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院教授王晓军(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院教授王晓军(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由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主办、天弘基金承办的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首届峰会于2016年2月27日在北京金融街召开。主题为“养老金政策、运营与投资”。中国人民大学统计院教授王晓军出席并参与“学术与实务圆桌论坛”。
以下为发言实录:
王晓军:做精算的,做养老,也是小众,很多人都觉得很陌生,我做了一些定量研究,发了一些文章。可持续这个事,也是非常大的事,世行已经总结了几个字,首先是平衡,有多大力量办多大事。我们现在提精算平衡,资产负债要平,收支要平,如果是平衡,就有另一个制约了,我们这个待遇要充足,讲到待遇充足,刚才也讲70%的替代率,还是90%的替代率,在我们在多层次养老来源上,最后能够养老,能够让退休以后的养老待遇不降低,这是一个约束。同时,我们还能有支付能力,现在有28%的缴费,个人还要再增加,我们有这个支付能力吗?我们必须在这样的平衡下来找我们的支和收,可调的是退休年龄,我们参加工作,开始工作挣钱的年龄比以前要大大推后了。这个平衡的问题,大家比较强调隐性债务问题,制度欠的账,制度承诺了,将来要发的,但是这个制度只要持续的运行下去,除非说关掉了,要不然这个制度仍然是有权力去收费保费的。既然承诺发出去,将来有权力收取保费,那应该是隐性资产,我们的平衡应该是隐性债务和隐性资产两个差才是那个缺口,不能忽略其中一个。另外,讲隐性债务的时候要讲隐性资产,它们两个平衡才是平衡。
另外一个问题,我搞精算,比较关心风险,我们是希望终身的养老,长寿风险是很大的风险,问一下我们基金公司也好,保险公司也好,并不是说没有让你们发展个人的年金,只是原来没有税优的激励。现在养老的产品很少是终身的,我们现在各种条件越来越好了,活得越来越长了,长寿风险是我们没有办法去管理和控制的,这是一个趋势性的,人人都是这样的趋势。像泰康老总讲到的,花200万可以养15年,那15年后呢,我们需要的是终身的保障。我们也是需要在这个长期里面,你说给你个人投资选择权了,但是这是很波动的,不可控的风险,我们都没有多少金融的知识,当我们真正退休需要养老金的时候,我们的储蓄积累大大缩水了,根本没有办法换取长期终身保障,这怎么办?这个也是可持续的问题。怎么办呢?肯定是各种渠道同时发挥作用,包括政府,社保,这是不可取代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政府来担保你终身的一直到死的养老金。企业年金做了这么多年,有一些人积累了一些钱,但是如果看真正退休的人,他是一次性领取,不是一个年金,不能保证终身领取的。所以,我们到后端,下一步领取这一端应该是更重要的问题。
怎么办这个事?我非常统一郑老师的观点,要增加激励,让大家愿意缴费,愿意延长缴费,愿意增加缴费,愿意自我的选择,多工作,推迟退休,这个制度的激励,这个制度的设计就非常重要。这个制度在设计上,得让大家看到这个制度的透明性,能看到多付出,多收获,看到我的权益,责任是对等的,个人账户在这里面应该是非常简单透明明了的方法。我仍然觉得减少更多的选择行为,让大家选什么时候参加保险,快养老的时候才想到养老的事,有的时候金融知识也不足,让个人选择,可能大部分的时候是花了更多的冤枉钱和更多的成本。比如美国那种,到一定年龄挣工资了,就应该交税了,自动的就加入了,直到退休领取之前一直在缴,而不是选择最短15年交。投资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不要给太多个人的权力。转成年金的时候,个人开始选的时候,65岁,或者70岁,或者80岁,一定要转成终身领取,否则的话变成一次性的收入,也许最后真的到年龄的时候进入长期的贫困。能调的就是制度设计的激励性还有消费期,还有领取期的平衡,这个时间点就是退休年龄的选择。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