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014|回复: 2

[字画] 怎么欣赏国画

[复制链接]

15

主题

135

帖子

161

积分

黄铜会员

Rank: 2

积分
161
发表于 2011-5-17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灯芯 于 2011-5-18 08:22 编辑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在改革开放之今日,东西文化碰撞加剧,加之理论上的混乱、误导,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部分画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动摇,对现代派、后现代派、形体艺术追捧有加。一时间出现了大众普遍不认识,行家普遍读不懂,光怪陆离的新洋象。目前的问题是:绘画的多,画好的少;喜欢画的多,真正懂画的少。有的叫喊着“传统”,在作品里却见不到传统的影子,根本就没钻进去,谈何从传统中打出来。有的呼吁着“创新”,其作品远没冲破传统的樊篱,不师自然,抱残守缺,谈何出现新面目。

    有的学画十几年,不知“六法”为何物,不晓“三七停”起手式,不懂黑、白、灰的协调关系。画上两个品种,号自称“王”,“画山不过三五峰,画水不过三五波”,岂不笑话。有的优劣不分,只学低的,不师高的,岂知已有“师其高而得其中,师其中而得其下”的衷告。初涉此道的鉴赏家、收藏家,分不出作品的高下,只认画家的名气,不认画家的作品;把赝品当真迹的不少,视瑕疵为珍宝的有之。上述现象比比皆是。面对中国画大多人看不懂、不会看的状况有必要老调重弹。现就如何欣赏、解读中国画谈谈个人浅见。欣赏作品要看气韵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准则。

    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气”的词组不胜枚举,如:气韵、气脉、气概、气势、骨气、豪气、霸气、灵气、逸气、匠气、俗气、金石气、阳刚气、脂粉气……等等。可见“气”字弥漫四散!既有崇高之气,亦有形下之气。    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清方薰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统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中国传统人物画强调“动势”、“传神”、“神气”,山水画重视“气势”、“意境”、“气象”,花鸟画侧重“态势”、“生机”、“意趣”,所有这些无一离开气韵生动这一绳律。    总之,气韵生动是绘画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命状态领悟。好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气韵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欣赏作品要看笔墨    “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所以说,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神实质。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我们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面作画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    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伏案笔耕,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涩、疾徐、虚实、顺逆、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觉的线条。并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有画面上构成造型的诸多形式。    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画家的才思、功底。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把绘画的点线用五个字概括:“平”、“留”、“圆”、“重”、“变”。平:如锥划沙,笔锋与纸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运压力与提浮力相衡。留:如屋漏痕,笔在运行中感觉有阻力,在与纸摩擦的阻力中艰涩前行。圆:如折钗股,指用笔圆浑有力,浑厚、不露锋芒,富有弹性。重:如高山坠石,用笔要用劲,要有力度,力透纸背;打点,象高山掉落的石块那样有份量。变:变化,笔画形成多样性对比,不雷同。

    运用绘画中的气与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气就谈不上力,中国画家讲究以气运力,有气为活笔,无气为死笔。笔断意连、形断气连、迹断势连均有气接,因而作品才能气势逼人。

    笔韵是中国画家追求的较高境界。运笔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画家心弦的拨动。笔力、笔气、笔韵是有机的统一,以气统力、统韵,以韵助气、助势,三者完美的结合,方称上佳的用笔。或古拙质朴、浑厚苍劲、刚健挺拔、或含蓄内敛、简约空灵、飘逸洒脱,无不是画家千锤百炼,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结果。相反,板、刻、结、漏、死、滞、浮、弱、俗的线条是画家所不取的。驾驭线条的能力,也是衡量画家水平的关键。    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是其基本特点,笔墨二字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与水墨的协奏。墨分五色,释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大色阶,并由五种色阶之间(加水量多少)形成的无数细微的渐变。唐代张彦远在论墨时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而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说明墨不仅能决定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还能制造画面的气氛。中国画家深谙绘画要旨,认为:画面太枯则有燥气,画面太湿则无生气,墨无变化则僵滞死板。因而数块浓墨必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必以浓墨破之;一片枯墨必以湿墨润之;一块湿墨必以枯墨提醒。观其面目时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在欣赏中国画时往往也从这里入手。

    欣赏作品要看构图、形式    中国画的构图有多种形式,也有多种提法,习惯称谓“章法”、“布局”。东晋顾恺之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则称之为“经营位置”。提法虽不一,但其意相同,即作者将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个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一幅作品境界或高或低,或奇特或气庸,构图至为关键。构图的好坏,对作品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构图法则有其自身规律,最主要的规律就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凡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作品,就耐看,就有美感,就有吸引力,反之,美的因素就会大打折扣。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    构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中国画使用独特的散点透视法。用这种透视法来展现绚丽多姿的世间万物,给作者带来极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求物体现象,只求构思和形象入“理”。

    中国画讲究稳中求奇,险中求稳,着意对比,打破对称,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中国画多采用“三七停”起手法则,多把主体物象放在三七点上,对打破均衡,匀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易于形成韵律节奏,给观者以视觉美感。

    看画还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利用不固定的视距、观其物象。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豪放不忘精微”,往往在细小的部分更能体察作者的绘画能力。“    六法”精论,千古不移,是画学传统的金科玉律。在中国绘画史上这一理论具有无法撼动的深远作用。也是时下评价、品赏中国画的根本法则。凡属画人必受这一法则的约束和检点。用这一法则鉴赏、评价中国画作品,其高低自可辨也。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300

主题

5796

帖子

1万

积分

铜牌元老

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12047
发表于 2011-5-18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发表于 2011-5-19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想不到茂名有此等理论人才,佩服!!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1 20:06 , Processed in 0.143540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