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11月17日,《经济参考报》头版发表评论文章《弹性机制有助于汇率均衡平稳》。评论称,更具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才是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平稳的根基。央行日前发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次强调,“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一表态表明,货币当局追求更为市场化和弹性的汇率机制。以下是全文:
人民币汇率最近“跌跌不休”的走势牵动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神经。1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8592元,连续第九个交易日下跌,且再次创下了近8年的新低。而截至当日16:30日盘收盘,人民币即期汇率报6.8700。
不论是中间价,还是市场即期汇率,人民币汇率距离“7”这一关键心理点位都渐行渐近。此轮人民币贬值最重要的幕后推手之一无疑是美元升值。事实证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一事件只是暂时性地重创美元。随着美国大选结果的尘埃落定,市场不确定性因素消失,美联储加息预期再次强化,美元反而较此前更为强势。16日,美元指数再次站上100大关。大部分市场人士预期,美元的持续走强将给人民币下一步的走势形成较大压力。
除了美元因素之外,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也助推了此轮贬值风潮。一些分析文章称,伴随着人民币在今年10月正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中国的货币当局已经有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而为了支撑中国经济,对人民币贬值的容忍度也有所提升,监管部门的“放任”一定程度上使贬值预期有所升温。
货币当局对人民币汇率究竟设置了一条什么水平的底线?市场人士并不能知晓。而就算存在这条底线,它也与整个国内的宏观经济以及国际的金融市场环境密不可分,从而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去年“811汇改”至今一年多的时间内,货币当局正在逐步朝向更为弹性的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迈进,期间伴随着严格参考“一篮子货币+前一交易日收盘价”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的逐渐完善,市场力量对汇率的决定作用正在加大,而此轮人民币的贬值也可以看作是这一市场力量加大的必然结果。从短期来看,市场力量加大必然强化内部和外部市场的共振,放大汇率的波动幅度,但长期来看,这一更为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才能保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稳定,避免因机制透明度不足而造成的过度恐慌和市场混乱。
从去年“811汇改”至今年年初,人民币汇率曾经历了一轮比较明显的下跌,而今年年中至今,虽然人民币汇率仍然呈现贬值迹象,但是以金融机构和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则很少出现上一轮暴跌时的恐慌情绪。究其原因,正是更为透明和市场化的中间价形成机制让市场主体得以更好地预判汇率走向,避免了因“不可知”而造成市场异动。
更具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才是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平稳的根基。央行日前发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次强调,“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一表态表明,货币当局追求更为市场化和弹性的汇率机制。
不过,需要注意,“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不等同于放任和不干预,在必要的关键时点,货币当局需要也必须要出手引导市场预期,尤其是引导除了机构和企业主体之外的个人主体的预期,避免单边贬值预期强化和蔓延所带来新的不稳定。实际上,如何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之间取得平衡,这考验货币当局的智慧。
央媒:弹性机制有助于汇率均衡平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