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2|回复: 1

[散文] “麻坳”的故事

[复制链接]

6

主题

13

帖子

773

积分

泰银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73
发表于 2014-6-30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江湖小鱼 于 2014-6-30 07:58 编辑


                                                                                                                                         “麻坳”的故事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高祖母杨太夫人



                                                                                                                                                       陈浩



      我的老家在粤西边远山区的一个叫麻坳的小山窝里。这个小山窝原本叫茅坳,这里曾经漫山遍野都长满了茅草。我的高祖父母搬来这里定居以后,才有了现在这个名字。

      我的高祖父大约出生于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原本随父母生活在一个叫岑和山的偏远山村里,在亲兄弟中排第二,在家族辈分中排行十三,乳名十三郎,学名佐庆,字星吾。高祖父虽不算学富五车,但也算粗通文墨,虽不算貌若潘安,但也算相貌堂堂。成年之后,高祖父在一户地主家里做私塾教师,并且有幸娶得了一个聪明贤惠的杨姓女子为妻。成家之后,高祖母一口气为他生了三个儿子。上有父母兄嫂,下有未成年的三个弟弟和四个侄子,一下子再添多了几张嘴,人多田少,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逐渐连吃饭、住宿都成问题。为了不加重父母的负担,他决定留兄长随父母持家,携妻子和三个儿子到离家三公里远的一个小山凹租种宗族祠堂名下的十多亩水田。

     那时,这个小山坳是荒芜的一片,十多亩水田大部分是无人愿意耕种的沼泽地,长年累月向外渗出漂着一层类似红色铁锈物质的“黄药水”(但是没有任何药用),一不小心就把整个人都陷进去。山地是贫瘠坚硬的黄泥土,只有耐寒、耐荫、耐旱、耐瘠薄的旱地恶性杂草——茅草可以肆无忌惮地生长。高祖父迁居这里后,每天放学回家,就到沼泽地开渠排水;没有肥料,就上山铲草皮晒干烧成灰,自己生产一种叫作“土子泥”的肥料。在那个没有良种水稻和化肥的年代,即使高祖父母如此辛劳,收成也极为有限,常常交不起田租、吃不上饱饭。

      为了养家活口,高祖父母便投入大量精力开垦荒地。茅草的适应能力极强,在疏松、湿润、肥沃的适宜条件下,根状茎可长达二三米以上,能穿透树根,断节再生能力也很强,非高科技专用农药极难灭绝。高祖父母一锄一镐地挖掉茅根,种上了同样耐寒、耐寒、耐瘠薄的苎麻。苎麻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纤维又细又长,强力比最高级的棉花还要大六、七倍,强度大,重量轻,透气性好,传热、吸湿、散湿快,不容易受霉菌腐蚀和虫蛀,是民间制作蚊帐、衣服的重要纺织纤维作物。苎麻织物的制作包括种麻、浸麻、剥麻、漂洗(日晒夜露)、绩麻、成线、绞团、梳麻、上桨、纺织、辗压、染色等十四道手工工序,一道也不能少。优质的苎麻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不但穿在身上挺括平整、滑爽舒适、冬暖夏凉,而且结实耐穿、抗菌防污、不易变形褪色、易洗快干,曾被历代列为贡布,成为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20世纪30年代曾获巴黎国际博览会金奖。

