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53|回复: 0

[百宝箱] 李安的困境:技术突飞猛进,人文止步不前

[复制链接]

6343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钻石元老

Rank: 24Rank: 24Rank: 24Rank: 24Rank: 24Rank: 24

积分
25875
发表于 2016-11-16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导语: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已在全球上映,这部120帧/3D/4K的影片刷新了人类电影史上的技术高峰。然而,相较于之前的万众期待,上映后的观影评价却呈现出了褒贬各异的局面。加上李安作为华人导演在世界影坛难以企及的地位,更使得赞美或者批评变成了一件十分“严重”的事情。知名影评人子非鱼认为,10年前的《色戒》意味着李安对自我的表达已经走到尽头,而这十年李安更加积极地是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却在人文价值上止步不前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根本不是一个需要120帧来传达的故事,尽管李安在技术上试图创造真实,在文本上也尽量想讲清楚每个人的感受,却无法代表美国人真正的态度,比利·林恩反而更像是中国的武士。李安精神上的父亲是东方的,而非美国的,他可以描述世界共通的人性传奇,却在展现美国人与生俱来的文化习惯上十分困难。《绿巨人》和《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作为李安的两次失败,并非败于技术,而是故事走向的偏航,李安想要驾驭真正能进入美国流行文化的故事,却坚持东方的叙事习惯,这注定是困难的,只是李安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所在,起码从未公开承认过。下一个十年,李安只有走出对个人心理苦难的执拗玩味,走出对于技术先进、美国故事的执拗追求,找到真正属于未来的故事,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家。

李安的困境:技术突飞猛进,人文止步不前

李安的困境:技术突飞猛进,人文止步不前

大约10年前,我写过一篇《色戒》的评论,其中对李安的评价是,“他有一对跨文化的眼,一颗作者的心,和一双大片的手”。
这个评价到现在看来仍然是让我得意的神来之笔。
不过,我同时也说,“李安的表达中充满了慈悲与同情……然而李安的慈悲仍然停留在菩萨级的慈悲。李安的十年电影梦,梦到张爱玲的《色戒》,应该是告一段落了,对自我的表达已经走到尽头。下一个十年,李安能否突破自我,寻找到黑暗世界之外的真正大光明?那时候也许才是他真正炼成金身之际”。
从2007年至今,李安的下一个十年已经成了“过去的十年”。在上一个十年里,李安写过一本书叫《十年一觉电影梦》。而在这一个十年里,李安究竟有没有从电影的“盗梦空间”中再次觉醒,成为我曾经期待的更高层次的电影觉者?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李安确实掌握了更先进的电影技术
在这个十年里,李安肯定有变化。这种变化更多体现在他更加积极地探索新技术的应用。
比如他《断背山》后的第二座奥斯卡导演奖来自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下文简称《少年派》),李安的首部3D电影,也是李安获奥斯卡提名的电影中,唯一获得最佳视效奖的电影。
这部电影努力把一场茫茫大海上的孤身生死漂流拍成了一个包含复杂隐喻的奇幻与传奇。自然之美、自然之暴烈,生命之美、生命之困顿交织,可以说是用视效把不可能的意境传达变成了可能。
然而,由于视效过于突出,它的技术意义盖过了电影本体的价值传达。李安最终只拿了奥斯卡导演奖,错失最佳影片的原因恐怕也正因为科学与艺术学院还是把这部电影像《阿凡达》一样归入了视效奇观类的电影。
而且,《少年派》尽管把3D玩得美轮美奂,却不过是在跟着别人玩儿。6亿美元的票房虽然不错,跟《阿凡达》27亿美元的票房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
李安开始探索更先进的能代表未来的技术。到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下文简称《比利·林恩》,李安在技术的道路上任性而行,120帧/3D/4K,这句已经烂熟的宣传语让人对故事本身失焦。尽管北美的评价扑街,李安还是乐于强调自己为什么要尝试120帧。
在纽约电影节的导演对话中,李安开玩笑说,自己现在做的东西就像《菠萝快车》里的詹姆斯·弗兰科卷的那根十字架形的大麻烟卷,“这就是你的孙子们将要抽的东西,这是未来。”
在最近的报道中,李安甚至表示,中国电影有一种神秘的希望,不像好莱坞一切都已雷打不动。
技术上瘾的李安看起来愿意与一切能够满足他的技术愿望的力量合作。
在人文价值上,李安止步不前
在评价《比利·林恩》这部电影的时候,人们喜欢用夸赞的口吻说,抛开120帧,这部电影“依然是李安”。
然而,“依然是李安”这个评价,到底是不是赞美呢?或者是不是李安想要的赞美呢?这恐怕是连李安也纠结不清的问题。
事实上,与技术上的突飞猛进相对的,李安最保守的恰恰是“依然是李安”的那一部分,也就是对叙事的偏好和价值的诉求上,那个永远不变的李安。
李安早期拍摄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构成了李安最基础的精神图谱。三部电影都展现的是东方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境遇。李安精神上的父亲肯定是东方的,而非美国的。这一时期他的影响力主要在华人圈。
这种文化基因让李安在掌握东方题材上更加顺手,2000年他也因此通过《卧虎藏龙》重新定义东方武侠,取得了东西方一致的大众意义上的成功。这部电影同时满足了东方对西方的价值输送,和西方对东方的美学想象。
此后,李安并没有止步于东方传奇,而是尝试展现各种非主流的人性幽微隐秘。这也是李安最为驾轻就熟的人文路线。在《断背山》中,李安再次关注了同性恋这个群体,用一曲回肠荡气的爱情悲歌获得了同类题材最大的成功。随后,《色戒》又深入探索情欲。这两部电影都因为题材的敏感而获得巨大成功,同时也引发巨大争议。
在这些成功当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忽视李安的两次失败。一次是《绿巨人》,一次是《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不管人们如何评价这两部电影的得失,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这两部电影都是纯美国流行文化题材,前者是美漫文化,后者是摇滚文化,它们需要激发的是人们对这两种流行文化的共鸣,而不是李安所擅长的人性探索。
但是,一个24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台湾的人,要想突破多元价值的壁垒确实太难了,李安可以描述世界共通的人性传奇,却在展现美国人与生俱来的流行文化习惯上遇到了困难。

