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买车的初衷是一样的。8年前的夏天,某个傍晚,媳妇在经历了如往常一般狼狈不堪的挤公交大战后带着满身疲惫和汗味回到了家,进门就对我说,“咱们买辆车吧!”那会刚从学校毕业,手头并不宽裕,但本着伶香惜玉的决心,我七拼八凑地买下了人生中第一辆小车。 这辆车本来是为解决媳妇上下班问题买的,但到了周末,以前安分的心态被停在楼下的那辆小车给搅得恰如皱起的一池春水。总觉得不出去撒撒欢,对不起这四个轮子。于是,从那以后,我和媳妇又爱上了自驾游。其实现在想想,这种改变挺自然的。在没车的时候,即使是城郊的一个景点,也要倒几次车才能到,偏一点的地方还得步行很远,这么一来,就是想去玩,也受不来那种折腾,就此作罢了。但有车了,思维就完全不一样了。只要心情够好,说走那就是真走!再后来,我和媳妇又参加了本地的车友会,从两个人玩变成了一群人玩。从寻求代步工具到生活方式的转变,我的经历不过是万千有车一族的缩影,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人对于汽车依赖的与日俱增。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没有车的时候,觉得有车也不过那么回事,可一旦有了车,再让你不开车,那真叫一个不习惯,即使是放在4S店维修的那么几天,心中也是空落落的,好像失去了生命中某个重要的部分。 汽车的魅力究竟何在?我们该如何看待汽车文化?今天我就不揣浅薄,和大家说说。 首先,汽车让我们可以变得更“懒” 惰性是一种人性的弱点,但如何偷懒却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原始动力。汽车的出现,解放了我们的四肢,让奔走和迁徙这两样人类的基本需求得到极大地满足。对于家庭用户来说,汽车让我们实现了点对点的活动轨迹,从家门口到目的地的无缝对接。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优势体现搬运物件时。在自己没有车之前,我搬运行李的轨迹是这样的:先拖着行李步行到小区门口,然后花5元钱喊上一辆摩的,坐到公交车站,然后可能还要换乘一次才能到底目的地。而自己有车的话,这一切就变得简单多了。而一旦你习惯了这种偷懒的方式,再让你回到从前就会很不习惯。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使把车放在4S修几天,心中也会空荡荡,好像丢了生活中什么很重要的东西,而出门的时候,也会时不时想一下:现在要是车子在就好了。至于像城郊的那种大型购物MALL,没有车,估计就是没法想象的事了。除了搬运物件,人员接送,遮风避雨,都是汽车实实在在的好处,至少像我,有了车之后,就很少用雨伞了。 第二,汽车极大拓展了我们生活空间和时间,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这其实一句谁都知道的废话,但之所以要单独拎出来,是因为我觉得在汽车对国人生活的影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汽车作为一项解放人类时空束缚的伟大发明,其本质精神在于对自由的追逐。看看美国就知道了,在这个已经踏入全民汽车社会近百年的国家,汽车对生活的影响已经无孔不入,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美国人对房车的热爱,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常可以见到不少长长的房车,后面往往还拖着一辆小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一家人一路上有说有笑,真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每到一个目的地,他们就找好地方停车。车主把房车挺好后,他们还可以再开着小车去周边的地方购物或游玩。这种将居所与汽车结合的生活方式真正体现了一种自由洒脱和解放自我的精神,将时间和空间对人的束缚弱化到最小,这才是汽车文化的真正精髓。虽然目前国人对汽车的认知还比较浅,但随着物质富裕程度的提升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汽车必将越来越深入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第三,驾驶乐趣是最贴近人性的乐趣之一 现在,各项公共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可私家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环保是人人都在思考的话题,可落实到自己头上,未必就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我觉得,除了汽车带给人的巨大便利之外,还与汽车本身的驾驶体验有关。在所有交通工具中,汽车是最能体现人类操控意志的,我们常常说到路感、方向感、距离感,其实就是车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感觉,而人总是喜欢自己能够掌控,亲身体验,找到存在感的活动。一个小小的方向盘,让我们得以操控一辆庞大的钢铁机器,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不要说是达喀尔拉力赛这种发烧级别的驾驶体验,就是普通的家轿车,我们也同样可以享受自己操控它所带来的乐趣。我们之所以经常讨论某辆车的各项性能,正是因为我们都在乎操控过程中所得到的驾驶乐趣。现在很多车企,包括互联网企业都在研究无人驾驶车,但我觉得这是与汽车的本质属性相违背的,如果一辆车在你睡觉时也能开,那它与火车与飞机就没有太多的区别了,也就失去汽车最根本的魅力。 第四,汽车的深度人格化和社会化让我们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车如其人,此言不差。现在的汽车多种多样,品牌各异、车型各异、特点各异,不过是为了满足各色人等的不同需求。一个人与一辆车的相遇虽说偶然,但也体现着每个人的价值观、审美取向、个性气质等等。作为一种日常使用频率很高的工具,与人息息相处的汽车已经高度人格化,就仿佛我们豢养的一只宠物,日久生情,相互影响,人格化商品的魅力要远远大于工具化商品,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煽情的提车日志,却没有谁写过一篇饱含情感的买电视日志。同时,汽车作为大宗商品,与房子一样被赋予了很强的社会属性,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面子、渴望物质成功的国度,汽车往往与社会地位、财富等级挂钩,更重要的是,汽车是一个曝光度很高的商品,与隐藏在深邃小区里的豪华房子相比,汽车会在各种场合“见证”我们的实力。 有人说,中国人的汽车消费观有些畸形,老拿车当做炫耀的工具,这或许有几分道理。但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有其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中国人过去穷得太狠,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观念又绵延不绝,汽车正好充当了这样的社会角色。好车的确可以满足国人的面子心理,这的确是事实,没必要过多批判。“我要买一辆好车”与“我要奋斗”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同义词。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汽车会更加让我们欲罢不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