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晓音

[文萃] 茂名作家重走滇西抗战路采访文集

[复制链接]

220

主题

611

帖子

5174

积分

【茂名作家】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5174

优秀斑竹勋章特殊贡献勋章原创先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柯丽云




滇缅公路上的卫国者
                                       

滇缅公路上的卫国者


2014年秋天,我无意看到凤凰卫视播放的纪录片《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才知道在滇缅抗战中还有一群特殊的“机工战士”,在中国抗战进入最黑暗的1939年;在中国所有国际通道几乎被日军封锁殆尽,只剩一条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承担起运送国际援助抗战物资的重任。在6年的时间里,3193名华侨机工就有1028名捐躯在这条全长1146.1公里的“抗战生命线”上。几乎“一公里滇缅路牺牲一名机工”。 他们的悲壮与英勇令人动容,而最让我感动和震撼的是他们身上伟大而坚定的爱国情怀,当祖国危难之时,他们可以放弃舒适生活,弃家别亲,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捍卫自己作为中国人的尊严。
去年底我带着对他们无比崇敬的心情,参加了由茂名市作协牵头,茂名作家自费组成的抗战实地采访团,千里追寻当年的抗战史实,我渴望能透过已经远去的时光,打开历史的记忆之门,寻访到曾经在滇缅公路上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南侨机工的身影和故事。从茂名至昆明,从昆明至畹町、保山、腾冲、和顺等地,每至一处,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再现了他们战火中运输救国,九死一生的热血岁月。
南侨机工,全称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由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应国民政府请求招募的,共3193人。除前往八路军部和国民政府后勤部者之外,归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统一训练、编队、调配,属于陆军锱重部,是运输兵,大多在滇缅公路承担运送物资的任务,同时还担当训练新驾驶员和在车厂装配及修理车辆的任务。南侨机工绝大多数是有文化、懂技术的人,他们是海外华侨以人力和技术进行抗日救国的典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华侨反法西斯生力军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贡献最多的一支队伍。
    我们从瑞丽的畹町桥开始,沿着滇缅公路追寻南侨机工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   
  抗战时期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战争用的武器、辎重均由国外购进,或靠国际援助。而当时滇缅战场作为中国抗战主战场,连通国际救援通道的滇越铁路已被日军切断,中国一时断了外援,抗战颇为艰难。1938年8月,由20万滇西父老妇孺用血肉抢筑的滇缅公路通车,成为中国连通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惟一“生命线”,由美国、英国等国家援送的军火、汽车、汽油等抗日物资堆集在缅甸腊戌,急需送往中国抗日战场。
  当时在中国的运输汽车主要是道奇、雪佛莱、福特、欧姆等进口汽车,国内非常缺乏懂得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的人员。于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致函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在南洋代为招募具有熟练驾车和维修技术的华侨回国援助。
史料统计,1939年2月至9月,南侨总会从9个国家和地区共招募3193名华侨,其中还有4名乔装成男性的巾帼英雄,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9批回国。这些机工中,有些在南洋本来就是汽车司机或修理工,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学生,有的家庭相当富裕;极少数成家有子女,大多数还是未婚青年。从籍贯上大都是广东、海南、福建人,但是移居南洋已经好几代了,基本上都是在海外出生长大,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回到祖国。
值得一说的是,在3193名 “南侨机工”中,有4位巾帼英雄,我记住了她们的名字是:陈侨珍、白雪娇、吴秀芬,李月美。李月美当时怕自己是女儿之身不能回国服务,瞒着父母,女扮男装报名应征。白雪娇留给父母的告别信,其中有一段写道:“亲爱的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危安莫卜,是不免悽怆心酸。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是最令人爱惜不置的。因为生活就是斗争,尤其是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这时候,能亲眼看见祖国决死斗争以及新中国孕育的困难,自己能为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是不曾辜负父母亲的养育之恩。”让人读后激昂感人。
“南侨机工”弃家别亲抗日救国的壮举,每一个都感天动地:马来亚华侨机工汤耀荣,自幼父母双亡,由祖母养大,在忠孝不能两全之际,毅然选择了“忠”,把祖母托给亲友及徒弟照顾,写了一封请求祖母原谅的信,启程之日天尚未明;机工陈寿全卖掉私家车筹钱自费回国,为抗战赴汤蹈火;机工刘瑞奇,经营一间商店、一辆卡车,1000棵橡胶树,结婚没几天,他认为国难当头,无国便无家,于是瞒着家人和新婚妻子偷偷报名回国抗战。妻子病卧在床,来信叫他回去照顾,他回信说:“中国抗战一日未胜利,我就一日不能回去!”
  这些都是滇西抗战博物馆史料记载的真人真事,不是小说虚构或杜撰出来的,我在想如果我也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能不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不敢回答。
在和顺图书馆,有一本云南抗战研究史料,其中有关南侨机工的一段话吸引了我:“国内人称他们为“番兵”,看不惯他们讲卫生,爱整洁,快人快语,得理不饶人,敢作敢为,爱开快车。他们常在会车时用南洋流行的广东、闽南、马来方言骂粗话,如果同样用方言回应的就让过,否则就不让。遇到瞧不起自己的兵哥就吵起来,甚至打架。有人一声招呼‘华侨统统有’,蜂拥而上。有一次,一群机工抢了一群士兵的枪!不过没事,因为他们抢了枪也不会用。这些“番兵”绝不是没有教养的野蛮番仔。他们不偷油不贩私。在缺医少药、衣食无保障、完全暴露在敌机视线的险恶环境下工作,有的病死或者战死在驾驶座上,有的与车同归于尽,为了使敌人一无所获!”
读到这里,泪水夺眶而出,血性男儿的本色!他们是英雄,但满身的缺点,放在今天也不过是些普普通通的人,甚至是不听话爱闹事打群架的男生,可是就是这样的他们,却在祖国遭受苦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无惧牺牲,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此时我的脑海里不断展现出一幅黑白画面:一群华侨青年站在开往回国的船上激情壮怀地唱着《告别南洋》: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血流着黑龙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

的希望……南侨机工“为了抗日救亡不怕任何危险”、“回国就抱定了必死的信念”那些激昂不悔的言辞萦绕耳边,泪水再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据记载,当时华侨捐赠的大批军用物资,全部堆积在缅甸腊戍境内,汽车从腊戍满载军用物资启程,经畹町入境,经过龙陵、保山、下关、楚雄,然后才到达昆明,途中需翻越高黎贡山,大王山,跨过怒江、澜沧江等,运一趟单程需七八天。由于公路是抢修出来的,路况很差,许多路段在高山峡谷间穿过,弯急路狭坡陡,稍有不慎即车毁人亡,还得躲避日机的狂轰滥炸。南侨机工随车都带着厚木板,以备遇到险恶路段或弹坑随时铺垫,可以说每前行一米,都在冒性命之险。除了战事,他们还要面临瘴疠、自然灾害、疾病等多种生死关卡,南侨机工每天都在用生命闯关。
  海南籍南侨机工何启凤,在日军占领芒市、龙陵后,前往敌后侦察,被日军发现追击,只身与敌人搏斗,他宁死不作战俘,用最后一颗子弹开枪自尽,为国捐躯。
南侨机工周开定,在大雨滂沱的滇缅路上抢运军需物资。因抢修建成的滇缅公路路基不稳,傍路山体没有加固防护,一棵倒下的大树压在了车头,压扁了驾驶室,周开定倒在方向盘上再也没能醒过来。         
出身于马来亚华侨资本家的机工蔡世隆,放弃优越的生活回国服务,不幸染上疟疾身亡,年仅26岁;曹进才,因病牺牲在驾驶室里;汤磐,车健牺牲在日机的轰炸之下;王文松在抗战胜利前一天,因车祸殉职……
在滇缅公路上,几乎每天都有战友牺牲。而活着的人,会更加拼命杀敌。无论生死,为了国家和民族,南侨机工毫无怨言,毫无畏惧,完成了一趟又一趟运输任务,从1939年至1942年5月,共运回各类物资45万余吨,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他们的赤子之心感天动地、彪炳青史、万古流芳。
在昆明的西山公园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还没走近,远远就看到“赤子功勋”四个金色大字尤为抢眼。纪念碑由云南省及华侨及南侨机工后代捐款建成。碑文写道:“南侨机工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弥漫的战火,夜以继日地抢运军需辎重及兵员,组装、抢修车辆,培训驾驶、机修人员,滇缅公路沿途山高谷深,地势险恶,道路崎岖,设施简陋,加之

