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寿险业正发生积极变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然而,保险业的传统模式已呈现后继乏力之象。与此同时,各行业纷纷把握新技术风口,大举抢占“互联网+”制高点,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而成的新兴业态逐渐成为发展新引擎。日前,在深圳举行的2015中国寿险业10月峰会上,专家普遍表示,寿险业拥抱互联网渐成趋势,各企业亟需借政策与互联网技术东风,顺势而为。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程
寿险公司互联网上表现乏力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4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互联网保险业务收入为858.9亿元,比2011年提升了26倍。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保险市场规模发展更加迅猛,累计实现保费收入816亿元,是2014年同期的2.6倍,对全行业保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同时,得益于去年出台的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政策,今年上半年国内普通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3.21%。
“保险业是金融子领域中市场化程度最高、对各类资本开放最彻底的,但传统的保险模式已显出衰败之象。”深圳某大型险企人士向记者表示,“营销员人海战术、销售误导、银行存款变保险、车险健康险投保理赔难等一系列问题,都显示了传统模式与消费者之间的鸿沟。”
较其他险种而言,寿险产品较为特殊,在购买需求、售后服务等方面仍需要面对面的沟通,寿险的互联网之路也矛盾突出。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实现保费收入452.8亿元,同比增长343.4%,但记者了解到,如此猛增的背后,是互联网模式的简单粗暴化,有超过95%的产品是“短期限、低扣费、高回报”的趸缴(一次性付清所有保费)万能险。
“在缺乏产品创新能力而又不甘于保费落后的窘境下,互联网平台‘异化’成为新的代理机构,大多数寿险公司所做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保险’。”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2015中国寿险业10月峰会上坦言。
黄洪表示,有的寿险公司把互联网当作技术工具,用于业务数据简单集中储存、基本核算及保全、理赔等服务;有的把互联网当成一个销售渠道,将原来的产品直接放在网上销售,并未触及互联网的本质;还有的认为寿险业务的特殊性和风险性有别于其他金融业务,从而得出保险业与互联网关系不大的结论。“寿险业要谋求高质量发展,必须抓紧互联网这个新引擎。”
大数据作支撑用户为中心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生事物正在一步步改变人们的生活,它们和传统寿险业相遇之时,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对于这些新技术带来的改变,寿险大佬纷纷有话说。
“互联网+”将从多方面改变目前行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策略,有效化解行业顽疾,打开行业成长空间。平安人寿董事长丁当在峰会上表示,新技术并不会为传统经营带来鸿沟,相反寿险企业的数字化程度与竞争力的强弱成正比关系。“对寿险公司而言,客户体验极其重要,‘互联网+’将大幅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益,提高客户经营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最终改善客户体验。”
太保寿险董事长徐敬惠则指出,寿险行业存在一些顽疾,如基础建设薄弱、数据信息孤岛、大数据价值变现缺少应用场景等。“中国寿险业大而不强,大数据应用在采集、维护、管理上存在很多不足,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都存在诸多局限。”他进一步表示,大数据事实上给中国寿险业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对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基于大数据技术,保险公司可深入了解客户特点,依据客户的需要来设计保险产品,从而保证保险产品的销量。
对于“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核心,中国人寿总裁林岱仁深有感触。他认为,寿险公司要加速以“保单”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的转变,在开发产品时应针对互联网消费的特点,更加注重市场细分和跨界,着重开放个性化产品。“寿险产品较为特殊,在购买需求、售后服务等方面仍需要面对面沟通,这就要求寿险公司要推动线上、线下的结合,一方面要搭建网上服务平台,构建以人的身体和财务为主要标的的生态圈;一方面要建设高素质适应消费时代的销售服务队伍,努力发挥线上、线下的融合效应。”
(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