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8|回复: 0

[【财经资讯】] 张军扩:京津冀应建立金融信息共享平台|金融街论坛|创新|金融改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30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
  新浪财经讯 “2016第五届金融街论坛”于5月28日-29日在北京举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出席并演讲。
  在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时,张军扩表示,各项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持。在其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有四个目标。第一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第二是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协调发展。第三是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第四是在新形势下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而这些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都需要充分调动包括政府、社会、企业、民间资金在内的各方面的资源和积极性”。
  张军扩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促进也为区域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要规划,将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实现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向外疏解。包括一般性制造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第二是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第三是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服务功能,第四是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机构和部分企业总部。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既涉及相关产业的改造升级,也涉及到注入城市副中心集中承载区,微中心等等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对金融服务产生巨大的需求;
  二是交通建设。重点是要建设高效密集的轨道交通网,将来在京津冀区域城市内部是地铁,城郊之间是轻轨,城市之间是高铁,而且要实现这三种轨道交通之间的无缝对接,建成“轨道上的京津冀”,同时公路、港口、机场等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交通建设资金需求巨大,既需要财政资金的大量投入,也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对金融服务需求十分巨大。
  三是促进三地之间产业协同发展。北京的产业要集中在高精尖,包括高精尖的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产业。天津的定位是先进制造业的研发和转换,而河北要在促进传统产业,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着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总体来讲,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会为区域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机遇。
  张军扩建议京津冀三地着力构建促进金融创新和协同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其指出,第一,要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指导。尤其要科学界定京津冀三地在金融协同创新发展方面的角色定位,否则难免会出现同质竞争,难免会出现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
  第二,要加大对京津冀区域在金融创新发展方面的支持力度,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率先突破的交通、产业、环保等领域的发展需要,出台一些鼓励金融创新,促进协同发展的政策,在这方面尤其要加大对河北金融创新发展的支持。
  第三,要加强三地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长期来讲,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与市场利益导向是一致的,但短期来讲可能并不会完全一致。如果三地缺乏政策协调,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各地金融机构难免趋向于服务现行大而全的经济结构,因为短期来讲可能是有利的,从而不利于协同发展要求的实现,因此三地金融监管机构应密切配合,切实按照规划纲要对三地定位以及产业、交通、环保等方面协同发展的要求协调相关政策,防止金融机构行为出现与规划方向的背离,促进三地金融服务形成合力。
  第四,建立金融信息的共享平台,为金融资源跨区域流动和配置创造条件,区域金融协同发展最终靠市场力量实现,长期以来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信用数据公开不足,征信体系不统一,不完整,不健全,严重制约了金融资源的跨区流动,因此要切实促进京津冀区域金融的协同发展,还需要有效整合三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相关公共服务单位、企业的数据资源,建立京津冀区域统一和完整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体系。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9 12:18 , Processed in 0.114139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