敌机狂轰滥炸,路塌桥断,险象丛生。南侨机工历尽千难万险,确保了这条抗日生命线的畅道。……在执行任务中,有1000多人因战火、车祸和疫疾为国捐躯。在滇黔、滇川、广西、湖南公路以及印度阿萨姆邦丁江机场,南侨机工也担负抗日军事运输任务,勋劳卓著……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据《南侨机工抗战纪实》一书统计,直接牺牲在滇缅公路和滇缅战场上的南侨机工有1028人,而间接牺牲和失踪的南侨机工有1800多人,近总数的三分之二 。
也许是因为无数民族英雄血染过这块土地,松柏掩映、翠竹青青的纪念碑周围,野花怒放得鲜艳热烈。我们采来一束野花敬献纪念碑前,深深鞠躬。  
在腾冲国殇墓园一侧的滇缅战场纪念浮雕群中,也刻有南侨机工车队的形象,国殇墓园是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而建立的陵园,也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宏大的抗日烈士陵园,将南侨机工雕像放入墓园,是人们对南侨机工抗日救亡精神的褒扬和纪念。
    我们采访团还重走了滇缅公路的部分路段,用脚、用心灵丈量那段被尘封的历史, 3193名从南洋回国的机工,他们年轻的笑容永远镌刻在民族救亡的丰碑上,光荣而壮美。
回程路上,冬日的云南却处处铺染着春色,天空很蓝、阳光温暖、鲜花怒放,昆明街头,矗立着纪念滇缅公路的浮雕群,浮雕群中有“南洋华侨机工队”,几名年轻的机工抬着受伤的战友,还有的机工正在为汽车加油,浮雕上方是由南侨机工驾驶的运输抗日物资的车队,络绎向前。他们深情注视着
如今繁华和平的昆明,这座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捍卫过的城市。  
历史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唯有知晓过去的苦难,才能找到未来前进的力量。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南侨机工归国抗日七十五周年之际,心香一瓣,纪念长眠于滇缅路上的机工战士!

和蟹斗争

220

主题

611

帖子

5174

积分

【茂名作家】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5174

优秀斑竹勋章特殊贡献勋章原创先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 琳




1942的春秋



1942年的春秋
纪念


1942的春秋



1942年,暮春。
一个天气潮湿的清早,慧梅醒来的时候就嗅到了风云变幻的味道。春天仍旧带着寒意的风破窗而入,带来了外面街道上与寻常不一样的声音:“什么事?什么事?……”仿佛很多人惊骇地问着,慧梅睁开眼睛,透过光线暗淡的小窗,看到外面的世界就象一个模糊一片的黑洞。
打败仗的消息,早已以令人惊慌的速度在整个腾冲里传开来,日寇已经占领缅甸北部,侵入了滇西,攻陷了畹町、龙陵。进入腾冲,不过是一步之遥。
慧梅见丈夫吴文才已经从床上一跃而起,也披衣起来。
步出客厅,见公公吴满福已经准备出门了,连还在上中学的小叔子吴武才也起来了。
公公吴满福对兄弟俩说:我们出去分头打听一下,发生什么事了。
三人出去后,慧梅才注意到厨房里亮起的火光,婆婆顾娘早就起来烧早饭了。灶台升起蓝灰色的炊烟。顾娘低下头来拾起地上的柴禾塞进灶里,慧梅瞧见了她头顶上的白发,烟雾中感觉比平时白得更加显眼。顾娘机械地塞着柴禾,仿佛想把不祥和不安的预感,随着柴禾从她那双的干瘦的手中塞进火炉里烧掉一样。
她一抬头看见了慧梅,说:“快,你快把家里的东西归拢归拢,我们恐怕要离开家里了。”顾娘说话的声音很轻,慧梅却感到每个字都如铅块一样沉甸甸地落下来。
吴家开着一个杂货店,卖些锅碗瓢盘扇子灯笼之类的东西。吴满福能记账代人写信,博学多识。顾娘是个和蔼善良的女人,吴文才、吴武才兄弟俩也聪明好学,积极上进,慧梅正庆幸自己嫁到了这样一个和睦的家庭,好日子刚开始,幸福宁静的生活就被无情的战争逼到了危险的境地。
东西还没收拾好,父子三人就回来了。
“邱县长、龙专员、周局长都悄悄逃走了!”这个消息,比日寇已经打到门前更让人惊惶。“各机关都自动解散了,我们怎么办呢?”地方无主,全城的人都陷入了一种深深的忧悒和不安之中,象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完全茫然失措了。
人的惊惶使动物也受到感染,鸽子扑腾着乱飞,家犬从这个屋子到那个屋子之间乱跑乱窜,骡马车和行人飞奔疾驰的脚步激起街上的积水,四下飞溅,化作人们脸上茫然凄怆的泪珠……升起来的太阳也在一瞬间黯了,连空气都紧张起来。
顾娘望着吴满福说:“他爸,商会建议大家撤离,你说我们怎么办?”
吴满福说:“我们听商会的,尽快撤离腾冲。”
慧梅暗暗佩服直感敏锐意志坚定却又贤惠无比的婆婆,明明她已经做好了逃离的准备,却巧妙地把这个决定权转移给公公。
灾难来了,人们倾巢而出。腾冲,成了一座空城,这一方百姓,全部成了难民。大家都打着小包袱,带着凄惶的神色,走出城门,向唯一没有被日寇封锁的腾北方向逃走,然后再向各个方向散去。
慧梅拎着她的箱子跟着公公婆婆、丈夫小叔子一起,混入了逃难的人流中,向着不可预知的前方走去。
刚开始出走慧梅感觉还不是很象难民,不过是换了一身旧些的衣裳,体力还没有经过大量的消耗,也有准备的一些吃食,心中也还存着一些侥幸的希望,尚有未被鬼子占领的乡下可避。可是走着走着,体力越来越不支,食物越来越匮乏。沿途看见由八莫及密支那翻越野人山历尽艰难抵达腾冲时已经几乎筋疲力尽的难民,有行动困难抛弃了幼子幼女在道路上的,有饥饿无力而死在路途中的,无人掩埋,任鸟兽餐食尸体,惨不忍睹。
患难的人怜悯患难的人,尽管慧梅一家能带出来的面粉和大米并不多,但顾娘还是叫慧梅接济了一些人。
日寇占领腾冲后又对腾北进行大扫荡,所有腾北重要市镇,道路大部焚毁,更多的人无家可归。日寇恣意烧杀,奸淫、抢掠的消息也由四面八方的渠道传播到各条道路上,就算听不到炮声也能感觉到漫天烽火,更加令人惶惶不安,到处都笼罩着恐怖的氛围。有时候入耳惊心的突袭警报响起,预报日本飞机要来了,大家慌忙躲进防空洞,或躲在丘陵地里,所有人都吓得目光呆滞,眼睛里流露出为自己卑微的生命感到恐惧的颤抖。
天下很大,可是无处可容苍生。越是逃亡,越感到道路象一条富有弹力的黑色魔带,仿佛看不到希望走不到尽头。
“这样的日子要延续到何时才可以结束呢……”慧梅心里忧愁地想着。


