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有啥说啥-渭南论坛】[摘要]建设用地扩张迅速植被与农用地持续减少,致透水率整体下降。
广州城区内涝点30年扩散16倍
●上世纪80年代内涝事件发生点有7个,集中于越秀区长堤大马路附近
●上世纪90年代内涝事件发生点有51个,绝大部分在越秀区,少量分布在其他区域
●2000年后内涝事件发生点为113个,越秀、天河、海珠、白云等区域都有分布
南都讯 记者刘雪 落雨大,水浸街,这30年来,广州水浸越发厉害。日前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广州城市建设与管理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显示,广州城区内涝点数量是上世纪80年代的16倍,主因是由于城区建设用地扩张迅速,植被与农用地持续减少,导致整体透水率持续快速下降。
内涝点逐年增加 从越秀向周边区扩散
这本蓝皮书收集了广州市自1980年以来的城市暴雨内涝事件信息,主要包括城市暴雨内涝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形成内涝点的时空数据。该报告研究发现,上世纪80年代,严重内涝事件发生点有7个,主要集中于越秀区长堤大马路附近;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内涝事件主要发生点有51个,绝大部分集中在越秀区,少量分布在其他区域;进入2000年以后,内涝事件主要发生点为113个,在越秀、天河、海珠、白云等区域都有分布。也就是说2000年后广州城区内涝点数量是上世纪80年代的16倍。
总体上,城市暴雨内涝灾害事件的空间扩散方向,以越秀为主向东、西、北方向扩散,与广州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方向呈现出一致性。
分析显示,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本世纪内涝点密度与不透水面密度一直呈正相关性。这说明了不透水面密度的增加导致内涝的发生率增加,而且,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在广州市主城区范围内暴雨内涝的发生密集程度在增加。
建设用地扩张迅速 植被与农用地持续减少
该报告指出,1990年以来,广州市主城区的建设用地扩张迅速,且主要使用的是植被与农业用地。在1990、1999、2010三个时期,城乡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分别为17.3%,30 .67%,41.76%,平均每两个期间内的增长速度为12.23%。与此同时,区域内占有较大比例的植被与农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其中,在1990-1999期间,植被与农业用地减少得最快,植被与农业用地分别有18.62%和20 .73%的面积转变为建设用地。
伴随着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广州市区高密度不透水面区域不断扩大,建设用地连片程度不断增加,大量透水地面,如植被与农业用地转变为不透水地面,导致了整体透水率持续快速下降。
建议优化不透水面密度的空间格局
报告指出,广州市主城区暴雨内涝与城市化过程地表硬质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为消除或减轻暴雨内涝灾害,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不透水面密度问题。其建议,城市不透水面密度的空间格局影响暴雨内涝点空间分布,通过优化不透水面密度空间格局,有利于消除或减轻暴雨内涝灾害。同时,广州市主城区内涝成因是多重的,治理应综合考虑城市不透水面密度、市区地形起伏格局及排水管道网的科学设置。
知多D
不透水地表:
指天然或人造的难以被水穿透的地表,如屋顶、停车场、广场、水泥及沥青路面等,使原透水的植被和土壤变为不透水的人工建筑物,填占城市河、湖等水体、洼地严重,城市水系调蓄能力下降,也使大部分降雨无法进入地面垫层以下,从而形成地面径流,使得暴雨洪水的流量增大,产生城市暴雨内涝灾害。
(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