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有啥说啥-渭南论坛】[摘要]广州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鸿钧指出,该蒲氏南宋时来华,聚居广州“番坊”。他们在航海、商贸、建筑等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能力,尤其在宋元时期,蒲姓族人在粤、闽一带享有盛誉。
广州蒲姓为阿拉伯裔 宋元时期声名震粤闽
蒲氏后人蒲寿庚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广州蒲姓为阿拉伯裔 宋元时期声名震粤闽
蒲氏珠冈房的蒲氏宗祠
广州蒲姓为阿拉伯裔 宋元时期声名震粤闽
位于山东淄博蒲松龄故里的狐仙园
广州蒲姓为阿拉伯裔 宋元时期声名震粤闽
蒲松龄画像
广州蒲姓为阿拉伯裔 宋元时期声名震粤闽
广州怀圣寺光塔当年是蒲氏族人倡建的。
百家姓溯源追今之蒲姓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卜松竹
(除署名外)
在宋朝的《百家姓》中,蒲姓排在第269位。如今蒲姓全国总人口大约有75万人,排在全国姓氏第177位。
“宋时,自阿拉伯地区来广州住在‘番坊’的外国人颇多,史称‘番客’。随着时代发展,绝大多数‘番客’均已华化,融入汉民族当中。如今广州地区唯一有迹可循的旧时‘番客’,乃为散布于南海、黄埔、白云地区的蒲姓族人”,广州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鸿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该蒲氏南宋时来华,聚居广州“番坊”。他们在航海、商贸、建筑等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能力,尤其在宋元时期,蒲姓族人在粤、闽一带享有盛誉,是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镇光辉历史的独特见证。
广州蒲氏后人
数百人聚居两村
就广州地区而言,蒲姓族人至元末明初衍分八房——蒲庐房、莪蔓房、朴庵房、丹灶房、珠冈房、蒲村房、潮州房、玛律耶祖房——后裔散居南海、番禺、顺德、潮州、儋州等地,至家谱有载,宗祠俨然,史乘可征。
蒲氏珠冈房在今广州黄埔区大沙镇南珠江村,人口200余,与村中其他各姓杂处,有“蒲氏宗祠”一座。据《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宗祠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重修于1997年。建筑坐北朝南,三间两进,占地271.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和广府地区大多祠堂一样,装饰着砖雕、石刻、木雕。大门木门联上刻着“龙从塞北;鳌占川西”。目前祠堂保存完好,为族人使用。2005年9月,宗祠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蒲村房在今白云区神山镇蒲村,人口150余。村中也有蒲氏宗祠一座,建于清光绪九年(1884),型制规格与珠江房蒲氏宗祠相似而略小。
古人记载广州蒲氏事迹者,以宋人岳坷《程史》最详。日人桑原鹭藏著《蒲寿庚考》,认为岳氏文中所云广州蒲姓,即当今广州蒲氏各房之先世,是阿拉伯人,先侨寓占城(越南北部),继而来粤。著名史家罗香林等诸多学者都认可此说。但陈鸿钧通过研读《南海甘蕉蒲氏家谱》( 清光绪三十三年刊本)(以下简称《甘蕉谱》),发现当今广州蒲氏也有可能是自西域入华,先侨寓山东,进而入粤的。但无论怎样,都足证广州在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显赫地位。
族谱记载,广州蒲氏一世祖为玛呿阿,是由其子海达迎养,定居广州玳瑁巷的。广州今天没有“玳瑁巷”的地名,一些学者认为它应当就是光塔路的玛瑙巷。玛瑙、玳瑁,皆用以装饰,而玳瑁与龟类似,龟为近世所忌称,或许因此改名。海达之子阿呪咾叮( 三世)也住在玳瑁巷,海达的兄弟栢的后人也在玳瑁巷一带居住。此外蒲氏五世祖寿毓和妻子住在蒲宜人巷。陈鸿钧指出,宜人,为古时妇人因夫及子孙而得之封号,始于宋政和年间。但因巷名过长,故后有删缩。即今光塔路之普宁里。
广州泉州蒲氏皆为豪族
怀圣寺光塔为蒲氏倡建
《甘蕉谱》记载广州蒲氏二世祖海达曾在宋代任“广东常平茶盐司提举,管军千户侯”。陈鸿钧考订认为,“广东常平茶盐司提举”应为“广南东路常平茶盐司提举”之误。提举,意为掌管,宋以为官名,如提举常平仓、提举水利等。常平,为古代调节粮价之法。汉宣帝时,耿寿昌建议于边郡筑粮仓,谷贱则高价买人,谷贵则低价卖出,称为常平仓,作平抑粮价之用。也就是说,蒲海达是负责茶盐专卖的官员。正因为其官署设于广州,所以他将父亲接到这里,并选择了阿拉伯人较为集中的“蕃坊”居住。