谢天谢地,他们总算逃到了腾北界头抗日根据地。
安静的小镇,屋舍小巧,桑竹青翠,鸟唱虫鸣,在群山的怀抱中,在高天的白云下,没有腾冲的华丽繁荣,却有一种世外桃源的味道。
这里山岳没有崩颓,风云也没有变色,仿佛战乱忧患完全被阻挡在大山之外。
然而慧梅清楚,这不是太平岁月,战火很快会蔓延到这里来。
云南省地政府已经任命了张问德为腾冲抗日县长,张县长上任立即领导民众缴粮参军,支援军队抗日。预备二师奉命进入腾冲之后,与日本鬼子展开了生死搏斗。瓦甸区区长孙成孝、护路营营长李从善、自卫队队长纳其中等各率所部,联合在瓦甸之归化寺一带设伏击日寇,经过激烈战斗,击毙日寇中尉队长牧野以下等等44人,我方亦伤亡46人。这一仗虽然敌我伤亡人数相当,但它是日军侵腾后受到的第一次打击,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沦陷中的腾冲人民的抗日志气,给大家带来了欢欣鼓舞的感觉。
腾北的主要公共场所都腾出来给逃难而来的民众栖身,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一队学生模样的青年唱起了一支歌:
“只有铁,只有血
只有铁血可以救中国
还我河山誓把倭奴灭
醒我国魂誓把奇耻雪
风凄凄,雨切切
洪水祸东南,猛兽噬东北
忍不住心头火
忍不住心头热
起兮起兮
大家团结,努力杀贼!”
抗战歌曲在当时很流行,领唱的是一个女孩子,她一开头,所有会唱这首歌的人都跟着唱了起来,不会唱的人也跟着唱。
慧梅也不会唱,也跟着唱。她把对日本人满腔的怒火、怨恨透过这首歌大声唱了出来。她恨自己是个女人,要不然她也要拿起铁,洒热血,跟日寇拼个你死我活。
还有学生在演讲:日本鬼子占领了半个中国,多少中国人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居则无以蔽风雨,行则无以图生活,千万中国人早已蓄怒待发:我们要给日本鬼子一点颜色看!
血气方刚的吴文才看见等这个学生讲完之后,也登台果敢地宣讲:日本蓄意亡灭中国,制造“五三”惨案,发动“九一八事变”,强袭上海,炮击南京,残杀我同胞,现在,又占我腾冲城,我们连家都没有了。我们不能再过这种饱受煎熬的日子,不能再象一个缩头乌龟一样四处躲避,我们不能再袖手旁观,要团结起来,把日本鬼子赶出去!
吴文才的演讲深深打动了人心。一个抗战工作教导员见吴武才讲得这么好,非常高兴,对在台下听的吴满福说:令郎应该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和我们一起磨炼磨炼。
吴满福说:好!
吴满福在教导员的动员下,带着吴文才、吴武才两个孩子都投入抗日工作中去,他们去参加抢收麦子给军队送粮,给老者和妇女儿童读《腾越日报》,教大家识字,讲解全国的抗日战争,爬上木梯子,在六七米高的墙上刷宣传标语:“我们要以必胜的信念抗战到底!”“我们一定要让敌人知道他们面对的是中华民族全民的抗战!”全中国民众心里都窝着一把火,恨不得把鬼子烧成灰烬。大家都唱着“勇敢的战士遍地怒号,我们绝不再自煎自熬”的歌,斗志昂扬地忙碌着。
与日寇的战争越来越惨烈,越来越多的壮士为保家卫国献出了生命,吴满福又毅然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吴文才也加入了抗日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学习谍报、破坏作业和游击战术等军事课程。
教导员见吴武才聪明勇敢,动员他也去参加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
吴满福连忙说:他还小,再等等吧。
教导员说:抗日逼在燃眉不能等,少年人要有志气。
吴满福说:他还是个读书的孩子呢。
教导员说:读书人也要像文天祥一样,用性命来捍卫自己的民族和平。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熟悉的青壮年人都投入抗战了,慧梅支持吴文才去参军,但知道吴武才也执意要和哥哥一起去参加抗日战时训练班,然后准备上战场的消息后吃了一惊,说:“万万使不得!”
她对婆婆说:妈妈,武才还小,不能让他上战场。再说,都去参军了,万一,万一……
她含着泪,忍着没把话说出来。
“我要去!我不想打仗,我想读书,可是日寇在城,毁屋破壁,我们的课桌都被砍来烧掉了。我要去消灭日寇再重返学校读书!”吴武才意志坚决的说。
婆婆明白慧梅的心意。但仍旧怜爱的抚了抚武才的头,说:去吧,去打日本鬼子。不去抗日的青年一样有的被活埋了,有被刺刀杀死了,有被用水灌死了,有的被火烧了,去了不一定死,留下来不一定生。武才,你去给那些青年报仇!
顾娘的话说得轻柔简洁却铮铮有声,她不识字,不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大道理,但她识大体顾大局的观念和坚强的意志把慧梅折服了。
慧梅和顾娘一起,目送文才、武才离开他们避难的小村去前线。她深深知道婆婆和自己一样,正用力地克制着自己担忧。
慧梅看着文才、武才年轻而挺拔坚毅的背影,不禁越想越远。她想到了未来光明的日子:她们回到腾冲古老的屋子,清晨窗外远山若隐若现,天空飘荡着玫红色的云朵。她和文才互相偎依着在窗口看金黄色的银杏叶静静地飘落,落入房檐深处,随后又厚厚铺满房顶,屋头,小巷,田梗。他们和公公婆婆还有孩子们,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图画里,过着温馨、和谐的日子。



