爽含蓄的颜色,画面整体布局井然有序,而且造型具象。在实地速写的比赛场地,记者发现了同样的风格差异。
有的专家现场评价:中国孩子善于抓住表达题材、形式的多样性,绘画技能技巧很高,追求视觉化效果,他们的作品驾驭能力不逊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而外国孩子则比较随心所欲,很少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可以很充分地表达内心的自我,流露真实的思想感情。但相对来说,外国孩子的绘画基本功较差、技能技巧则不如中国孩子,画面构成更是信马由缰。虽然听起来厚此薄彼,然而内里是喜忧参半。
“可以看出,中国孩子的共性多一些,而外国孩子相对的独立性要强一点。”深圳南山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美术教研员高永胜在现场观看时提到了美术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俄罗斯孩子都表现得很出色,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遗传,俄罗斯在绘画上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艺术基因和素养都非常深厚,在那种自由表达的文化氛围中,孩子们往往能够自由地表达自我。”他提到了在这届艺术周上,有一个俄罗斯小孩只根据“能量”这个词就创作了一幅画,这就是丰富想像力的体现。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谢伦和在谈及美术教育时,就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美术,想像力是弱点。
然而中国的绘画历史岂止三百年呢?在我们深厚有如此辉煌的艺术历史,为何中国孩子却无法继承这种深厚的艺术底蕴?对于这个问题,中外美术教育的模式便成为令人关注的问题。
对比:传统美术教学与“快乐式”教学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画出漂亮的画,或者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而是要引导孩子提高对美的认识、追求、探索以及感悟,让孩子在体验他们的学习、社会生活的同时,领悟生命的价值。”高永胜说。“艺术游戏”策展人冯博一在谈及国内的美术教育时大呼失望:“中国艺术教育严重滞后,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中,对美术的讲授基本上是几十年都不变的。艺术已经沦落到文、理科不行才去学习以求考大学的尴尬境地。其实美术教育更应该是审美教育,应该注重对儿童审美的启发,提高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然而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许多美术教师依然沿用着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注重临摹,强调表达具象的东西,在完成一幅美轮美奂的画的同时却忽略了“画外之意,弦外之音”,本末倒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是用什么法宝让孩子们想像力膨胀,审美水平攀升?冯博一谈到,他在日本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就对他们的美术教育印象深刻。在那里,美术馆对孩子们的美术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几乎每个美术馆都有儿童教育部门,定期为孩子们进行艺术讲座,从远古美术史开始到艺术品收藏,涉及的方面之多足以令中国的美术馆望其项背。“有一次我参与了他们的课程,印象特别深刻。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与当地的教育机构联系、安排,邀请每位到访的艺术家去福冈的中小学做讲座,效果非常好,日本的中小学生对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是日本美育的一个环节,将最前卫的艺术与中小学生的审美教育近距离接触。通过这样的接触,孩子们了解到艺术家是如何以艺术的方式来看待社会、人生以及展现想像力。”
“互动式教学”、“快乐式教学”,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在国内尚开始起步,而南山区的中小学在这方面做了排头兵。高永胜提到深圳(南山)中加学校听过的一节外国老师的美术课,他说那位外国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随心所欲,类似表演式的上课,没有任何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也很少去关心课堂纪律,孩子们有的趴在桌面上,有的歪着脑袋,远看就像一盘散沙,一堂课下来,听课的大人们感觉什么知识都没有传授到。“但是这位老师却在告诉大家,这就是美术!美术追求的就是这种随心所欲、自由创造的境界。”近年来,南山区举办了多次大型文化交流,而这类交流更看重文化气质、文化气息与文化精神的深层次交流。随着国际性交流的增多,孩子的眼界开阔了许多,甚至也可以放开手脚,非常自由地创作。当然,由于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文化习惯,还有一些难题没有克服,还是不能非常充分地展现个人的独立个性。
影响:对传统的断层与对当代艺术的隔阂
如果问国内的成年人,你认识顾恺之和八大山人吗?估计十个里面有八个会摇摇头。但是若问小学生,凡高和莫奈是谁?估计十个里面有八个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是《向日葵》与《日出印象》的作者。
美术教育匮乏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与传统艺术的断层。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成年人市民,对于“中国美术史”的认识,结果大多不能说出三个以上的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名字,而且大部分人认为“那是美院学生才学的吧?”那么,他们学生时代的美术课学的是什么呢?“手工制作、素描、水粉等”,有些条件好的学校开设了篆刻、书法、国画课,但传授知识的同时却忽略了传授“背景”,因此学生们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既然传统的东西没有了生存空间,那么当代艺术是不是能够为大多数人接受?答案也是不乐观的,拿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深圳博物馆的《意大利绘画400年》展览一个月共迎接了4万人次入场观看;而OCT当代艺术中心的《柏拉图和他的七种精灵》同样的时间只有观众4000,但已经算是同期当代艺术展览中的佼佼者。
与传统的断层和对当代艺术的隔阂,造成了大众对艺术欣赏的尴尬境地。“由于美术教育的不重视,长远来说将会对整个社会甚至整个民族审美取向产生扭曲。”冯博一说。这方面,美术馆跟学校应该共同努力。美术馆作为大众的公共艺术场所,肩负着艺术教育的职责,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的美术馆都重视不够,或只是举办一些千篇一律的所谓儿童艺术的展览,其策展理念和展览方式陈旧而索然无味,缺失了艺术想像、表现的张力和生动、新鲜的感觉。“当人们不需要为吃喝拉撒苦恼的时候,自然就会转移到精神需求层面上来。儿童美术教育归根到底是个人素质的提升,不在于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而在于提高民众的审美能力、人文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