作为海上丝路始发地的广州城,在历史上曾经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组成部分——蕃坊。宋代,蕃坊内设有“蕃学”。这是应蕃人的要求,由地方政府兴办的学校。诸“蕃”子弟均可入学,学习中国文化。在蕃坊历代外侨中不乏学者大儒。他们的子女在广州上学,学习汉文化,并融入到社会上层。据传阿拉伯人李彦升曾赴唐朝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并被任以官职。有的阿拉伯裔商人还被中国朝廷封以官职,海达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蒲氏定居广州番坊,二世而显,且在商贸方面有相当财力,所以海达的两个兄弟能“倡筑羊城光塔”,四世捏咕柏能“特捐巨金”。怀圣寺光塔是广州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被视作海上丝绸之路在我国的最重要地理坐标之一,显示了蒲氏作为阿拉伯后裔在海事活动中的卓越能力。
除海达外,泉州外商蒲寿庚任泉州市舶司提举。这一官职在宋代极为重要。蒲寿庚家族于南宋末年由广州迁至泉州。此后,在蒲寿庚的悉心经营下,迅速发展出强大的势力而掌控全城。蒲寿庚在南宋的另一官职为招抚使,招抚使“在宋代虽非常置军职,但受命者主要是负有重要任务的高级将领”,可见此时其所拥有的海外贸易力量及私人武装力量之雄厚,对于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朝廷意义之重大。虽然后来蒲寿庚因降元及屠杀在泉的宋宗室、士大夫与淮兵等事,在历史上争议颇大,但应该看到,泉州港在宋元鼎革之际得以平稳过渡,在元代达到空前繁盛,与蒲寿庚密不可分。而且蒲氏势力范围不仅限于泉州,与海外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在海外诸国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所以入元后,元朝对东南亚诸国形成影响也多借助蒲氏之力,这对海外贸易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此外,蒲寿庚兄弟蒲寿宬曾任梅州知州7年之久,据称颇有政绩。
四川蒲姓占全国近半
蒲松龄身份仍是个谜
蒲姓在全国分布主要分布在在四川、江苏、浙江、广东、青海、山东、重庆、陕西宝鸡、台湾、香港、上海以及国内外等地,尤以四川为多。在宋朝的《百家姓》中,蒲姓排在第269位。如今蒲姓全国总人口大约有75万人,排在全国姓氏第177位。四川的蒲姓人口,从宋朝到现在一直稳居全国各大省份第一位。如今四川蒲姓人口约占全国蒲姓人口的48%,大约有36万人。据当地媒体报道,在川东北一带,不少地方一个村的人大多数都姓蒲。所以蒲姓在全国来看算不上一个大姓,但在四川却能排进前50位以内。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城东约4公里,有一个至今还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老村落。这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诞生地——蒲家庄。1980年,村里建起了蒲松龄纪念馆,对故居、柳泉、墓园进行了修葺、扩建。
蒲松龄应该是蒲氏族人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位。他的短篇小说名著《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殿堂中的璀璨光芒,穿透时空。这位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多神秘形象的大师,本人的身世也一样神秘。关于他先祖的族属,就有蒙古人、女真人、阿拉伯人后裔,以及汉族等说。例如罗香林著的《蒲寿庚研究》,就认为蒲松龄可能是蒲寿庚的后裔。日本学术界也有此说。还有人认为,蒲松龄的远祖蒲居仁在福建任过都转运使,而任这种职的,在元代都是“色目人”。不过蒲松龄在自述中曾经写到自己家族乃是“般阳土著”,所以不少学者认为,他应是汉族人。对于这一问题,各方专家都有严格的考证,也有独门的论据,也尚未有谁能取得各方公认的结论。作为一桩“公案”,其抽丝剥茧的论证过程一言难尽。但从中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包容能力。
汉族蒲姓的来源很多,一般认为他们是最初源自华夏早期的舜帝子孙,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于是他的子孙就把封邑名“蒲”作为自己的姓氏。其余还有高阳氏、己氏的来源。无论从哪个来源来说,蒲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
(广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