纪  念


玖月知道,银杏叶子黄了的时候,就又要帮奶奶把那个旧箱子里的东西拿出来晒晒太阳了。
    箱子是樟木的,外面包着一层光滑的皮革,打开来散发出一种岁月的积淀的味道。
    这只箱子是奶奶对爷爷的纪念。里面装着与爷爷的生命相连的东西。
1938年,20岁的奶奶跟28岁的爷爷在长沙结婚。
尽管战云弥漫,刚参加完淞沪会战没多久的爷爷头发上仿佛还残留着战火硝烟的味道。这些都无法掩盖一对新人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年轻而富有学识的奶奶,就算站在“焦土抗战”后烧成一片废墟的长沙街头,依然美得让人心动。
爷爷17岁就参加北伐军,1930年从黄埔军校第7期毕业。选择了军人的奶奶,就选择了提心吊胆动荡不安的生活。那些年,奶奶感觉无论睡着醒着,都总是能够听到部队行进的脚步窸窣声响。风尘仆仆的爷爷无论多么深夜回到家里,总会看到家里的方台子上亮着一盏小油灯,灯火荧荧,灯下的静坐着看书或者绣花的奶奶,美丽而安稳。
爷爷与这些将士们一样,跋山涉水,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血与火的洗礼成长为一名职位越来越高的军官。
1942年5月腾冲沦陷,预备2师奉命进入腾冲。爷爷担任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预备2师的参谋长。从此奶奶的心,就被爷爷牵到了那个远在彩云之南的滇西边陲古城腾冲。
二十万不甘心当亡国奴的腾冲人民,把消灭日寇、光复家园的希望寄托在中央军预备2师这数千健儿身上。爷爷把带领将士戍边御敌、抗击侵略者的的重任挑在肩头。
腾冲的战火消息,通过电台、报纸以及抵万金的家书传到在长沙女子中学执教的奶奶那儿。缅甸沦陷,中国太痛苦痛苦了,印缅战区和中国战区同时反攻,爷爷所在的第11集团军为左翼渡怒江西进,奶奶太担心太担心了。爷爷在信中描述:滇西多山,峰峦错综,道路稀少,高黎贡山海拔4000多米,山下气候炎热,山上冰雪交加,“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打仗好艰难。爷爷他们的部队把日寇赶上高山,一一攻克了他们的阵地。
奶奶除了向天为爷爷祷告,还夜夜挑尽灯油,为爷爷缝制棉衣,“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棉”,希望密密的针线能织成密密的网,挡住敌人密集的子弹。
爷爷所在的预2师完成攻占腾冲周围诸个外围据点的战斗任务之后,再次奉命担任主攻来凤山的艰巨任务。来凤山整个日军阵地工事十分坚固,且纵横相连,四处相通,地堡和坑道都深厚无比,采用空中和地面的轰击都收效甚微,全靠官兵以命相拼。将士们深入日寇工事内,与日寇展开白刃厮杀,每一个地堡,每一条堑壕地与敌进行反复的争夺,阵地上到处是烧焦的尸骸和炽热的焦土。占领来凤山,对整个腾冲攻坚大战的意义十分重大。之后,战斗进入向整个腾冲城实施全面合围的新阶段。为此,美国总统曾来电祝贺,并授予预2师正师长顾葆裕和副师长爷爷军功勋章。
腾冲高山环绕,城墙两丈多高,墙外有护城河,日军自占领腾冲城后,即在原坚固城池的基础上,加构了坚固而严密的堡垒群,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防御工事。国军以六个师强攻,爷爷所在的预二师在内。县城原是一座美丽雅致的小城,而当中国军队终于收复腾冲时,已“没有一片树叶没有两个以上的弹孔,没有一所房子可以遮风挡雨。”腾冲,已是六个师数千将士爱国忠魂铸成的骨山血海。
腾冲光复后,爷爷带着弹痕累累,血迹未干的部队,又投入到攻克龙陵、收复畹町等著名战斗,最终与中国驻印军会师猛友。
70年过去了。奶奶将爷爷抗战时留下的东西全部收入一只小箱子里,每年秋天都拿出来晒太阳:帽子、大衣、钢笔,还有他们的照片,以及缴获的日寇的匕首、皮带。奶奶还珍藏着一个在松山战场遗址上挖掘出来的迫击炮炮弹后座。
最珍贵的,就是那份1945年国民党政府慰问团到云南腾冲县慰问爷爷的部队时留下的“慰劳书”。爷爷去世的时候,奶奶才30多岁,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份“慰劳书”是奶奶生活的精神支柱,支撑着她独自走过漫长的岁月。
玖月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奶奶晒箱子里的东西时问他:玖月,知道不知道你为什么叫玖月?
玖月说:我知道,我是九月出生的呀。
奶奶说:不对。你要记住,1945年9月抗战胜利,你叫玖月,就要你记得爷爷为抗战洒下的热血。
玖月说:好,奶奶,我记住了。






