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4|回复: 0

[【财经资讯】] 圆桌论坛:移动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繁荣与共赢|2016中国金融论坛|金融论坛|互联网金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移动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繁荣与共赢

移动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繁荣与共赢
移动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繁荣与共赢
  新浪财经讯 “2016中国金融论坛”于5月20日-21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论坛:移动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繁荣与共赢。
  以下为对话实录:
  窦云红:各位嘉宾、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接下来还是由我给大家主持这半场的活动。
  我们这个专场题目是移动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繁荣与共赢,下面隆重有请以下几位嘉宾:
  北京农商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李保旭先生上台;
  有请易宝支付CEO唐彬先生上台;
  有请浦发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李麟先生上台;
  有请三星电子中国互联网应用与服务中心副总裁陈立人先生上台。
  今天很荣幸跟几位嘉宾共同探讨互联网生态圈建设的话题,从互联网的建设来说,这几年国家也逐步将它纳入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除了在银行业应该是属于被动的,现在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所以说今天我们请的在座各位嘉宾,涉及到了各个领域,有银行界我们资深的行级领导,还有我们浦发银行的老总,也有互联网支付领域属于比较靠前的唐总,也请到了三星电子的陈总。
  按照今天的话题,我想结合大家的各个领域,然后问几个问题,我想这些问题也一定是在座的各位朋友们想了解的。那么按照现在桌签的顺序,我先问一下李总,浦发的李总,您曾经发表了基于生态视角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这个文章,在我们业界也是很有影响力的。您认为在银行互联网生态圈建设及创新中可能面临哪些风险,然后如何化解呢,请您跟我们探讨一下。
  李麟:最近大家也非常关注,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的一些借贷挑战,有个概念传承下来了,就是互金的生态。刚才主持人说我们可能是最早论述互金生态的,专门说这个事的。为什么说互金生态非常重要,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说在互金这个领域里面,当时有一个互金产业的估值问题,到底互金的企业它会估值有多少,当时有估值100倍,有估值1000倍,也有估值10000倍。最近这个行业的发展不幸被我言中,好技术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我在去年7月份说的,中国互金必将遭遇互金的冬天,结果真实现了,这个不幸言中了。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说,这个估值和生态是相关的,人是可以联想的,但是不可能无限的联想,无限的联想就会给你带来巨大的灾难。那么这个也不是我的发明,科技加金融这个行当也是非常成熟的行当,好技术不一定有好结果。国际上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电信的冬天,美国带领中国、全球经济跑了20年,结果美国的电信冬天导致了美国的电信行业毁灭性的打击,为我们后来的中兴和华为出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好技术和资本结合,它不一定有好结果,这是最大的风险。
  对于银行系来讲,互金是另外一个理解,它是另外一种模式,如果说ICT行业互金的模式是什么呢?是烧钱的行业。那么银行系的移动金融也好或者互金创新也好,它是盈利模式,这个跟我第一本书有关,《移动金融》。
