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3|回复: 0

[百宝箱] 中国人都是清明节扫墓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3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在中国本有和西方舶来的各类节日当中,难得清明节还没有被过成“情人节”,仍然保持着人们心目中的本色:扫墓、吃青团子。公墓人满为患,纸钱涨价,消防和林业部门如临大敌,媒体呼吁文明祭扫、以鲜花替代纸钱,这仿佛就是我们对清明节的全部印象。

但许多中国人或许不曾经历的是,除了清明节以外,其他时候也有扫墓习俗,它甚至是传统上吃月饼赏月的中秋节,以及年味尚浓的正月。

并非只有清明才扫墓

事实上,仅以地域文化错综复杂的闽粤沿海为例,扫墓时间的选择,存在非常多样的地域和族群差异。推及全国,则其复杂程度更不可小觑。

福州地区,在多数人清明祭扫先人墓地的同时,一些村镇居民习惯选择重阳节扫墓。而地处福州地区西部的闽清县,许多人传统的扫墓时节是中秋节前后,清明不进行任何祭扫活动。在南部的莆田,扫墓时间分为清明、重阳和冬至,冬至为大部地区和市区的主流,清明扫墓的地区分布在沿海,也仅进行一次。而在闽南漳州,扫墓时节为三月初三,俗称“三月节”,也即古时的上巳日,相对较为特殊。这个时间扫墓的习俗也传到了台湾,造成漳泉裔民众扫墓的时间差。

中国人都是清明节扫墓吗?

中国人都是清明节扫墓吗?

福州林浦世宫保林公家庙,始建于明代。  陈羽摄

对于闽西客家人、广东客家人和潮汕人,扫墓时间则更为复杂,会依照祖先的远近进行不止一次的扫墓。例如,永定客家人在正月开始扫墓,一直持续到清明,对于重要的前代祖先(如“开基祖”等),则要选定日期进行祭拜;潮汕的部分人分为清明和冬至两祭,分别祭扫近祖和远祖。对于一些重要祖先的祭拜,在潮汕地区是颇为隆重的,合族扛着传统的竹篾灯笼上山,将备齐的祭礼铺陈在墓前,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自家除草式、献花式扫墓,而成为以宗族为单位的民俗活动。

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元宵派和除夕派也占有不小的比重。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清明不是扫墓的唯一之选,而在赏月吃月饼、登高、吃汤圆之外,中秋、重阳、冬至等节日也有了不同的意义。

中国人都是清明节扫墓吗?

中国人都是清明节扫墓吗?

福州晚清名臣沈葆桢墓。  张继州摄

清明节与扫墓始自何时?

一个节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形象,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此所谓岁时节令,是历代地方志文献的重要一章,而单独成书的也不少,如南朝梁的宗懔,写了一本《荆楚岁时记》,堪称最早的岁时专著。

这本小书里写到了端午、七夕、中元节等今日仍然十分重要的民俗节日,也写到了龙舟竞渡和牵牛织女等相应节俗。但是没有写到扫墓和清明节。

宗懔写了两个和现今的清明节相对接近的节令。其一是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按: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其二是上巳日:“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在引述很多文献作为考证后,作者加了这样一句:“是日,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米+半>,以厌时气。”这就是从江南直到广东都风行至今的青团,或称清明粿、鼠曲粿、艾饺、艾粿。这一食品至今和清明节挂钩,与传统的寒食节、上巳日都渐渐为人淡忘,是不无关系的。

中国人都是清明节扫墓吗?

中国人都是清明节扫墓吗?

《荆楚岁时记》

清明之所以由一个节气变成一个节日,还是因为吸收了寒食和上巳的内容。寒食本就和清明相近,唐开元二十四年敕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这几天连假相当于把清明和寒食合在一起了。既然有了小长假,那么上巳出游“祓禊”之举也就相应移到了清明。反倒是漳州的风俗仍然有古风,只不过把古时观念里的清明(或寒食)扫墓给移到了三月初三。

祭扫坟墓之举古已有之。《礼记·檀弓上》载:“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这是建立了扫墓的物质基础。而到了孔子的再传弟子孟子时,当时墓前上供已经蔚然成风,以至于那位有一妻一妾的齐国人,居然还跑去墓地讨供品吃:“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但这种祭墓的行为并不合乎周礼,因为士大夫都有家庙,而当时的平民并没有祭祖的资格。《左传》就记了这样一件事:“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

