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逸珠江 发表于 2011-3-9 14:27

香港电影编剧现状:市场小、钱少、人才少


香港电影编剧现状:市场小、钱少、人才少

2011年03月08日 南方都市报3月2日,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在香港尖沙咀一间火锅酒家举办“二十周年香港电影剧本推荐大奖”,在过去20个年头诞生的上千部香港电影作品共有42部片目入围,然后再从中挑选五部“Best of the best”。
不过,说是颁奖礼,当天的情形倒不如说更像一场简单的记者招待会——— 原本不算太大的长方形酒楼大厅用屏风分隔开两部分,厅堂三分之二面积继续是人来人往茶水香饭的食肆,颁奖礼会场仅是占了场地的三分之一,过半百电影编剧人、媒体在这个空间中尤显得逼仄。现场主持同是编剧家协会成员的黎文卓说道,因为协会经费有限,场地是由协会成员文隽友情提供的,而数十媒体的到场也令主办方感到惊喜,原因是当天表彰的主角仅是属于电影工业中曝光不高、人前并不太耀眼的幕后人士——— 电影编剧。 刘伟强说:“电影有得开(拍)是因为剧本OK”,许鞍华说:“我当编剧是大佬”,尔冬升说:“导演尔冬升要听编剧尔冬升讲话”……当天的种种言语都在陈述一个事实:一部好电影少不了好编剧。曾在华语电影中独领风骚的香港电影近年也面临瓶颈,在华语电影市场重心移向内地、香港影人北上的转变中,香港电影编剧们过得还好吗?他们的未来之路何去何从?南方都市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仍然坚持在香港电影第一线的岸西、刘伟强、陈文强、黎文卓等人,希望透过他们的心声窥探一下。 他们眼中的“bestofthe best” 刘伟强的心水不是《无间道》,岸西的心水不是《甜蜜蜜》 五个“推荐剧本大奖”及一个“观众最喜爱剧本大奖”在当天颁发,《无间道》(麦兆辉、庄文强)同时揽下这两个奖项,其余的“推荐剧本大奖”由《大只佬》(韦家辉、游乃海、欧健儿、叶天成)、《女人四十》(陈文强)、《甜蜜蜜》(岸西)及《新不了情》(尔冬升)获得。获奖的编剧名单,也许你未必认得全,但倘若说起他们编剧的这些电影片名,也许你脑中即时已涌现出许多与之相关联的画面场景人物,所有曾由港产片所带来的情怀与记忆。而在影人们心中,“bestof the best”又是哪部作品呢? 岸西:最爱的剧本是《亲密》 岸西十五年前的作品《甜蜜蜜》(1996年)当天摘下其中一个“剧本推荐大奖”,但在接受南都记者访问时,谈起自己最喜爱的剧本,她却选择了2008年面世的《亲密》,“自己和所有观众都是(类似的),对于比较新的近期的东西会好一点,印象深刻一些。要赢这个奖的要求是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亲密》绝对不符合这种要求。不能说作品特别好,但我对它特别有感情,也可能因为很多人会觉得(这个作品)闷、无厘头、没有事情发生,就像一个特别弱小、不受欢迎的小孩子,我自己会对这个小孩特别眷顾,觉得它出世就是一个先天不足的人,能够面世已经很开心。” 刘伟强:爱《无间道2》剧本多过《无间道》 2002年,一部《无间道》的出现打破了香港警匪片的旧格局并创下了港产商业片的又一高峰,续集一而再再而三。当天,导演刘伟强代表麦兆辉、庄文强领走了“剧本推荐大奖”及“观众最喜爱剧本大奖”。不过,与结果有些许出入的是,刘伟强表示他个人最喜爱的剧本其实是《无间道2》,“那个(作品)给我感觉很大。《无间道》是很好,但如果单从剧本而言,《无间道2》的张力更大。” 陈文强:最心水的剧本?仍未出现 陈文强编剧的《女人四十》在1995年曾给华语影坛带来轰动。曾两度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中摘下最佳编剧奖的他却对南都记者表示,最心水的剧本仍未出现,“包括我自己的剧本、其他同行剧本,不要说一百分,九十分的都没有。同是艺术创作,自己都会有些进步,进步之后就会有些要求,会将以前有些东西的瑕疵看得更清楚些。”南都追访:香港编剧之生存 大环境:“哪里能赚钱就去哪里”市场小、钱少、人才少,多亏有了合拍片 【现状】“香港制造”曾是一个金字招牌,但随着近年内地电影业的蓬勃发展,内地市场扩大令华语电影重心出现转移,“香港电影不再是独一无二,不再有很大的优势,无论编剧、导演、投资者都好,其实都面临着转型。”黎文卓向南都记者讲道。 刘伟强和黎文卓认为,在曾经高效运作的香港电影环境中,内容生产者即编剧的触觉灵敏度,根据观众口味的转变而迅即反应,这被视为港产片曾在商业市场中保持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刘伟强说,“因为香港很小,一些话题性的东西很快就会传得厉害,香港编剧会很有触觉地去挖料。”但如今的困境却是:市场小、钱少、人才少。香港电影近年来已从巅峰时期每年出品两三百部作品到现时每年约五六十部作品出炉,港产片市场的收窄已显而易见。 “(华语电影)主要的市场还是在内地”、“如果不是合拍片,我们很多人会转行”、“我觉得需要脱离下地方色彩,不要那么香港”———在“香港电影编剧未来走向”的问题上,刘伟强、岸西、黎文卓分别给出了以上三句答话,曾经缔造无数经典让人引以为傲的“香港出品、港式制造”,在香港电影人北上风潮中,编剧也毫无例外地需要顺应这股潮流。 