  最近好多VC和PE股权转不出去,资本市场不通过,拿在手里非常沉痛,但是银行系不存在这个问题,银行系是盈利模式,这种模式的设计,它必须以现金流和盈利为基础,而且银行从来不搞A轮、B轮、C轮的情况,都是用自己的利润、用自己的资金去投的。所以在风控方面,一个是科技风险,一个是信用风险,三是操作类风险,但是这些风险又都是银行的长项。所以,最近不管是银行系还是非银行系,说未来的互金的产业谁可以胜出,大家都认为是银行系,但不是银行系自己说的,而是非银行系的互金朋友说的。为什么?他风控过关。
  其实不仅如此,中国的互金产业的发展,我只是说的一个行业。放到更大的说,这个问题非常大,根据大家说了很多大数据征信没解决,这个大数据征信在中国可能比非中国的国家面临更大的挑战,首先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第一,什么数据你可以采集?在互金这个领域里面,数据的采集必须和保护隐私相结合,隐私是什么,是你身上的一部分,你愿意给别人看别人才可以看,别人想看首先要经过你同意,但是我们这一点我们起码就没做到,我们的手机实名制,没经过我们的允许,打电话接收最多的就是这个,为什么呢?我们的制度还不足以保护我们的隐私,这是第一。第二,谁有钱采集数据,大家都说大数据,我就可以把你采集了,这个谁授予你的这个权利?美国只有两种数据可以采集,一个是指纹,一个是DNA,但必须是国家授权的司法机构,但如果谁都可以采集大家的东西,你又没有隐私。所以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它会导致互联网金融的穿透,这种穿透最近监管在关注这个问题,这种穿透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但是互联网的特点是什么,它的优点是穿透,缺点是穿透力太强,它现在已经穿透到法律层面,大家的隐私如果都没有保障,大家都在光天化日之下裸奔是什么感觉,大家可能就会关闭这一扇门,而且越有钱的人越反感这些,这是我们最大的问题,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李总给我们的分享,这个话题讨论,我觉得应该是各位非常关注的。李总实际上从作为一个业界的资深人士来讲,刚才给我们探讨了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我们最关心的,在李总讲的问题当中也是信息保密相关的原则,从监管来讲,在一行三会监管下的各个机构,非常关注的就是我们信息保密的这些原则,包括各种风险。这里也想延伸一个话题,结合李总讲的几个风险,我比较关注的还有另外两个风险,一个是我们可能面临的由于合作方给我们主体机构带来的声誉风险,声誉风险对于一个金融机构来说,是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命线,还有一个市场风险。所有的风险最后会导致流动性的风险,我把这个话题展开一下,看看其他几位嘉宾,结合李总讲的这些方面的风险,我也略微想了解和跟大家交流的另外两类风险,我们其他几位嘉宾看看能不能在给一些建议。
  李保旭:刚才说互联网金融和银行业李总说了很多,至于银行业来说,金融机构也就是商业银行在日常运行当中,作为银行来说,首先考虑的第一位的就是风险,这个可能是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区别。作为金融机构来说,开发一个产品的时候,它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这个产品会不会带来风险,当然这种风险有声誉风险,也有其他的市场风险,银行在做产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风险,从风险角度来讲银行这是一个优势。但是从客户的角度来说,从客户体验来说其实又是一个劣势,由于他过度考虑风险,所以在客户体验上会带来很多问题,这可能就是传统商业银行现在其实也在逐步去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常在日常的工作当中遇到一个问题,比如这个产品上线了,客户反映不好用,比较麻烦,但是最后问到底什么原因,其实主要是考虑风险。但是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现在的金融机构应该去反思的一个问题,这种风险如何去防范,如果按传统理念来说,你可能采取了很多门槛,很多的限制,你可能把风险防住了,同时也把客户挡在了外面。