和蟹斗争

220

主题

611

帖子

5174

积分

【茂名作家】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5174

优秀斑竹勋章特殊贡献勋章原创先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邱 宏



腾冲,那天边的英雄小城


腾冲,那天边的英雄小城


云南,对很多人来说,似乎都是笼罩着一层薄薄的轻纱,由于少数民族众多、地理以及气候上的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民俗的差异,并由人们半庄半谐地归纳成了“云南十八怪”。在我的心中,对云南最初的印象是神秘、传奇与宁静的,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阅读一本关于缅北传奇的书中,看到了关于中国远征军的只言片语,开始知道在那国难当头的年代,有一支中国军队曾经悲壮地远征缅甸,也开始知道十四年的抗战是真正全民族的抗战;在这漫长的十四年中,不仅仅有平型关大捷,更有浩气干云、惊天地泣鬼神的滇西反攻。从那时起,我心中的云南,带上了一抹苍凉、一种悲壮、一种勇敢、一种不屈;也是从那时起,腾冲,这个“极边之城”成了我的向往之域,国殇园更成了我心中的圣地。我萌生了一个心愿:如有机会拜谒国殇园,一定要带上一瓶酒、一包烟,用一个男人的方式凭吊阵亡的将士们。
    因此,这次茂名市作协组成“滇西抗战采风团”,并且我也能忝列其中,对我来说是一种夙愿得偿的感觉。
汽车平稳地行驶在盈江至腾冲的公路上,那座曾经在十四年的抗战中创造了奇迹的边塞小城,一点一点地向我们走来,我情不自禁地在车内站立起来。我知道我不会看到古建筑,不会看到旧城墙,那些象征着一个城市的古老及历史的东西,已经不复在腾冲存在了。因为腾冲在抗战中出现了两个奇迹,一是日军侵占腾冲,县城的老百姓全部出走,给敌人留下一座空城,这在全国沦陷的1000多座大小城市,是绝无仅有的;二是收复腾冲的战斗异常惨烈,每一寸土地几乎都被鲜血浸染过,甚至每一片树叶都留下了弹痕;在逐巷逐屋的争夺中,全城均毁于战火,战后的腾冲是一片焦土,没有一间房屋是完好的了,这在十四年的抗战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的站立,不是为了风景,只是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方式,表达对这个英雄城市的敬意。
到达腾冲的第二天,我们开始了采风活动的重要一站---参观和顺的“滇缅抗战博物馆”。
如果说腾冲用她的毁灭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不屈,那么咫尺之间的和顺则是以“风暴中心的平静”奇迹般地保留下来了,并且是始终完好地保留下来了,也许真是得益于“和、顺”这个吉祥名字冥冥中的佑护。
和顺古镇,简朴厚重、低调奢华;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物“和”在一起,也就显得一种奇特的“顺”。但我关注的,不是它的建筑风格,也不是和顺人走“夷方”的胆略,而是和顺在滇缅抗战中特殊的历史。
当我们沿着古镇的秋农路,穿过几座牌坊,迎面而来“和顺和谐”的照壁。滇缅抗战博物馆就位于照壁之后,博物馆的馆址也是当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旧址。沿着那火山石筑成的台阶拾级而上,我不禁将脚步放轻、再放轻,生怕我的鲁莽惊动了这里的庄严、肃穆。甫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由炮弹壳刻成的“和平鸽”,雕刻的刀法简明、拙朴,但从那弹壳的厚度来看,也不是普通的刀具能刻出来的。在这“和平鸽”的上方,高悬着“滇缅抗战博物馆” 的门匾,仔细一瞧,这门匾居然是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所题。我不觉莞尔一笑:原来国、共两党在七十七年后,又在抗日问题上取得了一致,又一次形成了“统一战线”,尽管这统一战线是小范围的,但起码在民族利益面前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
滇缅抗战博物馆,共分五个部分:1、山河破碎;2悲壮远征;3、沦陷岁月;4、剑扫烽烟;5、日月重光。博物馆展出的展品不是很多,可能是因为大量的文物不适合于这种民间博物馆展出,但仍以大量的老照片、图片、再现了那段历史。
实物展品,包括各种军用品、武器,作为一名“老军迷”。我能准确地辨认出这些物品的名称、型号,甚至对部分物品的性能参数都能说出一二,普通的军品实物不会让我惊奇。但那些从野人山收集来的钢盔、帽徽却让我扼腕长叹,嘘唏不止。每一顶钢盔、每一个帽徽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但这些生命已经终结在野人山。
实物展品中的另一个类型,则让我驻足贮立,那就是华侨捐资救国章。这是当时的南洋华侨通过侨居地的爱国华侨团体向正在抗战中的祖国捐款捐物的荣誉章。这些华侨每个人捐出来的款项、物品或多或少,但我知道捐出来的,其实是一颗颗赤诚报国的心!我曾经读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在抗战期间,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号召全体华侨为祖国抗战捐款,得到了华侨的广泛响应。每天都会有一群疲惫的洗衣女工来到设立在新加坡街头的一个捐款站捐款,尽管她们捐出来的只是几个小钱、微不足道的小钱,可是捐款站的工作人员每次都会认真地登记她们的捐款数额,并真诚地道谢;原来这群女工每天只是留下第二天的饭钱,将一天辛劳所得捐献给祖国抗战。捐款时,她们只会说一句话:“打日本仔!”。是的,“打日本仔!”,这肯定是一群我们广东籍的女工,她们希望捐献出来的钱能变成一颗子弹让前线的军人“打日本仔”!其实她们的行动也是在“打日本仔”!
这些华侨捐资救国章所承载的,正是这一段历史。什么是全民族抗战,这就是全民族抗战!
在整个博物馆中,我认为最独具匠心的是壮士墙。壮士墙位于博物馆的后院,由一块块厚重朴实的火山石筑成,上面刻着这样的一段话:“这里集合的是参加过滇缅抗战的壮士们,人类的历史永远是你们的家”。希望如此!希望他们不要再被国家、民族忘却,毕竟他们曾为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这个善忘的民族奋斗过。
壮士墙的旁边,有一口用弹片熔化铸成的钟,我轻轻地触摸这个奇特的大钟,但不敢敲击,我怕,怕那激昂的钟声会惊动沉睡的英灵。让他们安息吧,他们已经战斗过了!
我默默地步出博物馆,站在高高的台阶上,整个和顺古镇在秋阳下显得安宁、平和,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构成了一种别有神韵的和谐,远处的山峰层峦叠嶂;仿佛穿过了一条漫长的时空隧道,我的思绪从金戈铁马中又回到了现实中。
我们这次采风的核心地点是国殇园,一个位于腾冲县小团坡的陵园,由爱国人士、也是滇西抗战的重要领导人李根源先生取楚辞“国殇”之篇名,题为“国殇墓园”。说到李根源老人,就不得不说一下,这位老先生曾任云南讲武堂教务长,是朱德总司令军事上的引路人; 1942年6月,滇西抗战最危难之际,63岁高龄的李根源,身负“云贵监察使”的特殊使命,他神色严峻,美髯迎风飘拂,站在一辆敞篷吉普车上,率领七十一军杀向了滇缅抗日前线保山,成功地将日军凶焰阻挡在怒江西岸。这个墓园其实是由滇西抗战纪念馆、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国殇园三部分组成。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滇西抗战纪念馆。甫一进入馆内,一座巨大的塑像直矗在面前,塑像的主体是一名手持步枪的中国士兵、一名盟军军官、一名柱杖直立的中国老人组成,背景则是作战、筑路等场面。这个塑像本身已经让我感到震憾,但塑像背后那面巨大的照壁,悬挂着数以千百计的旧式钢盔,在青灰色照壁的映衬下,钢盔散发出冷冷的青光。我细细地观察着,依稀能分辨出这其中有美式钢盔、法式钢盔、英式钢盔、德式钢盔。从这些钢盔的式样,我就能领会到纪念馆对抗战历史的严谨、细致了:当时的中国,不同派系的军队选用了不同的钢盔,这些悬挂在照壁上的、不同式样的钢盔下是和远征军由不同派系部队组成这一个真实历史相吻合。
在这巨大的塑像前面那黑色的火山石地面上,镌刻着几排金黄色的时间数字,不知道别人是否留意到这些时间意味着什么,但我知道,每一个时间代表着滇西抗战的不同阶段:从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滇西反攻到芒市会师,反映了滇西抗战的全过程。
整个滇西抗战纪念馆分为七个展厅: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愿和平;纪念馆以大量实物、文献、照片、图表重现了滇西抗战的全过程,没有高档的音响设备,没有变幻的灯光效果,没有时尚的蜡像和雕塑,就连解说员都没有,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来感受这一段惨烈悲壮的往事、这一页浩气干云的历史。
在这些丰富的馆藏展品中,不仅有让男人们魂牵梦绕的各种枪械、火炮;有让军事爱好者着迷的专用器材,如火炮测距机、炮队镜等,更有让人毛骨悚然的,日军用来残害中国人民的细菌武器、甚至活体解剖台。一件件展品、一张张照片、图表都在控诉日军的残暴,述说中国军民的不屈,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又一次心灵的洗礼,但没有使我受到震撼,因为日本军队残无人性是举世闻名的,日军在二战期间的暴行已将整个日本民族钉在历史的审判台上了。但是,有一张照片,一张稍显模糊的照片,让我感觉了一次巨大的震撼,那一刹间,我仿佛遭受电击一般,呆在这照片之前!
这是一张无论构图、还是用光都不算上乘的照片,显然是拍摄者在匆忙中抓拍的一张照片。画面上,一名妇女背着婴儿坐在地上,正在举起锤子奋力砸碎石块为修筑公路准备原料;一名大约六、七岁的男孩偎着这妇女而坐,这显然是母子三人。但是我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我看到了那小男孩的右手也举着一个小锤子,也在奋力砸碎那些石块,在他的身旁,已经堆放了一小堆碎石。这张照片的说明:“小小年纪,也在为国家出力”!
这张照片表明了一个事实,一个残酷的事实,当时的云南、当时的滇西,青壮年男子几乎都上了前线,或从军杀敌或从事各种战勤劳役;修筑滇缅公路的重担就落在这样的弱妇稚童身上了。小小年纪,他懂得国家吗?他知道为国家出力吗?为什么需要这么一个总角稚童为国家出力?这么六、七岁的年纪,如果是生在富贵之家,他应该是花团锦簇的;如果是生在一个中等人家,他应该是诵诗学字的时候;就算他是生在一个贫困之家 ,那小手里拿的也应该是祖母煨熟的红薯、母亲摘下的野果、父亲掏来的鸟蛋,而不应该是这生硬的锤柄!
这一张照片,正是当时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诠释:“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引自蒋中正《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
以十四个墙面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在纪念馆右侧曲折向前,不断升高,喻意自1931年9月18日9.18事变至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这十四年的曲折历程。
我特别注意到“中国远征军名录墙”这八个大字,全部是繁体字,我想这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引导那些远去的忠魂找到“家”。
103141名中国远征军将士的名字镌刻在名录墙的火山青石上,一排排菊花倚靠墙体而立,诉说着对英烈的缅怀。据说这个名录墙上的名字还在不断增加,对远征军将士名字的征集工作还在继续,不断有新的名字补充到名录墙上,不断有滇缅抗战牺牲的烈士在历史中找到家!
我曾经多次想像过我如果站立在这名录墙前,会是如何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但此时此刻,我真的肃立在这心中的“圣墙”前,却是心静如水,只是充满敬意地、默默地将早已准备好的奠酒酹在墙边,将香烟轻轻地摆好在墙裙。
随着那醇醇的白酒慢慢地洒在名录墙下,一种豪情、一种悲愤相互交织着从心间升起,瞬间热泪盈眶:七十二年前,那么一群热血男儿,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不顾疲师弱旅,匆匆远征,历尽劫难,屡败屡战,在付出重大牺牲之后终于迎来光荣的胜利。
滇缅抗战中,远征军伤亡近20万人,有些人留下了姓名,有些人没有留下姓名。但不管留下了姓名,还是没有留下姓名,他们的功勋已经镌刻在人类的历史上,他们的忠诚已经铭记在民族的圣殿上,面对这段悲壮的往事,胜利的荣光,我的心中除了敬意,还会有其他吗?
国殇墓园的大门位于名录墙西侧,整个门楼简朴、庄重,我经由大门沿着长长的甬道缓缓而行。墓园空地遍植松、柏、竹,林下绿草如茵。甬道的右侧是雕塑区,那柱杖而立,目光坚毅的,是辛亥老人、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那右手侧伸、作演讲状的,就是以62岁高龄临危受命的“抗战县长” 张问德先生,被当时的国民政府誉为全国县长中的“人杰楷模”;张问德先生曾经是朱德和叶剑英的老师。1942年 夏,日军铁蹄逼近腾,城中军政官吏闻风丧胆,弃城而逃,遂使边地名城不战而陷入敌手。当时张问德已年过花甲,临危受命出任“县已不县”的腾冲县长,不顾一切地投入保家卫国的艰苦征程,在界头、曲石一带组建起了战时县政府和腾西北抗日前方根据地,“抗日县长”之名不胫而走。尤其应当载入史册的是,在最困苦的1943年,当占领军的行政首领田岛煞费苦心地派人送来诱降书信的时候,张问德以他的大智大勇回书一封,给后人留下一篇浩气长存的传世檄文,在信的末尾,这位流亡县长堂堂正正地署上了自己的头衔:大中华民国腾冲县县长张问德。而那双手环胸、温文尔雅的,就是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一位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值得中国人民永远怀念的美国军人,曾经指挥中美盟军和中国民众浴血奋战,共同打造出了东方的诺亚方舟,铸造出血肉丰碑———史迪威公路。
沿着甬道继续前行,循石级而上,到嵌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之“碧血千秋”刻石的挡土墙前,庄严肃穆的忠烈祠赫然在目。忠烈祠是国殇墓园的核心建筑之一,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上檐嵌有蒋中正题写的“河岳英灵”,正门上则悬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环廊立柱悬挂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以及远征军将领的题联。
在忠烈祠肃立致敬之后,我绕东而行,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地发现了,在忠烈祠东侧树立着一座南洋机工回国抗战纪念碑!
说起南洋机工,也许更多人感到陌生,毕竟这段历史曾经被人刻意遗忘。那是当日军封锁中国沿海,抗战进入最艰难时期,滇缅公路成了支撑全国抗战大动脉的危难时刻,为了解决国内司机、修理技工匮乏的困难,华侨领袖陈嘉庚和各地爱国华侨团体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技工回国参加抗战,与国家一同战斗。当时大约有3500多名华侨青年响应号召组成“南洋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参战,这就是史称“南洋机工”。这些南洋机工,绝大部分奔波在滇缅公路、中印公路上,大约有1000多名机工因事故、战火、疾病等而为国捐躯。
这一块南洋机工回国抗战纪念碑,便是对华侨赤子功勋的肯定和铭记!
忠烈祠后,便是葬有数千具忠骸的巨大墓冢群!
尽管我对这一段历史略知一二,并且在之前做过一些功课,但亲眼看到这巨大的墓冢群时,还是难以抑制地感觉到触目惊心!在整座小山上,几千块墓碑环绕山体成纵队、由山脚向山顶整齐地排列着,如整装待发的队列;小山顶部矗立着高高的腾冲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镌刻“民族英雄”四个大字。在夕阳的映衬下,这简朴的纪念碑显得庄重、沧桑。
我沿着登山石阶拾级缓行,来到纪念碑前,立正、整肃着装,致以“三鞠躬”礼后,绕碑缓行。夕阳给纪念碑披上上层暖暖的“外衣”,碑上深蓝色的字体润泽着一种奇特的光;但在没有阳光的那一面,碑身浸润在阴影中,冷峻、沉重、巍峨交织在一起。驻足山顶俯看,强烈的心灵震撼油然而生:几千座小小的墓碑,以山顶为中心,向四周山坡呈放射状排列而下,并由六条登山石阶大致平分为六个等份。据说每一个等份都代表远征军参加腾冲战役的一个师,仍按战斗序列整齐地排列在山坡上。几千名将士,生前是袍泽兄弟,共赴国难;死后也是旌旗鲜明,并肩守望。
四周静悄悄的,秋风从林间流过,我仿佛站在现实与历史的门槛,听秋风将一个个英雄的故事来述说!
中国远征军,一支名垂青史的部队,创造奇迹的部队,一连串的第一,将这支部队铭记在民族的历史中。
中国远征军,是自甲午战争后,第一支出国作战的中国军队;中国远征军实施的滇西反攻,是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第一次以大型战役的规模全歼入侵之敌,真正的“莫遣沙场匹马还”; 滇西反攻, 是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第一次真正地将入侵之敌驱逐出国门。
当我们结束参观之时,天色薄暮,远处的高黎贡山在云遮霞掩中只是露出那青黛的一抹。或许我们今天看到的,也只是历史真相的一角,不知还有多少英雄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中!