李安的困境:技术突飞猛进,人文止步不前

李安的困境:技术突飞猛进,人文止步不前

因为《绿巨人》,技术成了李安的心结
《绿巨人》肯定是李安内心里最大的一个心结。
在《少年派》已经获得成功之际,李安还是不忘提到“《绿巨人》我做了烈士”。
然而,从各种公开资料里看,烈士说却很难成立。因为《绿巨人》并非视效探索的失败,而是故事走向的偏航。在视效技术突飞猛进之前,《绿巨人》的视效甚至是被很多专业视效人士视为标杆之作的。
《绿巨人》是李安对视效技术尝试的起步。为了《绿巨人》,李安放弃了拍《终结者3》。而环球和漫威也给了李安充足的资金支持,让李安得以与工业光魔合作,指挥将近200人的技术团队。
李安细腻的风格用在特效上也是精益求精的。据说,工业光魔公司为了实现李安的要求,绿巨人浩克光是皮肤就有一百多个层次(包括肤色、血管、伤痕、污泥、汗水、斑点、毛发等等),每一种元素至少都用十个层次表达,让浩克呈现栩栩如生的逼真感,每一场戏都能完全和其他演员融合为一。
为了更贴近美漫效果,李安还创造了分割画面、平移叠化等类似漫画的二维剪辑效果。
然而,视效、剪辑上的努力都并没有挽救这部跑偏的电影。很多熟悉美漫的影迷认为,李安完全不理解浩克一体两面的精神世界,他所加入的与父亲对抗的线索削弱了浩克自身的对抗感,是一种更偏向东方叙事的理解,跟美漫所要表达的南辕北辙。
这种南辕北辙同样表现在《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这种癫狂气质的摇滚制造,并不适合李安一以贯之的抒情细腻的述说。
李安自己显然并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所在,起码他没有公开承认过。他执着地要用更新的技术掌控,来覆盖他难以磨灭的失败之耻。对于一个天秤男来说,这样执拗的心理恐怕只能用到星座分析来解答了。
《比利·林恩》比《绿巨人》好一些,但并不算突破
中国影评人对李安是客气的。长期以来,华裔绝无仅有的世界级导演形象让人们形成了对李安普遍的迷信,看过电影的人们一致努力想从这部李安的作品里寻找一切可以证明120帧3D4K的价值和意义的东西。
没错。非常清晰。非常真实。眼睛不累。并且,故事还是李安。
但是,这算是突破吗?作为120帧的宣传片,这肯定是一个失败的宣传片,完全无法与《阿凡达》对3D的传播意义相比;作为李安一定要用120帧来讲的故事,这更是一个失败的选题。如果说复星、博纳投资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影院设备更新的科技概念,这个概念并没有因为这部影片得以成立。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需要120帧来传达的故事。如果不用120帧,这个故事也许能讲得比这好十倍。话说,看清一个人脸上特写的肌肉颤抖,真的是人们看电影的需求吗?对于一切苦难和人文的表达,人们宁愿画幅粗糙一些,更多想象的空间。
可以想象,《比利·林恩》从小说发展为120帧/3D/4K的高科技概念电影,肯定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复杂成因。正如片中那位制片人所说“我甚至可以到中国去融资”。而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于是,在美国大选的前后,我们看到了这么一部美国社会政治题材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一位19岁的美国士兵一边在战场承受着战争之痛、一边在赛场说着过分漂亮的台词,画面确实是无比清晰,但是主题先行的感觉是不是太过强烈因而削弱了它的真实感呢?
一个人脑海中的风暴与苦难,只是归因于周围的所有人吗?对一般导演来说,这样讲无所谓,但是对于李安来说,他的价值高度是不是应该更高一些?
于是一个奇怪的结论产生了。尽管李安在技术上试图创造一次美式足球赛场和美式伊拉克战场的真实,在文本上也尽量想讲清楚参与到这一事件中每一个美国人的感受,你却很难认为这是一部能代表美国人态度的电影。这位少年,细思量隐隐有一种中国武士的感觉,就好像萧峰在长城脚下思考我是谁那般左右为难。
《比利·林恩》看上去比《绿巨人》要好一些,技术上先进一些,故事上保持了李安的特色,但说到突破,还是算不上。
或许,李安的野心并不止于做一个能够跨文化的电影人,他从《绿巨人》开始也许就有一个愿望,想要站在好莱坞电影的核心地带,驾驭真正能进入美国流行文化的故事。
假如他坚持李安的叙事习惯,这并不容易。
仍然期待,下一个十年,李安能够走出对个人心理苦难的执拗玩味,走出对于技术先进、美国故事的执拗追求,找到真正属于未来的故事,成为真正的大家。

李安的困境:技术突飞猛进,人文止步不前

李安的困境:技术突飞猛进,人文止步不前

附:《色戒》的漏洞与补丁以及李安走到尽头的自我表达
http://culture.ifeng.com/a/20161114/50254412_0.shtml
子非鱼,电影人,知名影评人,曾任新京报副总编辑、时光网总编辑
版权声明:《洞见》系凤凰文化原创栏目,所有稿件均为独家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李安的困境:技术突飞猛进,人文止步不前

李安的困境:技术突飞猛进,人文止步不前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1-23 07:23 , Processed in 0.10144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