  从这点来说,我们应该向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公司去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开放,学习他们那种平等协作的互联网精神,传统商业银行其实我们经常有时候说,跟互联网公司什么样的区别呢,就是传统的商业银行在做产品的时候,基本上是瞄准了再开枪,但是互联网公司基本上先开枪再瞄准,打出去以后看准不准,不准再来一枪。这个体验是什么呢,体验的就是它的快,所以互联网公司在推产品的时候非常快,它出产品、上版本、迭代开发,很多先进的做法我觉得做得非常好。但是传统的金融机构,包括我们金融机构在做产品的时候,其实在整个产品的开发过程当中,是采取传统的一种瀑布式的开发方法,业务部门提需求,需求提出来,然后进行分析,然后交给科技部门开发,开发完上线,上线前还要经过很多道的安全测试、数据漏洞的检测等等很多。但是这个产品如果上线,没有三个月、没有半年可能上不去,上去了以后由于很多道的风险防控体验又不好,这对我们金融机构来说,也是面临的一个挑战。因为市场是不等你的,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跟我们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有一个开放的多方面的合作,能够吸纳它一些很好的开发产品的做法,这种迭代开发的做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公司的平台优势、技术的优势、信息的优势,达到共赢,这是我们的一个想法。
  再一个互联网金融发展到现在,我个人认为,如果说能够想持续健康的发展,能够继续往前发展,其实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也就是说可能涉及到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我们的工作涉及到征信体系的建设、法律的健全、监管的完善,包括涉及到我们相关的技术标准和业务标准的制定。只有这样,我们的互联网金融才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就说这么多。
  窦云红:谢谢李行长,我觉得李行长精彩的演讲。从我们银行传统的风险理念,如何能够更好地跟其他的第三方机构也好,其他的互联网机构也好,有一个风险的达成共识以及如何在风险借鉴领域方面的应用,下面还是请到我们易宝支付的唐总,就风险这个话题我们分享几句。
  唐彬:我认为风险就两个,我发现中国很多行业需求巨大,经常一做的时候热热闹闹的,然后出问题马上整治,马上走上低估了,多少年上了一个台阶,然后一下子又热闹了,又出问题了,又整治了,恶性循环,背后问题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可能一下子说不清楚,可能是多方位的,可能跟我们监管的制度是不是没跟进,跟我们的法律体系没有那么完备有关,这是一个理性的消费市场而不是一个富豪的奢侈消费,这是全方位相关的,不是我一个原因。但这个问题我发现了,很多行业里面都存在这种现象,一管就死的现象在不断地重复。
  但是我觉得现在可能我们比较幸运的是,我们面临着互联网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大机会,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技术、理念和方式,互联网金融和传统的是互补的,这个互补很多地方是没有形成融合,可能更多的是互相之间拆台去了。如果能够融合,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可能会对大家一起来互补的提供一种更多元更新的服务,把不好的淘汰掉,可能会是个好现象。
  所以我说,监管那边可能压力是很大的,也不容易,我理解他们,既要防风险,又要发展,但不管怎么样,最主要还是把底线防住,把市场放开,让市场主导,我们做事情容易两个极端,放的时候基本上不管,管的时候什么都管不住,这个考验咱们的智慧,李总传统经验很丰富了,我们作为新的金融这方面,现在正在感受。作为我们政府提的要求更高,促进传统技术的合作,保护用户的隐私,保护用户的权益这个为中心的互联网理念,我最高兴的这一点,不要一刀切,让市场来主导,以用户为中心,大家之间和谐的去合作,这个风险是能够借助互联网真正能够解决的,就跳出了一管就死的怪圈。
  主持人:感谢唐总,跟前面两位分享的是一样的观点,尽管站在是一个非银行机构来分享的,还是在保护广大投资者和我们银行客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客户的利益基础上,要有风险的一个底线思维,这是一个方面。
  下面请陈总也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对于互联网大家在互联互通的情况下,怎么来看待风险的问题。