和蟹斗争

220

主题

611

帖子

5174

积分

【茂名作家】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5174

优秀斑竹勋章特殊贡献勋章原创先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徐 红







历史不再重演


历史不再重演


“山之上  国有殇”
中国云南腾冲县西南,叠水河畔、来凤山北,有刻录着抗战英魂的纪念碑巍然屹立。那是国殇墓园,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2年,日军的铁蹄踏进云南,腾冲沦陷。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1944年5月开始反攻,9月14日收复腾冲,全歼守城日军三千余人。为纪念中国英烈,1945年7月7日,位于腾冲古城郊外的“国殇墓园“落成。在安葬烈士骨灰的山下葬有日军148联队队长等4具侵略者尸骨。侵略者被反绑呈跪姿、面朝满山的中国军人墓竖埋,永远以跪拜的姿势向中国远征军谢罪。
国殇墓园里面记载着9168名牺牲者,用生命谱成的爱国篇章和历史血书。为我国的民族解放及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的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位于墓园前端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内,有一个镇馆之宝。那是国民党军官李宗仁赠予张问德的一根红色拐杖。张问德,腾冲人,清末秀才。腾冲沦陷后以61岁高龄被委任为腾冲抗日政府县长。1946年8月31日,日军致

函企图召降,被张问德复函《答田岛书》痛斥罪行而失败。因61岁还亲自出兵痛击日军,被赠予红腾拐杖。尽管拐杖底端已磨破,但整根拐杖红色鲜艳依旧,似主人熊熊燃烧的赤子之心和英雄本色。
历史是英雄谛造的,但也是人民创造的。在众多的故事中,平凡的人总给我们最多感动。看,有饿死以表决心的88岁高龄秀才,有宁可饿死也不沾一口的运粮工,有变卖家产回国打仗、修路的归侨,有拖儿带女最终倒在路上的修路工,还有更多拥有更感人的事迹而不为人所知的无名氏……
关于远征军老兵们的待遇问题,腾冲县委官方说:“对这部分的政策不明确。有些事情我们很想做。”“比如,民间都希望政府扶助抗战老兵,但是县里还有大量抗美援朝、援越的老兵,都需要帮助。”
肯尼迪说过,“一个国家的品格,在于他选择向怎么样的人致敬”。可幸的是,历史终于给予英雄公正的评价和交代,国家已开始重视对那些拼死捍卫国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人们,不仅落实了退伍军人相关待遇,还通过立法确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永远铭记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而地方政府,则发各种形式表达他们对退伍军人的重视。1984年9月,腾冲县下文件要求党校搬迁,对墓园进行了修葺,还原了历史面貌。近年还筹建滇缅抗战纪念公园。云南省重新修建滇缅公路,增设一条红色旅游线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松山大战、滇缅战争历史,共同纪念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岁月。而具有突破性意义的。
198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单位对抗日战争馆的史迹和文献陈列进行了改版,就国民政府和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产生了轰动效应。
而最令我们欣喜的是,强大的民间力量的逢勃兴起。几乎都在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研究、写作、收藏等方面的民间力量陆续涌现,在和顺镇出现了全国首家民间滇缅抗战博物馆,参观者众。原来中学历史课本中没有提到的滇缅战争,在高中历史新教材以百团大战并举,各占200字左右篇幅,强调滇缅战争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如救出英军7000人。
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此行的终极意义。是揭露日本鬼子的暴行吗?这已不需要复述。是缅怀革命英烈的伟绩吗?我们不能永远生活在过去。是为激荡一翻革命热情吗?那也没意义了。
我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由云南组团到香港、澳门13日游的豪华团,取名“孝心团”。团友们大多鹤发童,和善开朗。他们很热情地和我们聊天,有一个说他今年83岁了,过了这个岁数旅游社不收了,赶在末班车出来旅游。有的说年轻时没钱没时间,退休后几个老姐妹每年出来两三次。有的说结婚时没度蜜月,现在补一回。我还和其中一个稍年轻的女同志交上了朋友,留下了电话,约定到对方城市见面。晚上,有团友拿出播放器,一曲曲动人的音乐飘散开来,夕阳红们合着音乐声,打着拍子,还欢快地扭起了屁股,那种亲热熟络劲,让人想不到他们上火车前竟然不认识。随着那首著名的奥运会

