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1|回复: 0

“海昏侯”刘贺的余生:疲病交加仍然心有不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3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海昏侯”刘贺的余生:疲病交加仍然心有不甘

“海昏侯”刘贺的余生:疲病交加仍然心有不甘

代表墓主身份的“大刘记印”

称帝27天即被废黜,在史书上不多的记载里,“行淫乱”三个字总结了刘贺为何被废。
在位时间太短,他未被计入帝王年表,《汉书》也没有为他作传。
这个史记中劣迹斑斑、“平均每天做42件坏事”的“汉废帝”,逐渐在历史烟云中被堙没,如今,随着刘贺墓葬一万多件文物的出土,或将作为另一种“史记”,讲述其为帝、为王、为侯的跌宕一生,还原一个真实的刘贺。
侯王之墓
2016年1月17日,南昌海昏侯墓地6号文保用房,白色卷闸门紧闭。一道公安、一道武警、一道工作人员,三重关把守,宁静、森严。
这是海昏侯墓内棺的开启地。
墓地安保员黄润华大步走出6号文保房的门,拍了一把正蹲着整理漆器的江西省考古所博士管理。
“印找到了!”“哎呀,太好了。”
两人手握到一起,跳了起来。出于保密的要求,又下意识地压低了声音。
经历了将近五年的发掘后,墓主的身份在这一天得以最终确认。那枚玉印挂在棺内残骸的腰间,上书两个字:刘贺——那个仅当了27天西汉皇帝的“汉废帝”。

“海昏侯”刘贺的余生:疲病交加仍然心有不甘

“海昏侯”刘贺的余生:疲病交加仍然心有不甘

一个仅拇指大小的玉印,上面刻有“大刘印记”的字样。新京报记者浦峰 摄

棺盖初开,馆内漆黑一片,物品叠压情况复杂,但负责开棺的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员李存信放松了,他仔细看了一圈说,“东西都很完整,没有被扰动。”
棺内,是一具被玉器盖住的遗体。横向、纵向,都摆放着玉璧。遗体头部,放着至少四个漆箱。
由于隔了两千多年,玉璧下的遗体已经不再完整,只剩部分残缺的股骨和腿骨。
那枚玉印,是在残骸右腰的部位发现的,它躺在泥土里,露出一部分白色。在两汉时期,印章是常见随葬品之一,也是判断墓主身份的最直接证据。找到了它,考古队员们悬了五年的心落了地。
印的旁边,躺着一把玉具剑,左腰部位还有一把刀,在西汉,这是墓葬制度的一部分。
遗骸下,放着包金的丝缕琉璃席,席上则有整齐排列的多组金饼。
金饼,也是证明刘贺身份的有力证据。
用刷子刷干净饼上的泥土,四个金饼上露出模糊的墨书字迹:“南海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酎金一斤。”
考古领队杨军介绍,西汉实行酎金制,要求有封地的侯和王,在每年八月祭祖时给朝廷献上黄金。这是当年刘贺为朝廷准备的黄金。
墓主身份确定了,围绕他的疑惑却越来越浓。史书记载与墓葬文物,将关于刘贺的故事,指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汉武帝之孙
刘贺的出世,要从一首歌说起。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时,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乐师李延年献舞时唱了这首歌。歌中所唱的女子,就是李延年的妹妹。不久,佳人入宫,成为史上著名的汉武帝宠妃李夫人。
进宫后,李夫人产下一子,名刘髆,即刘贺的父亲。专宠佳人,爱屋及乌,刘髆也被汉武帝视为掌上明珠。
公元前97年,刘髆被封为昌邑王,辖今菏泽市境东部的巨野、成武、单县及今天济宁市的金乡、嘉祥五县之域。
当时的昌邑古城,桑麻遍野,盛产五谷,是当时的经济都会、富庶之地,北方的牛马牲畜,南方的丝茶竹器,东方的鱼盐海产,西方的皮革,皆在此交汇。
史书上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当时刘髆、刘贺应是生活优容。
《汉书》记载,李夫人病重时,将独子刘髆及自己的两位兄弟托付给汉武帝。她去世后,汉武帝日夜思念,并按她的遗嘱,加封了兄长李延年,李夫人的弟弟李广利没有尺寸之功,汉武帝也找理由封他为侯。
至于如何厚待刘髆,目前的史料中并未记载,但史学家分析,作为至亲的子孙,刘髆、刘贺得到的荣宠只会更多。