岸西说:如果不是合拍片,很多人会转行 即使是一直坚持拍摄粤语片的岸西,在电影跨地域合作越加频繁的大环境下,也会说:“这个取向是影响所有人的,我个人不会谴责合拍片。因为如果不是合拍片,我们很多人会转行,就因为合拍片,我们各个岗位的人才找得到生意。因为香港只有几十部戏,没戏拍,养不了这么多人,他们没饭吃要转行。我觉得合拍片起码可以养很多我们的电影从业员,这无可厚非,哪里能赚钱就去哪里。” 刘伟强说:还是集中内地市场先 从粤语到普通话的语境转化,再到地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香港编剧在未来定位、创作内容上都需要时间调适,但这种向内地倾斜的创作转变会否因而令香港电影丢失了港味情怀?导演刘伟强连说了两声“没办法的、没办法的”。 他说:“如果作为一个导演,你有胆量只是在珠三角播放,那没有问题,你可以拍这样的一部戏,很地道广东话的;但是现在说的是大市场,真的是普通话的大市场,我想现在还是集中内地(市场)先。”他表示,现在编剧“需要再多一些人,要看多一些东西,研究内地现在观众的口味等。” 黎文卓说:合拍片在题材合作上可以更多些黎文卓更认为,港产片现时需要撇除本土色彩,“过去港产片很地道很香港,现在中国内地有这么多广阔的空间,可以有些题材、地域可以多些同内地结合。过去香港在投资、制作上已经结合好,但是更多是香港的投资者与内地投资者的结合,但并不是在创作上的层面,现在就缺乏超越投资的合作,题材合作上可以更多一些。”
编剧个人: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身兼数职,多栖发展 【现状】在电影编剧行业多年的陈文强认为,作为个人单位的编剧在创作上获取的支持力很低,其中一方面就体现在编剧的报酬计算方式上。据其介绍,现时香港电影编剧报酬方式多是“分期支付”形式,需要分好几次才能收齐原本就不高的剧本费,而在剧本卖出签订合约的过程中也常常会碰到一些颇具“剥削性、不公平”的条件,如票房高开并不会令编剧获得更高的剧本费用,不存在提成,又如剧本中被修改过已没有使用的故事桥段,编剧作者也不能在另一部作品采用。就编剧收入方面,黎文卓向南都记者做了一个比对,“很惭愧地说,过去这么多年,香港电影的所谓报酬其实已经同内地对比差距很大,譬如十多二十年前,香港一个电影的剧本费可能平均在二十万港币左右,在内地四五万元人民币;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转变,现在香港剧本仍然是停留在二三十万港币,但在内地可能是已达到五十万甚至是出现了一百万元人民币的剧本,所以香港电影编剧的报酬是相对低,唯有见到更多电影的编剧转为做导演、做制片。” 2008年,岸西首次尝试自编自导电影《亲密》,开始从编剧向导演身份转变。在访谈中和岸西聊电影时,她自我调侃目前遇上了难题,“现在我要为岸西导演编一个剧,我对岸西导演很了解,她有很多东西是不懂的,我以前不懂我可以说不认识不理你,但我不可以不理会岸西导演,这个很烦。我知道我有多少钱,知道我能力去到哪里,我知道有些场我是不喜欢拍摄……” 从编剧变成导演或身兼其他职务,这样的案例在香港电影圈随手一数就一大扎,比如说起王晶、陈嘉上、高志森、马伟豪、韦家辉等,你的第一反应未必是他们原本的编剧身份,反而对其导演、监制、演员等方面的发展更为熟悉,同样是编剧出身的资深影视人文隽也曾提及过“编剧都不甘心只是当编剧,甘心当编剧的又会觉得回报不合理”。 无论是仍然坚持做着纯粹编剧工作的陈文强,还是正在尝试身份转型的岸西,对于业内同行“多栖发展”都显得有些许无奈,前者认为处于被动之位的编剧并非理想的职业选择,而后者更是直白说道:“编剧要这么多的时间才写到一个剧本,又不是演员可以同时接很多的事情做、有很多的广告拍,所以这是一个发达不了的行业,除非你是兼了(其他事业)比如你红了开酒楼,利用你的名气另外做其他的一些事”。 业内人士微博照登 @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2011年,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迈进了二十个年头。为纪念本地编剧一直以富创造力的方式为业界服务多年,特此设立“二十周年剧本推荐大奖”。大会特设网上投票,让全城观众参与,从42出提名电影中选出一出你心目中的“二十周年推荐剧本大奖”电影。 @我是文隽:编剧会二十周年,前后共选出过四十二部优秀电影剧本,今年特别再选当中五部bestofthe best,结果如下,排名不分先后:《女人四十》《甜蜜蜜》《大只佬》、《新不了情》、《无间道》。绝对实至名归! @果猪:这五部电影,没有一部是古装片,没有一部是非卖座片,没有一部是不打动人心的,没有一部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魏君子:萧芳芳、张曼玉、刘德华、袁咏仪、梁朝伟分别获得金像影后影帝,五部片都卖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香港电影编剧现状:市场小、钱少、人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