主题曲《手拉手》的振荡声,我找到了要寻找的答案。不是吗?!我们追忆先人,就要手拉手,肩并肩,不让战争再度发生,不让后代生活在战争的铁蹄下,哀嚎在战争的阴影里。我们缅怀历史,就要像他们那样,尽管历尽沧桑,都要珍惜当下,和平友好,快乐充实地生活!因为,明天会更好!









和蟹斗争

220

主题

611

帖子

5174

积分

【茂名作家】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5174

优秀斑竹勋章特殊贡献勋章原创先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崔红武





赴滇西祭先烈


赴滇西祭先烈


去年12月初,我参加了茂名市作协采访团的滇西之旅。由于工作繁忙,来不及做更多的准备,但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明白:我们是带着神圣的使命踏上路途的——重走抗战路,感受那种滇西抗战壮烈的场景,然后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让更多读者朋友了解中国远征军,了解滇西抗战的伟绩,颂扬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
    我们先乘火车到昆明,然后坐大巴向滇西进发。颠颠簸簸至下午,半睡中听到有人尖叫,我猛然间清醒过来,于是一路浏览窗外景色:终于能俯瞰一泻千里的怒江,然后驶过巍峨起伏的高黎贡山,经龙陵,住芒市,抵畹町,返腾冲,上松山……一系列的地名,多么壮美!令人浮想联翩,冥冥中好像注定与某种东西有联系,比如一种气场,一种品质,一种精神,一种情怀,还有一种人格甚至国格。如“怒江”预示着向日寇发出“怒吼”,日寇之野蛮天地难容,于是坚决挡住他们的进犯。龙陵则有“龙的传人”之意;松山意味着“苍松翠柏,万古长青”;而“腾冲”更是气贯长虹,有“腾飞、冲锋”之气焰!还有,与滇西山水相连的邻国缅甸为何给人一种“缅怀之情沉甸甸”的感觉呢?
几天的行程,匆忙而精彩,既兴奋又难忘!虽然有些团友有高原反应,甚至感冒发烧,但是当我们驻足畹町桥,脚踏滇缅公路,久久凝望邻国缅甸;或者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观看远征军有关的介绍如图片和展品,个个都变得生龙活虎,热情倍增!当很多景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慢慢模糊、褪去,唯独清晰地留下了国殇墓园里高耸的墓碑和先烈们英勇战斗的身影。
当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到1942年初日本侵略者已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中国的出海口都被日军占领,唯有通过滇缅公路还能源源不断地输送抗战物资给中国,这是保证中国抗战物资的生命线。于是一场围绕着一条泥泞破碎的公路争夺战就此展开,中国远征军深入缅甸进行殊死战斗……这是一场正义和邪恶、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这是野蛮和文明的较量,这是你死我活以生命为代价的对决!中国远征军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牺牲多少英雄儿女也要捍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他们先远征缅甸,同古激战,曼德勒大溃退,败走野人山,炸毁惠通桥……经过蓝姆迦和云南各地的厉兵秣马,两年后开始了大反攻,血战孟拱河谷,奇袭密支那,强渡怒江,腾冲激战,肉搏松山,三战龙陵……远征军将士用血肉之躯筑成了万里长城,虽然伤亡超过二十万之众,但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取得最后的胜利!
中国远征军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从哪里得到最好的体现呢?从将军到士兵,从后勤战士到筑路工人等等,他们人人身体力行,把国家利益、民族存亡放在首位,把生死置之度外,对敌冲锋陷阵,牺牲一切在所不辞!戴安澜将军就是最好的典范。1942年初戴安澜将军率领的第200师远征缅甸,孤军奋战。同古决战在即,戴安澜将军率先写下遗书,以表誓死之心。各级军官当即选定自己阵亡后的继任人。全师上下,同仇敌忾,气壮山河!他亲笔写给妻子的遗书,其中有对敌的愤慨,军人的责任,表达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惟决心与城池共存亡”以报“祖国父老养育之恩”。有与妻子永别的嘱咐“望爱妻勿过分悲痛,严教子女,忠君爱国,以雪国耻为己任,以光大我中华为目的,余虽死亦含笑九泉矣。”
这是多么壮烈的情怀,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也有对亲人的爱!戴安澜师长率部后来在撤退途中与日寇发生遭遇战受伤,壮烈牺牲在异域,以身殉国!全师悲恸,哀哀欲绝之声震撼山谷,大地为之颤抖!
还有,那些默默无闻为国捐躯者则不计其数,例如在反攻之前,有一名干训团毕业的学员,派回腾冲原籍刺探敌情,不幸被敌所俘。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将这名青年军官吊在树上,下面用大铁锅煮水,将脚放入水中,双脚在沸腾的开水中煮得筋骨脱落!这名青年军官始终骂不绝口,决不乞饶投降。这一英勇献身事迹在整个远征军中传遍,激起了将士对日寇更大仇恨和杀敌的决心。
在松山之战中,第八军在松山争夺战中的英勇故事,非常感人。1944年8月20日至21日连续两夜日寇向子高地反扑。荣誉第三团第三营营长黄人伟身负重伤犹坚持督战,营长以下士兵都全部伤亡。22日拂晓,荣三团团长集结残兵30名,加上团特务排所剩10余名士兵,亲自率领这40余人冲上阵地,与敌搏斗。其实日寇也已疲惫,成强弩之末,经这支一鼓作气的生力军冲杀,日军纷纷溃退,滚下高地后谷,被进攻部队炮火所歼灭。恢复阵地后仔细检查,阵地内死尸填满,其中有交战双方士兵搂抱而死者62对!
这真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恶战,中国远征军在松山写下了壮烈诗篇!云南民众曾在昆明市圆通公园建起滇西战役第八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为:“岛国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烫十决,甘死如饴,痤忠有圹,名勒丰碑,凛凛大义,昭示来兹。死难将士名垂青史,万古流芳,共河山不朽,与日月争光!”
如今我们沿着这条滇缅公路旅行,仍然可以寻觅那个时代的踪迹:这条流淌过汗水、泪水和血水的公路,有的地方仍然坑坑洼洼,劳工筑路的镐迹依然在怒江边依稀可见,人们仍然愿意去摸一摸惠通桥斑驳的铁锈和伤痕。松山的坑道仍然在讲述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这里任何一寸土壤都被战火烧炼熏焦,被鲜血渗透浸泡。在腾冲、龙陵的残垣断壁上仍然留下密集的弹痕……
这些歌颂远征军的英雄事迹的描述实在太多太多,真是不胜枚举!近年来,关于远征军抗战纪实的书和影视剧不断出现,如书籍《血战滇缅印》、《国有殇》等等,影视剧有《中国远征军》、《滇西1944》等等。而散落于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已是耄耋之年的远征军战士受到了应有的照顾和宣传……这些都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远征军为国捐躯值得大书特书、永远铭记的心声和证据!
    中国远征军腾冲抗战纪念碑就在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右边后面山顶,整座小山苍松翠柏,绿树掩映,非常静谧!沿着一级级的甬道上去,纪念碑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多么威严和肃穆!“民族英雄”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周围青青的草丛中有条不紊地安葬着远征军烈士的墓碑,一排排,一列列,就像军人站着队列,好像在操练,又好像在整装待发……远远看去,多么壮观和凄美!每块墓碑都刻有将士的职务和姓名,当然还有一些用来纪念英雄的鲜花和没燃烧完的香散落其中。当我参观完正准备离开时,我的眼前突然一亮:因为我分明看见了一个老园丁手中拿着水管在洒水浇花,白白的水珠向空中洒去,散落在青草和墓碑之中,立即被这片沃土吸收,好像是滋养着阵亡远征军将士饥渴的心灵!此情此景,真令人感慨,令人激动!因为大家深知:这绿草如茵的陵园就是远征军阵亡将士们最后的归宿,他们流血牺牲保卫了这片土地,给这片土地带来和平,理应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安息和敬仰!这么大的陵园当然需要有人打理和维护,而老园丁手中喷洒出的水珠正是代表着当今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对远征军将士的爱护、重视和永久的纪念!
大家都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对中国远征军进行纪念,如我们这次赴云南滇西作家采访团的团友,敬烟奠酒献花,鞠躬跪拜,都是表达心意的最好形式,写诗题词更是对远征军将士纪念的最好方法。通过这次滇西之旅,我对远征军的事迹从模糊到清晰,从清晰到感动,从感动升华到一种“爱”——这是多么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于是,我自然产生了写作的冲动,凭着一股热情,努力地写下了这篇文章,以表达自己对中国远征军的敬仰之情。