“海昏侯”刘贺的余生:疲病交加仍然心有不甘

“海昏侯”刘贺的余生:疲病交加仍然心有不甘

内棺棺内情况。右侧为头,左侧为脚。遗骸四周放有漆箱、玉璧、金饼、剑和匕首。

海昏侯大墓里的一些细节,可以佐证这一推测——公元前122年,汉武帝狩猎时发现白色麒麟,认为天降祥瑞,便下令铸造马蹄金和麟趾金,赏赐给诸侯王和贵族,其中就有刘髆。
在墓中,共发掘出马蹄金和麟趾金等金器378件,这不仅远超出同时代的中山怀王、中山靖王两座王墓的金器数量,就是放眼所有汉代墓葬,海昏侯墓都是最多的。
公元前88年,封王不过十年,刘髆因病早逝,留下四女一子。作为独子的刘贺,5岁便继承了王位,成为第二代昌邑王。
远离政治纷争,刘贺在昌邑平安渡过了19年光阴。
在两千年后,人们从大量刻着“昌邑九年造”、“昌邑十一年造”等铭文的器物中,慢慢还原出这位年轻公子当时的生活。
有成套的编钟、编磬、琴、瑟、排箫、伎乐俑,有将近万枚的竹简、木牍,有青铜雁鱼灯、青铜火锅,有镶嵌着玛瑙、绿松石和宝石的青铜镜……音乐、书籍、香薰、饮食,样样不缺。
就连主棺内的一个漆箱,都布满纯金纹饰,持剑的人物、宁静的小鹿、奔跑的怪兽。
考古队领队杨军不住感叹:线条精美,人物灵动,刘贺当时拥有的应该是最优秀的皇家技师。
短命皇帝
安居山东一隅的刘贺不曾想到,他会在19岁这一年迎来了人生剧变。
公元前74前,年仅21岁的昭帝去世,昭帝无子,帝位空悬,议立新君成为朝中首要大事。因受汉武帝托孤,大将霍去病的弟弟、权臣霍光担心大权旁落,说服群臣选择了刘贺继承皇位。
北大历史系教授辛徳勇认为,霍光改用昌邑王刘贺,大概是基于如下几点考虑:刘贺是武帝的孙子,辈份低,便于加以管束;不到二十岁,政治经验浅;刘贺爱玩,韬略不足,更好掌控。
据《汉书·五子传》记载,得到传位于自己的消息,刘贺火速赶往长安,仅半天就驱马跑了两百多里,侍从的马多被累死。
皇位之上风光无限,却也危机四伏。
登基前,刘贺手下一位叫王吉的中尉曾婉言相劝,告诫刘贺,即位后什么事都别做,绝不能触动霍光的权柄。
但刘贺并未依言行事。研究西汉史的江西省政府文史馆馆员许智范分析,刘贺继位后,并不愿意充当傀儡,为了扭转霍光控制朝野的局面,他决心自己执掌宫廷,着手调整宫廷禁卫兵马。
登基仅27天,霍光就借太后之手,废黜刘贺帝位,赐归故国。
对于大汉王朝的这位短命的皇帝,《汉书》没有专门为他立传,而他的情况在《宣帝纪》《武五子传》各有叙述。

“海昏侯”刘贺的余生:疲病交加仍然心有不甘

“海昏侯”刘贺的余生:疲病交加仍然心有不甘

海昏侯都城、墓园区、贵族和一般墓葬区组成的完整的海昏侯国聚落遗址,整个遗址分布面积达5平方公里。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摄

“行淫乱”,正史用三个字总结了他被罢黜的原因。
史记中,在废黜皇位时,霍光数算其罪过,有1127件,平均到27天,每天要做42件坏事。具体来说,不外乎贪色寡情、贪婪刚愎、忤逆信馋。
罢黜皇位后,刘贺从封国带到京城的200多旧臣,大多都被判以“陷王于恶”的罪名,悉数诛杀。这批人临刑前号呼市中,连连大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后代的史学家分析,这两句哀叹,证明刘贺登基后,面对霍光统揽朝政的局面,这些人已经谋划采取行动,清除霍光。
正史的记载是否客观?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说,正史是胜者所书写,而通过墓里出土的文物,人们可以看到与文献记载不相同的刘贺。
对考古学家们来说,最珍贵的,是墓室西藏阁内出土接近万枚的竹简和木牍,这是中国汉代考古史上最集中的一次发现。它们如今静静躺在海昏侯墓文物保护房的水箱中,等待释读。
很多的历史细节,会被重新定义。或许,还会为后世解释一段过去不为人知的秘密,杨军说,“刘贺在帝位上的短短27天,也许,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抑郁侯王
短短一月,皇帝变成平民。
来时,群臣簇拥,走时,家丁零落。
返归山东故国的刘贺,位置颇有些微妙。霍光以上官皇后的名义,赐予刘贺食邑两千户,昌邑故国的财物也给了他,但王的身份,却再没有了。
公元前63年,霍光已死,霍族已除,继位的汉宣帝既是忌惮,也是念及骨肉之情,下诏改封30岁的刘贺为海昏侯。刘贺便率家人,顺鄱阳湖,沿赣江而上,千里迢迢来到了偏远的豫章郡。
虽然在物质上是富足的,但刘贺的政治生命,他与皇权、与帝国中心长安的联系,基本已被宣判了死刑——朝中侍中金安上谏言,刘贺虽为列侯,但为上天抛弃,不应该奉行宗庙,也不应参加朝见天子之礼。宣帝同意了这一建议。
据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员刘瑞的观察,在此之后,在各诸侯一年一度到长安参加大型活动的名单上,就看不到刘贺的名字了。
尽管如此,刘贺还是心向着北方。地方志《豫章记》记载,他常行船到修水与鄱阳湖交汇处,遥望北方,愤慨而还。后人便称此地为“慨口”。清代诗人黄正澄有诗:城漫移昌邑,侯空据海昏。
在一次行舟中,豫章的太守卒吏孙万世问刘贺:你被废时,为什么不斩大将军,却听凭别人夺去天子玺印与绶带呢?刘贺说:错过了机会。孙万世又说,你不久会应在豫章封王。刘贺回:应该会这样,但现在不该谈论。
这番对话被告发,汉宣帝知道刘贺没有能力再起事,就下诏不予追究,只削夺了刘贺食邑3000户。