在士大夫感叹礼崩乐坏的同时,庶民阶级祭墓之举仍然在继续。到了唐开元二十年,朝廷都意识到,堵不如疏,于是《许士庶寒食上墓诏》里说:“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拜扫,申礼於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馔任於他处,不得作乐。仍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这是对寒食扫墓的肯定,而过了四年,有了寒食、清明小长假,扫墓和郊游就渐渐合二为一了,该干嘛干嘛去。

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里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好玩的少年人不止在这一天出游嬉戏;而柳宗元则因被贬外乡,祖墓已经四年无法祭扫,树木也被破坏,而唉叹道:“每遇寒食,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然此已息望,又何以云哉!”(《寄许京兆孟容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朝人的小长假,和今天的我们,并没有过法上的本质区别。尽管如此,“清明戴柳”的上巳日祓禊却鬼的习俗已然面目全非了。

春秋二祭的余绪,礼下庶人的见证

那么其他非寒食-清明-上巳日期间的扫墓习俗,尤其是秋冬季的,又是从何而来?

在中国的传统里,不论是祭拜孔子、妈祖,抑或家族祭祖,多分为春秋二祭,取所谓“春祈秋报”之意,此俗始自古时的社日及释奠等礼俗。

《汉书·郊祀志上》:“高祖十年春,有司请令县常以春二月及腊祠稷以羊彘,民里社各自裁以祠。”《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这种社就是现代闽粤地区乡村常见的土地庙之类,现今的闽南,祭祀土地公的时节是二月初二和八月十五,正是春社秋社的遗意。

至于释奠(设荐俎馔酌而祭),《礼记·文王世子》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而《唐六典》中,进一步规定了祭孔的日期:“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孔宣父,以先师颜回配。七十二弟子及先儒二十二贤从祀焉。祭以太牢,乐用登歌,轩悬,六佾之舞。”这个春秋二祭的日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春秋二祭的涵盖面在后期不断扩展,不仅推及诸神,也推及朝廷褒封的名人墓。《宋史》:“景德元年,诏:‘前代帝王陵寝,名臣贤士、义夫节妇坟垄,并禁樵采,摧毁者官为修筑;无主者碑碣、石兽之类,敢有坏者论如律。仍每岁首所在举行此令。’郑州给唐相裴度守坟三户,赐秦国忠懿王钱俶守坟三户。加谥太公望昭烈武成王,建庙青州,周公旦追封文宪王,建庙兖州,春秋委长吏致祭。”但与此同时,宋代仍然只有高官得以建立家庙,普通人只能“室祭”,并禁止奉祀四代以上祖先。一些地方的世家大族,为祭祖护墓,往往在有势力的寺院中设立檀越祠,或在祖墓附近创设寺庙,也即所谓坟寺。(详参郑振满《莆田平原的宗族与宗教——福建兴化府历代碑铭解析》)

元明以来禁令日弛,加上程朱理学主张庶人祭祖、设立祠堂——“君子将营室,先立祠堂於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嘉靖十五年,礼部尚书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乞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又“乞诏天下臣工建立家庙”,比朱熹主张的祭四代祖先直接迈了一大步。该议得到了采纳,于是“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于是宗祠遍天下”,冬至也成为“法定”祭祖日期之一。

中国人都是清明节扫墓吗?

中国人都是清明节扫墓吗?

广东普宁泥沟张氏祭始祖。 &#160;安静声音摄

历代礼制的变革,让开枝散叶的宗族,得以凭借祭祀的形式团结在一起,宗祠成为社群重要的核心,祭祀活动日趋盛大,也更加有章可循。同时,祖墓尤其是远祖墓、始祖墓,是宗族历史的最好物证,也是远近后裔的心之所向,更是“能保佑的”,其重要性就愈发凸显,因而合族祭墓及春秋二祭的风俗渐浸,中秋、重阳和冬至祭扫祖墓就日趋风行。而近祖、远祖墓分期祭扫,也是家祭和祠祭在扫墓方面的一种映射。

话说回来,在其他节日扫墓的地方,也并没有抛弃这些节日本有的另一些意涵。中秋合家赏月,然后再去扫墓;重阳扫墓,同时登高赏景;冬至祭祖、搓圆子,同时也一起去祭墓;除夕和元宵都临近春节,既然已经团圆,扫墓有如顺水推舟。

细究之下,中国传统社会的年节皆是为家族服务的,因为家族是维系个人和社会的单元,节日和其相关的仪式(包括扫墓在内),是增加家族内聚力的重要途径。每个节日的活动都有不同,一致性在于家族团聚,而不是什么节都包饺子。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1-29 06:49 , Processed in 0.09781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