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游击战为什么在21世纪仍能遍地开花?
在这个平静的巴格达之夜,这群第82空降师的士兵们没遇到什么异常状况。准确地说,他们所执行的是情报搜集和维护治安行动,这种行动烈度不高且枯燥乏味,而从亚历山大大帝和尤利乌斯·恺撒的时代起,情报搜集和维护治安行动就是支撑反叛乱行动的柱石。自古以来有成千上万的人曾经陷入残酷的非正规战,他们在战斗中面对精于此道的敌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军士兵只是那些人中的一小部分,而他们的敌人也一样。
游击战争在历史上曾经多次似乎要被“新生事物”所取代——20世纪10年代的工业化战争,30年代的空中战争,50年代的核战争,90年代的网络中心战。但是,游击战争每一次都出色地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二战结束之后,暴乱和恐怖主义行动成为武装冲突的主要形式——并且在可预知的未来,还将继续成为主要形式。甚至虽然传统形式的武装冲突渐渐减少,但各种游击队组织和恐怖组织的数量仍在持续增加,而后者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前者。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在各种内战的战场上有超过90%的死亡人口是非正规武装人员;而毫无疑问,这个数字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里仍然居高不下。
游击战遍地开花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首先,游击战耗资低廉,技术水平不高:展开游击战既不需要昂贵的武器,也不需要复杂的指挥机构,而且这种形式有时非常有效。从阿尔及利亚、越南到阿富汗、车臣、黎巴嫩、索马里和伊拉克,不对称作战始终展现出强大的力量。美国人对不对称战术最惨痛的记忆恐怕就是2001年9月11日及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战争了。人们突然理解了游击战争及其近亲恐怖主义的本质,绝不是那些停留在“爱情与和平”年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陈腐的学术研究课题,而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
然而时至今日,尚未有一本专著能够对自古以来游击战争和恐怖主义的演变过程做出准确而通俗易懂的解读。《隐形军队:游击战争的历史》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历数自史前时代一直到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乃至之后,数千年来有关游击战的历史。本书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近两个世纪,但第一章还是阐述了古代和中世纪的内容,以便读者能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游击战为什么在21世纪仍能遍地开花?
本书希望能够为对游击战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视角,不过笔者无意把本书写成一本百科全书。我的目的是既能引人入胜,又具有教育意义。本书并非各个时代游击战和恐怖行动的编年史——有些历史片段应该说无足轻重——我更愿意抓住主要的脉络,选取比较典型而且具备可读性的部分呈现给大家。所以,为了避免长篇大论,我可能不得不对许多战争的过程避而不提或者一笔带过。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注释中提到的专著做更深入的了解。
游击战为什么在21世纪仍能遍地开花?
在下文中,我会将重点放在著名指挥官的经历和个性方面。不仅要探究他们个性中与生俱来的特点,也会偏重于他们推动事物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在游击战方面。游击战部队由于缺乏正规军的编制结构,往往更依赖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比如罗伯特·布鲁斯、朱塞佩·加里波第、奥德·温盖特或毛泽东。当然,在反游击战中最成功的将领——如赫伯特·利奥泰、爱德华·兰斯代尔和戴维·彼得雷乌斯——则往往与其所在军队的固有体制格格不入。
撰写这一领域的专著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游击队员”或“恐怖分子”这样的词汇并没有一个得到广泛接受的定义。有这么句话,有的人口中的恐怖分子到别人嘴里就成了自由战士。沃尔特·拉克尔(Walter Laqueur)抱怨说,有很多观点认为“‘恐怖主义’(就像‘游击队员’一样)这个词被用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几乎已经被用滥了”。这就是为什么本书很难定义恐怖分子和游击队员这两个概念,摒弃其中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可能歪曲其本来面目。
在本书中,“恐怖主义”的定义是非国家实体的人员使用暴力袭击非战斗人员(大多数是平民,但也包括政府官员、警察和未执勤的军人),以恐吓或施加压力,迫使其政府改变政策或结构成分。恐怖主义行为所造成的政治或心理影响,与其所造成的破坏往往不成比例。19世纪的口号“用行动做宣传”时至今日仍然为一些人所奉行:恐怖主义首先是一种心理武器。由国家主体对平民施加的暴行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因为自经历了1793~1794年法国大革命中的血雨腥风之后,“恐怖主义”的广义概念已经有所改变,正如埃德蒙·伯克所说的,它释放了“那些被称为恐怖分子的地狱恶犬”。本书主要讨论的是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恐怖主义,当然,这个定义的界限也很模糊,因为有很多恐怖组织得到了一些国家的秘密支持。
