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新浪财经讯 “2015-2016中国经济年会”于12月26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曾培炎:大家早晨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会议。这次中国经济年会的主题是引领新常态、决胜“十三五”。今年是“十二五”收官,明年初就是“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年,开局之年,也是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的新理念下,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今天请大家积极参加讨论,建言献策、汇集智慧、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要把脉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势,一同来描绘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新的蓝图。我想大家的讨论会有很多的启发,也会提出很多好的建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7年了,全球的经济仍然没有完全走出危机的阴影,产出能力过剩,自由贸易的进程放缓,全要素生产率下滑。这些问题使得全球的复苏缓慢艰难,实现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的增长任重而道远。发达国家处于危机以来的较好的状况,美国经济已经连续六个度高于2%,但是复苏的势头还不是太稳固。日本和欧盟实现了较低的增长速度,但是增长基础脆弱。新兴经济体集体放缓,中国和印度总体来讲比较稳定,俄罗斯和巴西已经处于衰退的边缘。
展望明年,全球的经济可能呈现低增长、低贸易、低通胀、低投资、高债务的“四低一高”的态势。经济复苏的势头仍然偏弱。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最近的国际油价一跌再跌,跌到了40美元以下,创了7年新低,加剧了全球的不确定性。美联储加息最近终于落地,从量化宽松周期转向了升息的周期,但是我想升息的周期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可能是一个很缓慢的进程。但是输入性通缩的风险会加剧,以美元计价的海外债务风险暴露,新兴经济体结构的脆弱性也将进一步凸显。
我想问题不少,困顿、矛盾与风险并非对世界经济全景式的勾勒,世界经济的体系中也孕育着一些新的发展势能。比如像互联网、新能源、大数据、共享经济这些多点的突破以及它的融合将推动改变我们发展的模式,让创新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作为政策的一种选项,现在已经升级为新的一轮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战略选项,这个趋势值得期待。
当前世界整个经济正处于格局、秩序、规则大变动、大调整的阶段,同样身处在其中的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开放大国和负责任的大国,也正经历着一个深刻的变化。我认为仅仅用转型来概括今日中国的变革已经不够了,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具有了发展的、全局性的特征,它不仅仅表现在增长速度的变化,也包括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化,经济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政府行政行为的变化,国民福利共享等等丰富内涵和特征。展望未来五年中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比“十二五”会更加复杂,任务会更加艰巨,挑战会更加严峻。
在经济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换过程中,不能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必须探索经济管理新的路径。特别是要树立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针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问题,要衔接好供给侧和需求侧,要守住底线思维,准确地识别、预判、化解风险,创新完善政策工具箱,使经济的发展趋稳和蓄势。为此,我提几个问题和大家共同思考和讨论。
一、如何调整经济考核的指挥棒。新常态需要有新的宏观调控的框架和新的指标体系,突破经济增长增速目标的硬约束,改变经济刺激路径的依赖,必须摆脱换档的焦虑。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宏观资源配置效率上来。所以未来可以考虑将全要素生产率纳入到关键性的参考指标,建立GDP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并重的双目标的体系。跨越全要素生产率下滑的陷阱,充分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破解经济、资源、发展三角的困局。
二、要研究建立一个有效的需求与有效的供给相平衡的调控模式。“十三五”应该把握好总量与结构,需求与供给,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多重平衡。实践表明,总量调控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要扭转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板的失衡,必须在总量需求与总量供给平衡的基础上加大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间的平衡。要着眼长远,将年度的宏观调控目标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中,促进短期的宏观调控与长期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统筹约束目标的年度分解工作,在做好总量调控的基础上,要加强结构调控、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精准调控、预期调控,推进宏观调控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三、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和环境。因为宏观经济管理大多偏重于产出端,而忽略了投入端。我认为强调经济运行的投入产出比,提高要素的投入综合效率尤为重要。一方面,要选准补短板的突破口,实施企业设备的升级改造,加大提高技术工艺水平,加快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进程。增加优质价廉产品的供给,满足高质量,差别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新一轮的市场化要素改革,这将促使有效降低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能源、物流的中间环节,应当通过基础设施连通与共享经济的发展,加速各类生产要素跨地域、跨部门的自由流动,善于运用全球的低成本、高质量的要素。要健全要素收入的合理分配机制,控制生产、流通、交易成本的过快上升。
四、要全面加强对创新和软新基础设施的投入。“十三五”最重要的是要把创新真正置于发展全局的一个核心位置,实施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新常态不是不要投资,而是要高效的、有助于潜在增长的投资,从人均资本存量看中国目前只有美国的1/5,未来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需要转变的是原来主要是集中于硬件、基础设施方面的硬投入,应该拨出较大比例投向于创新研发、人力资本,重大的基础创新、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产品这些方面的软的投入。全面蓄势启动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五、主动获取国际宏观政策协调的收益。当前中国已经从区域性大国迈向全球性大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人民币加入SDR,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多边规则的重建,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等等这些重大的战略举措,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更深度地融入到世界经济的体系之中。中国连续多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30%。现在中国的结构性改革与国内的宏观调控、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将会对全球和地区产生越来越大的外溢效应。未来的中国需要在规则制定和政策沟通以及全球治理这些方面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的收益。我们在国际合作中不仅要支持国际的发展,也要通过这种发展的过程,我们有合理的收益。当然,我们在参与这些活动中,我们的改革,也包括我们的人民币走出去等等,要避免服务外部性,在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同时,要为维护全球的经济稳定。与此同时也要获取我们外部性的红利作出更大努力。
改革开放攸关中国未来,结构调整路漫漫而修远。希望大家围绕本届年会的主题,碰撞智慧,提出真知灼见。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