  陈立人:我是唯一一个全场不是金融界的人,其他都是金融界的朋友,三星电子显然不是金融行业,对于金融的题目,来到这边的话多一半是来学习。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话题,我们也在跟唐总寻求一些合作的机会,作为一个像这样子硬件的公司,我们的决策多一半是提供各种各样的能力和供给,这些能力和工具,把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金融服务落实到消费者手上来,在线上、线下有很多场合可以应用。应用的过程当中这些工具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经过我们的电子科技带起来的能力,这些能力说不定可以提供一些信息或者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来帮助金融界的朋友们,利用这些信息来做一些更好的判断。比如说位置的信息,在这样一个位置合理吗?是不是有可能这是一笔违法的交易,是不是有可能这是一笔不应该发生的交易,这样帮助金融界的朋友做更好的判断,从而避免这个风险。
  从三星开始进入到风控的业务,我们学习了很多,作为硬件公司,我们所创造的硬件,所创造的用户体验,可以很好地来承载金融服务,很好的来承载支付服务,但是我们所提供的这些工具,承载了很好的服务之后,消费者也特别放心地来使用。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他在交易的时候,他放心地知道说,这个交易的过程当中,我们通过技术,比如通过支付的标记,透过指纹的识别等等各种技术,帮他做了保护。而支付机构也可以尽量地利用装机里面的各种信息、各种技术来做更好的判断,判断这是一个正确的用户,帮他做最佳的保护,这是我们的角色。
  从这样的角色再进一步扩大,我们所搭载的金融服务或者支付服务,我们不一定只做一种或者只做一家,事实上其实从一开始上线,从一开始做银行卡的部分,到刚好今天三星的输送配和在线支付的业界支付宝进来,有一个二维码支付的技术,也可以做比较方便安全的交易,这是我们三星公司可以发挥的地方,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陈总,今天为什么以一个风险讨论的话题来开始呢,大家也能看到今天我在介绍各位嘉宾上场的时候呢,我们有金融机构,也有非金融机构的,还有我们企业技术支持的领导在场,我们谈论的话题是生态圈,生态圈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域?什么样的业态,其实对于我们大家来讲都有所感受,而且生态圈的建设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怎么样才能让大家使用的放心,更好用。从普惠金融这个角度,生态圈是大家最能感受的方面,提到了风险管控,包括我们如何管理风险,从银行的业内,包括第三方如何给提供这种风控的手段,还有从三星为代表的技术支持提供风控手段,有这样一个前提的生态圈建设才是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生态圈建设。
  下面就要真正的进入生态圈这个话题了,下面我想有请咱们北京农商行的李行长,结合您这么多年在从事科技、电子银行,现在又分管科技电子银行以及运营领域,您给我们谈一下怎么样来打造银行的生态圈。
  李保旭:生态圈实际上大家谈的比较多,就是互联网的生态圈。但是作为传统的商业银行来说,其实在自身来说,其实就互联网这件事来说,传统银行一直都在做。我印象中九几年的时候,90年代初的时候,实际上就开始了对于传统金融业务往线上去搬,等于实际上把线下的业务搬到网上,搬到我们的互联网,这个实际很早就在做。但是那时候做的一些工作,基本上把传统的业务,原来在线下怎么做到线上还是怎么做,只是搬到了线上,但是它的处理模式、流程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也就是说银行业务的电子化是在那一阶段,我觉得可能定义比较准确,原来传统的银行业务电子化,这是我们一个阶段。
  后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银行也在做一些比如我们业务的信息化,银行业务如何信息化,可能又是一个阶段。这时候就面临很多问题,在你打造一个业务流程的时候,整个的环境、环节,我认为就是作为金融机构来说,可能就是一个自己的生态圈。针对客户如何提供一个金融产品的服务,如何给客户提供一个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产品服务,那可能要有一个整个信息的共享,包括智能技术的应用。这些可能都是银行在做信息化这步以后面临的问题。
  我觉得现在又步入了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合作共赢、共同打造的金融生态圈或者叫互联网金融生态圈,这个生态圈我觉得又走到了另一个层面,这个层面的生态圈我认为不是说一个银行自己能做的,而是要采取合作共赢,大家可能坐在一起,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比如银行你发挥你的风险防控金融方面的优势;作为互联网金融公司,发挥你技术的特长、信息的特长,甚至你可能有一些很好的技术手段,甚至你的一些很先进的或者很快捷的制度,包括你的理念,甚至互联网营销的手段。这些可能都是互联网公司比较擅长的。