游击战争(Guerrilla)的字面意思是“小规模战争”。这个名词的来源是1808~1814年抵抗拿破仑大军的西班牙游击战争,但游击战可以说是自古以来就存在。本书给出的定义是,一个武装集团由于政治或宗教原因,使用打了就跑的战术,主要针对一个政府及其治安部队。土匪的主要目的是劫财,所以不在此列;土匪一般对于动摇既有的政治体制不感兴趣,而只是希望攫取利益。大多数游击队属于非国家团体,但有些游击队是正规军事部队的组成部分(现代的说法叫特种部队),负责深入敌后展开行动。其他的游击队则会和正规军紧密配合,甚至非正式地列入正规军序列。游击战争至少和正规军的小单位战术有些共同之处:两者都依赖伏击战和快速机动。不同之处是游击战争没有明显的前线和大规模的、精心策划的战斗——这是常规冲突的本质特征。
有时候恐怖行动被称为“城市游击战”,但这种定义过分简单化了;城市地区既可以展开游击战也可以展开恐怖行动,农村地区亦然。此外,很少有武装起义者会严格限制其使用武力的对象是非战斗人员(恐怖行动)还是战斗人员(游击战)。比如说,越南共产党在越南战争中既杀伤了南越和美国军人,同时也杀伤了相当数量的南越平民。同样,爱尔兰共和军的袭击目标既有商店、酒吧,也有英军的巡逻队和营房。一般来说,各种组织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比如说20世纪初的布尔人主要侧重游击战术,而一个世纪以后的“基地”组织则侧重实施恐怖行动。
还有其他一些值得注意的显著特点:游击队一般都试图控制一块领土,即使是暂时的,而恐怖分子则反之。游击队的兵力一般都数以万计,大多数恐怖组织的人数则不过数百人。游击队通常会将其作战行动限制在一个公认的交战地带,恐怖组织则一般会在非正式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本土实施行动。游击队的目标是从根本上击败或至少是削弱敌人,恐怖分子则企图用频繁的突然袭击引发革命。在武装冲突的持续性上,恐怖分子最差,游击队稍好,正规军更佳,而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最好。
更加混乱的是,各种“游击队”或“起义者”(这算是褒义词)的敌人总是给他们贴上“恐怖分子”或其他诸如“犯罪分子”“匪徒”“叛国者”或“死硬分子”的标签,而他们自己则更喜欢诸如“自由斗士”“圣战者”“爱国者”“战士”或其他积极的词汇。1944年英国政府在抛弃南斯拉夫的米哈伊洛维奇的切特尼克组织转而支持铁托的游击队的时候,一份文件中的说法就颇具代表性,这证明了对这些组织的称谓其实是变化无常的,该文件中声称:“从今以后不再称呼米哈伊洛维奇所部为爱国者,而应称之为恐怖帮派,同时也不应再称铁托的游击队为‘赤匪’,应代之以‘自由战士’的称谓。”纳粹德国在许多方面都和英国针锋相对,不过在玩弄文字游戏方面与其敌人倒是有共通之处。海因里希·希姆莱在1941年的一份指示中称,“考虑到心理方面的原因”,应用“赤匪”这个词代替“游击队”。
不管用什么样的称谓,这些人选择使用恐怖主义或游击战战术的原因只有一个:力量太弱小而无法使用正规战手段。正如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1962年时指出的,“游击战争是战略弱势一方以特定的形式、时间和地点实施战术进攻的一种战争形式”。任何武装集团都更青睐采用正规作战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自古以来就有比较高的成功率。正规军可以采用歼灭战略,寻求用最快的速度消灭敌对武装力量。而非正规军则要采用消耗战略,通过战斗来消耗敌军。游击战这种方式代价高昂、旷日持久而且艰难困苦,任何一个投入战争的国家,如果不是别无选择的话,正常情况下都不会采用游击战的方式。游击战和恐怖主义战术因此往往成为以弱敌强的手段。这也是他们选择躲在暗处展开战争的原因,如果他们用一种公开的、类似正规军的战术作战,那么肯定会被消灭。
而强势一方在施加恐怖暴行方面自然也不遑多让。希特勒的德国、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等国家杀掉的人要比历史上所有恐怖分子和游击队所杀的人多得多,但是它们的行为不在本书的探讨范围之内,除非这几个国家是直接参与反游击战或实施游击战。
游击战和恐怖主义战术被定义为低烈度、非正规、不对称、成分复杂、形式多样或非传统的战争形式——在更早的时代被称为小规模冲突(la petite guerre)或小规模战争。所有的这些形式都很难准确定义,就像色情作品一样,大多数分析家在看到它的时候才会有所了解。我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给游击战归纳出更为明确的定义。
游击战为什么在21世纪仍能遍地开花?
《隐形军队:游击战争的历史》(Invisible Armies: An Epic History of Guerrilla Warfar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英文版
本文由澎湃新闻经授权摘编自马克斯·布特(Max Boot )的《隐形军队:游击战争的历史》(Invisible Armies: An Epic History of Guerrilla Warfar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该书由赵国星、张金勇译,将在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甲骨文”的微信订阅号是“ioracode”。
游击战为什么在21世纪仍能遍地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