和蟹斗争

220

主题

611

帖子

5174

积分

【茂名作家】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5174

优秀斑竹勋章特殊贡献勋章原创先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赖兴助 (云南芒市)


松山行


今日早起,因为早先就知道要去松山爱国教育基地,所以特意装扮了一番,吃了早点,怀揣敬畏,早早的就到单位等候。在办公室,只与同事喝了杯早茶,人就聚齐,分坐三张各自上车,八点四十准时从芒市向龙陵松山战场进发,很期待。
在车上,很是热闹,有说有笑,我则认认真真的听着岳哥讲的事,关于滇缅公路咽喉要塞松山战役,使我对松山的敬仰更深,期待更切了,恨不能立马奔到松山脚下,一睹松山的气势,体会英豪的情怀。
客车盘山而行,摇了近两个小时,终于摇到了山脚,依序下了车,习习冷风扑面而来的同时,还有一座刻满爱国英灵的墓碑,名字经风吹日晒变得日渐模糊,伴着满山的松树映入眼帘,七十年前惨烈的战斗:拼杀呐喊、硝烟弥漫虽然早已散尽,但是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古树却让人感到过去的一切就在眼前。一腔的敬畏之心由然而生,抬头仰望,一片静静的松山上空,天碧蓝碧蓝的,没有一丝的白,很难想象在如此寂静的大山深处,多少年轻的战士用生命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而相继倒下……
沿着新修的路,往山顶而走,静心的听着导游的解说,生怕漏了一字一句,了解了一人一个感人的传奇,认真的看着眼前的遗址,生怕看不清真实的战场,感受了一处一景难忘的经历。虽然地堡、战壕、掩体、弹坑、明暗火力点、兵舍等等随地可见,但在时光中落叶下都已经无法看清全貌,只能凭着导游的讲解,依稀拼凑出些许模糊的景象,即使如此,行走其间,任然能感到一阵阵寒意,袭身裹面而来,直至脚底,而且仿佛能听到战士在用血肉之躯竭尽所能的厮杀声,嗅到硝烟、泥土与腐肉混合的气味,全身不由颤抖起来,为前辈先烈舍身报国的精神拜服。

登上山顶,豁然开朗,但见山势险峻,四围山峰棋布,沟渠交错,向东俯瞰,峡谷里静谧地流淌着一江冬水,从北向南蜿蜒而来,在苍茫的远方渐渐消逝,两岸巨大的山体夹江对峙,衬托着松山的肃穆、庄严!
离开松山下到山脚下,再一次回望松山。只见昔日的松山战场在冬日里更加的沉寂伟岸,当年的枪炮声都已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是被太多鲜血浸泡过的暗红色泥土,以及游客们的声声感触。
巍巍松山见证了抗日英烈的不朽伟绩,显得更加肃穆、庄严!真是一次有意义的学习之旅,让我懂得幸福来之不易!


注:
松山战役又称松山会战、松山之战,它是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中的一部分。远征军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同年9月7日占领松山,历时95天,敌我伤亡比1:6.2。此次战役的胜利,打破滇西战役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第三辑 声音










和蟹斗争

220

主题

611

帖子

5174

积分

【茂名作家】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5174

优秀斑竹勋章特殊贡献勋章原创先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茂名作家赴云南采访滇西抗战史


   记者柯丽云报道:在茂名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由茂名市作家协会牵头,16名茂名作家自费组成的“重走抗战路——中国远征军抗战实地采访团”12月5日前往云南省腾冲县进行为期一周的采访。
  “此次重走抗战路,旨在让作家们实地感受中华民族曾经历的那段苦难与抗争的历史,使今天的我们更加珍爱和平。”茂名作协主席晓音说。作家们从茂名出发,以充满传奇色彩的滇缅抗战公路为主线,沿着“史迪威公路”,从云南昆明起点,经大理、保山、腾冲、龙陵、德宏州芒市、畹町、终点至瑞丽。
   12月6 日下午到达昆明稍作休息后,第二天早晨7点乘坐14个小时的汽车,首站到达德宏州芒市。当晚,作家们饿着肚子,忘了舟车劳顿,与德宏州文联、芒市作协进行了气氛热烈的座谈和研讨,一方面向他们了解滇西抗战历史以及当地民众的抗战事迹,一方面与他们结成友好协会共同促进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12月8日,作家们开始在中缅边疆城市瑞丽、滇缅抗战主场腾冲、和顺、龙陵等地进行采访,作家们向当地人了解云南民众悲壮的抗战史实,并获得许多书本上没有的、非常珍贵的创作材料。作家们怀着即悲痛又崇敬的心情参观了畹町桥、滇缅抗战博物馆、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以及松山抗战遗址等,重走了为抗日战争而诞生的滇缅公路——当年运送抗战物资的“血线”,似亲身感受到在那炮火纷飞的年代,在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前,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的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悲壮场面。
  滇西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是滇西抗战的主战场,从1942年初日本侵犯滇西到1945年1月收复滇西全部失地。3年时间,为打破日本法西斯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包围和封锁,从修筑滇缅公路到滇西大反攻作战,英
和蟹斗争

85

主题

1060

帖子

1578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578
发表于 2015-3-23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来自:Android客户端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发表于 2015-3-24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向中国远征军致敬!向民族英雄致敬!向向中国远征军致敬的人们致敬!向向民族英雄致敬的人们致敬!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13

主题

47

帖子

598

积分

藏银会员

Rank: 4

积分
598
发表于 2015-3-24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42:}{:soso_e142:}{:soso_e142:}   战果丰硕!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5 15:46 , Processed in 0.12380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