  真正的生态圈应该是大家共同打造的,共同在一个如何为客户服务的角度上打造的生态圈,我觉得是整个互联网生态圈,最终给客户很好的一个全方位的综合的服务体系。就金融来说,你如何给客户提供支付、理财,如何给客户更好的融资,并不是传统的融资,要融资非要来到物理网点,这里整个生态圈当中形成一种合作共赢的机制,那银行你在这里头,你可以不出现,但是你在后台如何把控整个业务流程当中的风险。作为前端,大家可能是互联网客户,那么如何去认识客户、识别客户,给客户提供很好的体验,那可能要发挥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优势。这些把它融在一起,另外银行有一定的公信力,这方面能发挥它的优势,它又有渠道,那如何跟互联网公司打造成这样一个生态圈,我觉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谢谢。
  主持人:谈到银行的生态圈建设,在座的加上我,有三位是在银行从业的。浦发银行李总,从银行生态圈建设这个角度您再补充几句。
  李麟:这个生态就是说,互联网生态跟一般的金融生态突出的差异就是说它的ICT技术在介入。ICT技术介入,浦发它是经过四个阶段,一个是电算化,第二是电子化,第三个是互联网化,第四个是数字化,ICT技术的发展,为什么它和我们有巨大的不同呢?它和实体不一样,信息的交换,交换了以后它会倍增,就是摩尔定律,所以包括互联网世界跟传统的生态体系完全不一样。那么从这个信息对称上来讲,大家为了避免信息孤岛,所以又必须要融入到这么一个体系里面,不像有一些生态,它可以是独立的生态。浦发搞ICT加框架,它就是这么一个理念,我们传统金融体系良好的客户关系以外,就是把ICT行业这个穿透技术全打通了。所以它的生态的第一端就是彼特世界,就是彼特数字的穿透,是主动和被动,把所有生态体系全穿透,这是第一个特点。
  互联网生活、互联网制造、数字工业制造全靠数字体现,所以浦发这个项目去年得了五个奖。所以我想,尽管叫互金,现在都不叫互金了,这个里面虽然有银行系和非银行系,但是它的逻辑是一样的。
  主持人:感谢李总,我觉得今天非常幸运,这个主持人好做在哪儿,我们请来的嘉宾,每次讲完的时候都留有了另外一个话题,我们金融机构在讲的时候,实际是给非金融机构留下了合作共赢的话题。今天我们请到现场的这些嘉宾,的确就是为了建立这种合作共赢才有我们这几个人坐在一起共同讨论。
  刚才李总讲完整个的生态建设的时候,其实我现在是在华夏银行电子银行部做总经理,到任才一个半月的时间,其实我之前一直是做银行卡,也做过信息技术,也管理过财富,也做过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划,多个领域下来以后,其实真的感觉到,最早我记得90年代在银行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到过一种理念,就是打造金融超市。你一个客户进到了银行,我这个网点可以给你N多的服务。但是现在我们想,原来的那个N和现在这个N,有多大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颠覆的运算模式。所以说,既然有这么大的差异,银行能解决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有限的,银行想给大家提供的服务,绝对不简简单单是金融服务领域这么一个领域范畴的。所以才有这个生态圈的建设,那么今天我们实际就是非常荣幸,还有另外两位不是我们银行业的两位嘉宾,就这个话题还是要请另外两位嘉宾分享一下,下面请易宝支付的唐总,易宝支付在市场占有率是很高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您跟我们分享一下,在第三方的支付领域应该怎样与商业银行打造合作共赢的生态圈。
  唐彬:刚才两位李总谈的都很好,我想聚焦在价值链,互联网金融领域里面在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冬天,冬天过去之后我相信春天会到来,这个转折点在哪?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看不见转折点,我认为转折点来的时候生态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但是价值链初步形成了。互联网金融碰到这种情况,有点像支付公司十几年前的情况,那个时候我作为商家,比如有一个叫云网的公司,跟工行对接的,那个时候很不容易,支付是电子支付里面最有价值链的环节,那个环节没有解决,但是后来出现了支付宝,我们跑到前面去了,我们在面向前端的行业,我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一个新的价值链就出现了,以前电子商务里面没有这个价值链,就是它和银行相接。
