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霜篱菊淡 发表于 2014-1-29 08:37

珍重旧时光

本帖最后由 秋霜篱菊淡 于 2014-1-29 08:48 编辑

       珍重旧时光   ---读《小城随笔》有感
    董桥先生曾说:不要乱采记忆的果实,怕的是弄伤满树的繁花。我也担心有些记忆深刻得像石碑,一生都在。而真正让生命丰美的,往往竟是遗忘了的前尘往事。那是潜藏在心田深处的老根,忘了浇水也不会干枯的。

    而我读《小城随笔》,杨越先生在书里这样写道: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他人生的“故国家园”,回忆过去,并见诸文字,只是希望能找到共鸣。我是喜欢怀旧的人,回忆美好的事物,抒发感情,嬉笑怒骂,任意纵横,何其快意淋漓!无情的岁月消匿湮灭了许多美好的东西,惟有文字可以像粗疏的网大捞岁月长河的记忆。不管文字功夫如何,只要打捞,总会有收获。      这两段文字的内涵何其相似。那些逝去的旧光阴,在文字底下依次的被铺展开来,读《小城随笔》对于我这样出生于80后的,成长于吴川下边的小村庄出来的人而言,这样的旧时光为我打开了一道历史的大门,使得那些纯朴温和的旧时光里生活中的一切光影声色变的立体有味,可闻可看。作者用平实简淡,娓娓道来的亲切文笔为我讲述了过去小城一幅幅的历史风情画。

      我一边读,一边汲取里边的那属于逝去的旧时光里的美好片段,并尝试作一种笔记式的点评。
      仲夏之夜,池塘蛙声处处,稻香阵阵。月色如水,塘泛清波,水乡之美,实在难以用笔墨形容。      这就是小城的昔日吗?水乡之美,在今日的小城可曾还有寻得着的影子?我对小城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九十年代的,小的时候搭电船逛过的那些断裂的片段,从码头下来后,附近那一带的书店。可是,这样的美景,现在已经无处可见了。
      当然,古老大屋也有优点,首先是“高屋建瓴”,屋顶瓦面离地面较高,有的甚至高达8至10米,空旷凉爽,即使炎夏亦无须空调。下雨时,雨点撞击瓦面发出的声响,堪比天籁。雨夜听着天籁入睡,虽神仙犹莫及。                                       --节选自《梅录老城区的古老大宅》一文       这样的古老大屋,相信在梅录现在都还有的,只是可能很少有人会有保护的意识吧。那天我匆匆走敏宁路过。对于不常去梅录的我,看到那边很多的旧骑楼,这些古老的大屋,其实很有历史的感觉,正是它们的存在证明着我们这座小县城里还有不少的历史风光和历史的文化的底蕴的东西在里边。而那些曾经居住过这样古旧大屋的人,记忆里那听雨的感受,让今天的无缘古屋的人得以窥见其中一角,那里曾有过比神仙还快活的时日。
      梅录镇还有一条著名的十字街。街道由骑楼去连贯相通而成。儿时我们都是沿着骑楼去上学;晚上那些梅录姑姐披散着黑黑的长发穿着木屐沿着骑楼行街并发出托托的响声,令人难忘。当年的十字街就是梅录这个小县城的中心区。                                  十字街夜晚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记忆最深的是夜晚在十字街摆摊的小贩。木制的托盘上安放一盏加了防风装置的煤油灯,摆放的货品常常是小贩自己加工的小食,例如山楂,甘蔗,橄榄,树菠萝和煮熟的菠萝核,菱角及瓜糖,古仔扇,   ,菱虫等等。特别在冬季寒冷的夜晚,街上行人稀少,小贩叫声的吆喝声,在街角回荡,给人岁月悠长年代久远的感觉。                                                   ---《梅录小镇历史风情画》      这样的画面,就像是电影里的镜头,而作者只是用回忆打捞起来,用简单的朴素的文字便把读者带到了那些旧时光当中去,令人读后,心上向往而着迷。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这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县城吗?
      忆中儿时的梅菉,曾是水塘遍布的地方,每逢中秋时节,水乡的月夜景色特别迷人。傍晚时分,你只要站在“塘塍头”(大塘与狗哩塘之间的塘堤),就会看到一种奇特绝美的景色:当晚霞还悬挂在狗哩塘西边的天际,落日尚未完全沉没在江心岛旁的芦苇丛中,那银盘般的月亮已从大塘关口处慢慢爬了上来,正对着如镜子一样的水塘悄悄地梳妆打扮。间或调皮的鱼儿从水面跃起而发出涟漪,那水塘中月亮的脸庞也会荡漾出浅浅的微笑。                                                          --《月到中秋分外》   这样绝美的景象,原来在小城里存在过的。一边落日一边月出,大塘如镜,鱼跃月笑,这是小城的旧光阴吗?这样的光阴让过来人此生怎能忘呢?不但是过来人,就连我作为现在的读者来说,读到后印象都是深刻的,单是靠想象已经觉得有种无限的美,水乡之美在光阴里成了一种断绝的美,让后来的人无法亲身去观赏。幸而还有人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并且用文字回忆记录保存下来。让后来的居住在小城的人也知道一下,小城的今昔往日的对比,才知道旧时光的珍重。   
       珍重旧时光,虽然那是贫困艰苦的时代,但却有那么多的与物质无关,自然赐予的美好时光。