     经过高祖父母几年的艰辛,这个小山坳的山坡上长满了成片成片的绿油油的苎麻。每天,高祖父在私塾教书,放学就回家种田种地、养鱼砍柴,高祖母则在家养育孩子、纺麻织布。高祖母所织的麻布,远近闻名,销路很好,苎麻收割时节,往往还要请上几个帮工。“茅凹”这个地名逐渐被人们淡忘,“麻凹”逐渐为人们耳熟能详。苦尽甘来,一家人终于过上了渔樵耕读、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父慈子孝的生活,日子一天一天好过,三个儿子一天一天长大,高祖父母憧憬着幸福的未来。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高祖父三十五岁那年的一个晚上,为了保卫村庄,他和邻村壮丁在村子附近的一个山岩伏击前来洗劫村庄的盗贼,不幸牺牲了。当时,高祖父母的长子十二岁,次子六岁,幼子四岁。高祖母含泪埋葬高祖父后,独力养大三个儿子。高祖母的担子更重了,她夜以继日不停劳作,要种植更多的苎麻,织出更多的麻布,才能够补贴田租,养活孩子。十多年熬过去了,三个孩子日渐成年。但是当时中国正逢乱世,政府苛捐杂税、强拉壮丁,盗贼穿州过县、到处抢劫,老百姓实在难以活下去了。在“猪仔头”的引诱下,高祖母的次子、幼子决定闯南洋,甘愿被“卖猪仔”,到马来西亚做契约劳工,这样一来多少有点安家费补贴家里,二来说不定有朝一日能够衣锦还乡。那年,兄弟俩一个二十三岁,一个二十一岁。哪知异国与家乡天高地远,不久又爆发了太平洋战争,日军迅速侵占了马来西亚,战火纷飞,交通阻断,高祖母与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两个儿子一别之后,至死也未有半点音讯,未能见上一面。

     因为劳力减少、家里太穷的缘故,高祖母的长子将近中年才娶到妻子,四十岁后才生下我的爷爷。吸取这个教训,高祖母又收养了一个女婴做童养媳,准备等次子从马来西亚回来后留给次子做妻子。高祖母希望儿子们都能够娶妻生子,开枝散叶,光大门庭。留在高祖母身边的长子(在家族中排行第三),平日贩卖山楂为生,肩挑一担山楂,脚穿一双草鞋,买卖公平,“麻凹三卖檀梨(檀梨是山楂在客家山区的流行别称)”的外号方圆数十里家喻户晓。却在一次制止邻村某姓地主恶霸家的一群女人哄抢山楂时,被地主老爷污蔑为调戏妇女而被多人殴打至重伤吐血昏迷,从此落下了肺痨病,终年咳血,不幸在解放前夕先于高祖母而去,享年五十八岁。那个童养媳,在十五六岁的时候,丧生于老虎嘴下,只剩下两条腿。

      1952年,高祖母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在旧社会的营养状况和医疗条件下,这个岁数算是高寿了。是什么力量支撑她使她能够坚强地活下去呢?我一直认为人的寿命与信念有关。丹麦哈维德夫医院的奥尔森博士与另外两位统计学家从2000年开始,对四万名中风患者进行十二年的跟踪调查,并考察了性别对中风后存活几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女性中风后存活几率比男性高25%。另外,在严重疾病、车祸及外伤的恢复过程中,女性往往表现出比男性更加强烈的生存欲望与责任感,因而表现出更快更强的康复和再生能力,女性因而更加长寿。高祖母一生,可谓历尽人间坎坷挫折。她年轻丧夫,独立挑起养家活口的重担;中年时候两个儿子远赴南洋,从此音讯全无,唯一在身边的长子被地主打成重伤致病,一个儿媳丧生虎口;晚年丧子,唯一在身边的儿子去得比她还早,“白发人送黑头人”,人世间最大的打击,莫过于此,当时,她身边只剩下一个儿媳和年方19岁的孙子(我爷爷)以及15岁的孙媳,人丁稀薄,形影相吊。但是,这个遭受了那么多、那么大打击的女人,最终活到了八十五岁。也许,她看到家庭这样落魄,所以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养大儿子,带大孙子,一定见到一群活泼可爱的曾孙子和从马来西亚回来的次子、幼子,见到家族枝繁叶茂的那一天。正是这个信念,使得她不管遇到任何艰难痛苦,都决定要坚强地挺过去。

     高祖母姓杨,族谱有记载;名谁?那就不知道了,我爷爷只记得大家都叫她“十三嫂”。这样一个坚强的女子,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高祖母和包括祥林嫂在内的千千万万女性一样,从嫁人开始,属于自己的名字就已湮没,但是“茅坳”这个地方却因她曾经在此辛勤种植苎麻而被众人改名为“麻坳”并流传至今。她的故事,她的坚强,必将在我们心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47

主题

356

帖子

1万

积分

银牌元老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积分
17849
发表于 2014-6-30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叙述有度,张弛有致,满怀敬意地追忆先人。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1-12 22:05 , Processed in 0.08593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