  所以今天,在互联网金融这个大市场里面,比如资金的安全问题,咱们国家希望银行来做支付这个环节,我看银行好象不知道是有心无力还是有意无意,这个方面并不积极。你不能逼迫银行来做吧,银行有它的风险偏好,有它的机制体制,有它的体量。这个时候就要看价值链的系统环节,它面向P2P行业的时候,有一个公司帮你做数据预警和分析,日报、月报,这个环节正在开始发芽,这个环节起来了,银行也放松了,你就做好支付通道和支付服务就可以了,这个专业的公司就存活了,价值链一旦形成,互联网金融就从冬天到春天就实现了。
  所以最核心的我认为是价值链正在冬天的很严冬的时候正在酝酿,正在要开始破土而出,也许需要半年,也许需要一年时间,一旦破土出来的时候,春天就来了。
  主持人:谢谢,我觉得唐总的发言,应该说给我们做了一个更形象的比喻,就是如何来做互联网生态圈建设,其实它用价值链来体现的,只有价值链建立起来了,把整个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做好了,这个才能实现真正的共鸣。
  三星的陈总,在他的领域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我也想请陈总结合您自己的领域,谈谈商业银行与支付服务业如何与硬件厂商建立这个生态圈。
  陈立人:谢谢,大家说到的这个环节是一个核心环节,价值链还不清楚的时候,每一个公司可以在根据自己的专长把这个做透,怎么样跟他的前后手做衔接,同一个环节的几家公司可以各自拿自己最专长的领域来比较,可以用百花齐放的offer,让大家在一个很漂亮的生态圈里面去经营,我确实期待这个事情很快的发生。
  今年这一年,其实在移动支付的领域里面,有一点点这样一个味道,我印象深的话,像今年谈的移动支付,在2006年就已经有人在试点,那么经过了十年的现在才真正开始开出花落,过去的十年就是大家在摸索这个价值链。价值链特别长,而且大家都觉得好像有一点点角色,各自要扮演什么角色,都不清楚。包括当中有电信的运营商,手机公司也有很多,有很多其他做各种各样的一些组建能力的公司都想参与,大家都看到好大的市场,但不知道怎么下手。
  那么这个价值链慢慢的清晰出来,第三方支付的公司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银行在最终的一头,和前端的一头,它关闭了种种风险。我们三星公司呢,就用各种硬件的能力,给到银行,给到第三方公司,邀请这些公司来利用我们服务他们的客人。硬件公司传统上对于客人的观感,是卖一个硬件给他,他下一个硬件是不是再买我的手机,我也不一定客户,跟客人是买卖的关系。
  可是我相信银行完全不一样,银行和客人是终其一生的长期服务的关系,所以各自有各自要看中的地方,把我们当作一个见面礼,让银行更好的服务客人,客人使用手机上的能力来享受银行的服务。我自己做这个业务之后,感触特别深,银行知道有这些客户资源以后,他希望我们把这个资源放到客人身上。第三方支付公司,在中间,在线的部分他希望这个空间去邀请更多的商户,大家把这个事情接起来,这个中间就有一个机会跑的特别顺畅。
  我还记得我们刚刚上线中银联卡这个服务,在3月份上线的时候,是不是代表着银行和银行卡会用手机来冲击其他的在线支付公司,事实上现在也发现,也不一定需要这样分,因为对于客人来讲,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情节,他有不同的支付服务,反正手机是透明的,大家都用它来照顾客人,我觉得这样是我想象中可能更可以快速成长的,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利益。
  三星对于这方面,为了更多的手机的用户可以享受到像这样子的来自银行,来自支付公司的业务,我们对这样一个生态圈,我们觉得我们硬件公司可以做的贡献,那么我们也看得更清楚。
  主持人:感谢陈总,今天我们实际是以话题来展开生态圈的建设,其实目的大家应该非常清晰,我们国家上到政策层面要打造互联网金融+,加上普惠金融,目的是什么呢?普惠大众。实际上我们在座的,我们今天的五位都是属于服务于大众机构的,我们银行要服务,我们第三方支付要服务,我们的三星公司也是要服务在座的每一位。至于未来我们服务的怎么样,今天这个话题只是一个开端,需要未来我们每个所在的机构去想很多,到底这个生态圈的建设到底怎么样,未来你们都是我们的用户,你们只有用了才知道我们在座的几位给大家创造的生态圈是不是适合大家?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的话题讨论就先到这里,大家先不要离场,一会儿还有下一个议题,有请几位嘉宾到下面入座,谢谢。大家热烈掌声感谢几位嘉宾的对话。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9 12:27 , Processed in 0.106081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