      这本书除去这绝美的风景之外,还收录了小城当时人们生活的很多细节,比如《六,七十年代梅录人的低碳环保生活》,那时并没有低碳环保这个概念,但人们确确实实在是在实行这样的生活,文中写道:人们去市场购物买菜,常常自带一个竹编的菜篮,那一次性的塑料袋当时还没有面世。去市场购买河海鱼虾,只用一根很长的竹签穿过鱼鳃,连成一串提在手上;细碎的菜如小虾,小鱼, 蚬肉等则用莲叶,蕉叶包裹,再用关草绑扎,可以手提回家。商店出售白糖,饼干是纸袋包装,关草绑扎,买猪肉也是用关草绑扎完成。当然除了这些生活细节之外,还有那个时代里特色衣着,比如“吴川人的水腰与大爹裤”一文详细的描写了这两种如今再也看不到的衣物;还有作者读书时代的一些特别的假期,比如农忙假;还有平时生活一些节庆的传统气氛,鬼节时人们手工制作拜祭用品,过新年时,母亲用发下来的布票去买布回来交给当时十分流行的缝纫社,提前半个月就做新衣服等过年的那种欢喜和期待的心情。这本书切实的是从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细致的为读者描绘了当时一幅幅小城生活的人情风土画,也记录下了当时饶有风味的建筑物和当时极具特色的各行各业,而现在已经没有了随着时代进步而消逝谋生职业。
      
      所以这本书,真是一本既是回忆也是纪实般的记录了那个年代生活的过往历史的书。这样的书,放到历史的河流中去,是极具价值的,这不单只是作者一个人的回忆,因这些旧时光被写进了书,将会传达给更多的人,让更多后来的人读到知道了解到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作者不仅只是在思忆,还在省今,文中从不乏对城市缺发有力规划和盲目发展,以破坏环境代价而使得小城得不到理性发展的提问和反省,这也是同样是我们作为读者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秋霜篱菊淡 发表于 2014-1-29 08:51

第一次写的并不满意,现在再发,重新审读增添补充,希望能尽力写的好一点,如此方不负这份赠书的厚意。

”伴“生优雅 发表于 2014-1-29 09:16

旧日的画面,那时候还没有塑料袋,人们去市场购物买菜,常常自带一个竹编的菜篮。现在这样的场面少了。

秋无痕 发表于 2014-1-29 09:45

{:soso_e132:}

秋霜篱菊淡 发表于 2014-1-29 13:21

秋无痕 发表于 2014-1-29 09: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不明白?这是写读一本书的读后感。

醉品茶香 发表于 2014-1-31 11:38

对梅录这个小城很有渊源,小时随父亲经常水路到梅录渡头,即现在的二运客站边,旧时的渡头只要是水路运输砖瓦、泥煲、杉木、瓷器、鱼粪。。。。,现在交通发达,渡头荒芜,剩下杂草,和一些远古的残砖瓦碎!渡头从长岐往梅录方向那座石桥现在几乎不能通车,变危桥了,桥身都是手工浮雕狮子、水跃龙门之类图案,非常精工,小时经常在桥上玩,那时几乎都是马车,牛车,桥身狭窄是最大缺点!从渡头往西走,穿过2条小街,就是渡头庙(听说500多年历史),庙刻记载着几百年来的洪水记录(现在被破坏严重)!再往上走就是梅录戏院,这戏院是清朝所建,戏院门口还刻有大清印鉴!经过大戏院,便是现在的十字街,集梅录传统美食、手工艺品一条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珍重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