“海昏侯”刘贺的余生:疲病交加仍然心有不甘

“海昏侯”刘贺的余生:疲病交加仍然心有不甘

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队队长杨军。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摄

考古发掘证明,在海昏侯国的四年,刘贺该是在疲病交加中度过。
在椁室内,考古队员发现了两张两米多长的卧榻,江西师大古籍整理与研究所副所长王刚认为,这证明他后期长期躺在榻上会客,连起身都是困难的。早在山东昌邑故国时,《汉书》对他的腿疾就有过记载,称他“身长体瘠,病痿难行”。
和卧榻一起被发掘出的,还有冬虫夏草、火锅等文物,王刚认为,这应该是治疗他的咳嗽、为他御寒所用。但事实证明,这并没有延长他的寿命。
在公元前59年,刘贺病逝于昌邑城,年仅33岁。
举国之葬
考古发掘已进入最后阶段,刘贺的死因仍是未解之谜。
从墓葬中的遗存推测,下葬时,人们举着绘有天上、人间与地下瑰丽场景的招魂幡,把刘贺的灵魂和尸身引到墓穴之中,再在棺木上盖上绣满花纹的荒帷,最后将招魂幡放在棺盖之上。
仔细观察主棺可以看到,主棺下的棺床带有轮子和滚轴。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说,这样的棺床在汉代考古中是第一次发现。这样精细和考究的工艺,并不常见。
棺盖上的漆皮已经斑驳,在放大镜下观察会发现,那并不是木的纹理,而是规律分布的无数方格。
沈从文曾经的助手、如今的纺织品修复专家王亚蓉边摩娑着木片,告诉记者,这应该是工匠在棺木上铺上麻,刷漆,再铺麻,再刷,反复十余次而成。

“海昏侯”刘贺的余生:疲病交加仍然心有不甘

“海昏侯”刘贺的余生:疲病交加仍然心有不甘

2015年12月15日,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工作人员给大墓主棺盖上保护层。海昏侯墓大墓主棺开始清理。新京报记者薛珺 摄

也许很早,刘贺就预感到了死亡的临近,张仲立这样猜测,证据是——海昏侯墓园为4.6万平方米,仅发掘主墓,考古队就挖出了6000方土。可以想见,如果不是提前几年修建,不是举全侯国之力,建不出这座举世瞩目的地下宫殿。
汉代奉行“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临死之前,刘贺都想了些什么?在主墓转了一圈,参与过江都王墓发掘的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泽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死前,刘贺还是不甘心,但在制度上,他不敢越雷池半步。
他所指的制度,是“黄肠题凑”——椁室为四周用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是帝王或经特许的贵族专用的下葬形式。发掘中考古队员发现,相关建筑构件被改造成了过道。“下葬时没敢用,最终放弃了。”
同样佐证这一心理的,是椁室内发现的玉料。“应该是做了玉衣的准备”,李泽斌觉得,刘贺曾试图希望皇帝下旨,给他穿玉衣下葬的资格,但最终也未等到。
12月15日,考古队员在主棺旁发现了一枚刻有“大刘记印”的玉印。采用龟钮,说明是臣子,符合列侯身份,但强调“大刘”,彰显家族身份,回避个人信息,“或许反映了海昏侯制作印章时的特殊的境遇与心态”,北大熊长云教授这样分析。
刘贺死后,海昏侯国一度被除,直到公元前46年,汉元帝又封刘贺之子刘代宗为海昏侯,传承四代,直至东汉时期,王莽篡位,侯国取消。
海昏侯家族,与大墓一起,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尽管世人探寻掘冢觅宝的欲望未减,但受鄱阳湖地震、洪水的保护,墓葬仍安然藏在南昌山野的隐秘之处。
直至2000多年后,一个14.8米深的盗洞,将它重新暴露在世间。
本文由剥洋葱people(微信号:boyangcongpeople)采写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2-2 02:49 , Processed in 0.11956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