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6|回复: 1

[【灌水】] 警惕水煮鱼背后的5大健康隐患

[复制链接]

32

主题

32

帖子

227

积分

黄铜会员

Rank: 2

积分
227
发表于 2012-12-28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吃水煮鱼后的直接后果就是嗓子疼,上火,因为这些食物主湿,易生痰、生热。应该配合菊花茶化解一下,若在冬季常吃水煮鱼,每天至少应喝1000毫升的水来缓解一下火气。曾有媒体报道,有人因猛吃水煮鱼而造成“软组织脓肿”。虽然最后医生说这只是极个别现象,但因吃水煮鱼后脸上长痘、上火、胃部不适的反应,却是许多人常碰到的事。你有不良饮食行为吗?
  猛吃水煮鱼的健康隐患
  水煮鱼这道本是来自重庆的特色菜,因其特有的超麻辣口感、浓重的颜色和油汪汪的鱼片,大大刺激了人们的食欲,成了大江南北人们普遍爱吃的一道菜。但食用水煮鱼究竟对人的健康有哪些影响却少有人关心。下面就从食品营养的角度来分析水煮鱼是否影响健康,让大家吃起来心中有数。

  1、用盐过量:影响血管健康。
  正常人体每天对盐的摄取量应为3~5克,但水煮鱼中盐的用量远远超出正常标准。

  导致的隐患是:过量食入盐易造成身体水分增加。过多的水分如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会导致手脚发胀,体重增加。女性在经期食用水煮鱼会加重水肿的情况,容易产生疲倦感。过量食入盐容易让人产生紧张情绪、血压升高,还能影响血管的弹性。

  2、用油多并且反复加热:破坏营养,人体脂肪摄入过量。
  油中含有大量的热量和脂肪,食用过量,人体的脂肪含量也会随之增加。每人每天摄入30~50克食用油脂(包括食物中的油脂含量)即可满足肌体的需求,不宜摄入过多。烹制水煮鱼所用的油不仅用量多,而且反复加热。

  导致的隐患是:过多摄入油导致人体脂肪摄入过量。破坏了鱼体内的营养成分,人食用后无法正常吸收所需的营养物质。

  3、辣椒超多:强烈刺激消化道。
  一般人都知道多吃辣椒会使人燥热、上火。而水煮鱼中放入超量辣椒。

  导致的隐患是:对消化道有强烈刺激,严重的会使消化道出血,或者诱发溃疡。还会造成大便干燥。导致皮肤生成深部脓疮,影响面部容貌。

  4、配菜单一:营养不均衡。
  水煮鱼特有的口感,容易使人们在食用的同时,忽略了对其他食品的摄入。水煮鱼中的配菜单一,除了鱼肉,蔬菜常只有豆芽一种。长期食用,导致膳食营养不均衡。

  配合麻辣的鱼肉,大多数人会过量饮用可乐、啤酒,一方面觉得过瘾,一方面也可以减轻麻辣感。但这些饮料,都是人体不宜过多饮用的。可乐中的糖分含量非常高,含有咖啡因等刺激性成分。啤酒饮用过量,内含的酒精使人的肝脏负担加重,造成脂肪堆积,严重的还会得脂肪肝。

  5、口味浓重:刺激味觉神经易让人上瘾。
  水煮鱼浓重的麻辣口味,大大刺激了人的味觉神经,唾液、胃液分泌增多,胃肠蠕动加速,使人兴奋。

  导致的隐患是:使人的味觉疲劳,产生依赖感,越吃越上瘾。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隔三差五吃一顿水煮鱼的缘故。

  Tips: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在爱上水煮鱼的美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勿过量食用水煮鱼,特别是那种隔三差五便要来一盆的“上瘾”者更要注意适可而止。

  2、水煮鱼是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虽然天气渐冷的季节吃一些高能量的食物有好处,但要注意搭配蔬菜、水果,免得造成维生素缺乏。

  3、吃水煮鱼会导致第二天排便不畅,那是因为太辣的缘故,这时最好多喝茶,如果有萝卜可以吃一些来通气。

  4、吃水煮鱼后的直接后果就是嗓子疼,上火,因为这些食物主湿,易生痰、生热。应该配合菊花茶化解一下,若在冬季常吃水煮鱼,每天至少应喝1000毫升的水来缓解一下火气。

161

主题

6704

帖子

1万

积分

铜牌元老

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13711

大茂观影团

发表于 2012-12-29 03: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喜欢这道菜.看来要戒了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4 11:02 , Processed in 0.09414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