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得莫喜 失莫愁 -----缅怀兄长式恩师郑庚圣 周旺 恩师郑庚圣主席虽然离开人世,但他赠予我的名言“得莫喜、失莫愁”一直激励我的人生。 一次偶然机会,我跟三位文友结识了来博贺镇一小采访的茂名日报记者郑庚圣。 那是上世纪1993年,博贺镇一小少先队当年获得了省先进少先队的表彰。我们三人伴随郑记者走访一小领导,采访了少先队辅导员、队长。 郑记者为了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让我们首先组稿。当初稿送至郑记者手中,他提出文稿的可取与不足之处;指导我们应该怎样筛选材料、怎样抓住主要事件、怎样塑造典型人物;指出短信、消息与通讯写作的共性与特性。我们根据郑记者的提示修改了二稿,最后由郑记者定稿,发表了通讯《渔港红花分外香》。通讯发表后在本县、本市起了极大反应,对宣传博贺起了积极作用。 郑记者十分重视对批评报道的反馈。一次,我发现博贺客运车有乘客偷运鱼货逃避交纳税款的现象,写了篇消息发表在茂名日报。博贺税务所看了报道后,立即加强了对各种出港客运车辆的稽查,避免国家税款流失。郑记者知道后,认为被批评单位接受新闻媒体监督,有很强的新闻性和社会教育意义,立即通知我到税务所进行跟踪采访报道。 郑庚圣记者对人待客从来不以地位貌人,而是一视同仁,并象兄长一样关心我指导我。在我俩相识多年时间,郑记者的领导职位不断提升。从一般记者到群工部主任、新闻研究室主任。但我却是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高中生,文化水平浅薄,地位微低。但郑主任不因此嫌弃我,反而更加关爱、帮助我。1997年,郑主任跟本市鲁迅文学研究专业人士创办了茂名鲁迅研究学会,并亲任会长。郑主任推荐我加入鲁研会,我知道自己“斤两”不够分量,不敢报名参加。但郑主任语重心长说,一个人的知识不是天生的,只要做到不耻下问,不断进取,一定能取得成绩的。 后来在鲁研会,聆听了国家、省级大师专家讲座,通过阅读鲁研会会报《野草》、杂志《鲁迅风》等学术性文学,更加充实了自己对鲁迅人格、作品风格的了解,令自己收益非浅。 在郑主任的帮助指导下,我的新闻写作、文学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我先后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茂名日报》、《茂名晚报》等报发表了数十篇消息、特写、通讯;在文学报刊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也多次获得《茂名日报》特约先进通讯员称号。面对荣誉,郑主任敬告我做人要“得莫喜、失莫愁”。意思就是在成绩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要戒骄戒躁。失败时也不要忧愁丧气,要振作精神,奋起直追。多年来,我把郑主任的赠言当成座右铭,它时刻告诫我在成绩或失败面前,都保持清醒头脑,激励我向前奋进。 鳌头,对我来说是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我从未到过鳌头镇,对鳌头镇的人和事、一草一木都感到陌生。郑庚圣担任鳌头镇文联主席后,曾带领鲁研会的会员到鳌头镇采风,但刚好我有事未能参加,为失去参观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机会感到可惜。但是,我却从郑主席主编的《金鳌文苑》杂志中间接认识了鳌头,了解鳌头。特别是从郑主席编写《金鳌文苑》的创刊前言《鳌头是个好地方》一文中,认识到鳌头镇的建镇史、历史人物、历史文化、地理旅游环境;卷首语《鳌头桥畅想》、《品味鳌头特色美食随想》等文章,更是把鳌头镇的田园风光、风土人情、饮吃风俗以及鳌头人民热爱生活、美好生活等寄语于字句间;把鳌头劳动人民勤苦、勇敢、智慧的形象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金鳌文苑》虽然是鳌头镇文联主办的镇级刊物,但是郑庚圣主席生前的办刊宗旨却不局限在镇级,而是立足鳌头、面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 失去了郑庚圣主席,是全市文化界重大损失、是鳌头镇文联重大损失。我更为失去了一位兄长式恩师、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深感悲痛。但是,每当我想起郑庚圣主席“得莫喜、失莫愁”的名言,我决心忍住悲伤,振作起来,锲而不舍地创作,不辜负郑庚圣主席生前对我的希望,为读者奉献出更精更好的精神精粮食;我更相信鳌头镇文联能继承郑庚圣主席的遗志,化悲痛为力量,把鳌头镇文联办得更好,把《金鳌文苑》办出全国有名望的杂志,为茂名建设文化大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4年12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