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音 发表于 2013-12-13 23:50

我是晓音

  
勿忘国耻的前提是正视历史
  
  2009年暑假,与家人上泸山游玩。在下山的途中发现一处墓地,墓碑上书写有:“抗战阵亡烈士纪念碑”。当时内心很震憾!在上世纪的1992年7月之前,我一直生活在西昌,却不知道在西昌这片土地上出过一百多位抗日烈士。更不知道这一百多位烈士曾经参加了以血肉之躯去抵抗日军疯狂大屠杀的南京保卫战。
     如果我知道这些,在2008年7月的“华东五市”之旅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时,我会专门为我的乡亲,这些真正为祖国捐躯的战士献上一束花,至少我会以一声来自他们故乡的乡音,为他们祈祷。但是,我却不知道纪念馆里那些国民党军人的累累白骨中有我的乡亲!
     那天在泸山脚下的墓碑前,我站了很久。我用手抚摸着墓碑上面的那些名字:华品章、旷集成、马英、康云、贺吉、吴伯前、黄树清、林文开、宋明安……
  泸山的风轻轻从耳畔吹过,墓碑上的名字,像一队队站立整齐的士兵。在他们中间,有国民革命军262旅的华品章副旅长,有刚刚穿上军装就匆匆走向战场的青年学子,有放下手中的农具告别妻儿去保家卫国的农民。
  我用手一遍一遍的抚摸着这一百多位把身体留在异乡的战场,把名字留在故乡泸山脚的战士。在心里我一遍一遍的呼唤着他们的名字。
  尽管那天西昌的太阳很明媚,但是我的手却因那方石碑的冰冷而颤栗不已。
  2009年夏天至1937年12月,它们中间足足相隔了72周年。在这大半个世纪里,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毫无疑义地的我读过无数个版本的教科书,我知道我们的国家经历过八年抗日战争,但是却不知道这长达八年、战场遍及中国每一处城镇的战争是谁在用身体正面抵抗着日军的炮火?!我也知道小米加步枪的厉害,但是那种厉害更多的只能放在教科书上或神话的层面上去解读。
  墓碑是不会说话的,历史也因为编撰者的身份和立场变得扑朔迷离。在墓碑一侧,我还看到了一段文字,上面记载着:1938年西昌各界人士曾在西昌月城公园为这一百多位抗日烈士举行公祭并就地立碑纪念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1949年后,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将碑拆毁。现在这方墓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西昌市政协的多方努力下,地方政府仿照当年的墓碑建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以此作线索,在网上搜索到许多关于西昌的历史,我还知道了当年自己的父亲,也是放下书本走向战场的国军宪兵。
  可惜我知道父亲的那段让我引以骄傲的历史却很晚,以致于在他活着的时候,我没有向他表达过我对他那段军人历史应有的尊重和崇拜!这是在我所走过的人生旅途中留下的众多遗憾中最大的一个遗憾!
  历史是活着的人写的,墓碑上的文字也会随着岁月的风雨而变得模糊。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牢记历史,不学会以史为鉴,这个民族的路是永远走不长的。
  
  
                                                        写于2013年12月13日国耻日并以此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的军民


有梦想才有奇迹 发表于 2013-12-14 00:18

{:soso_e183:}

沉酲 发表于 2013-12-14 07:28

本帖最后由 沉酲 于 2013-12-14 08:17 编辑

有梦想才有奇迹 发表于 2013-12-14 00: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抗日英雄默哀!刚读《金陵十三钗》,体会是:商女犹知亡国恨,舍身赴难救学生。

沉酲 发表于 2013-12-14 07:31

本帖最后由 沉酲 于 2013-12-14 08:20 编辑

沉酲 发表于 2013-12-14 07: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抗日英雄默哀!刚读《金陵十三钗》,体会是:商女犹知亡国恨,舍身赴难救学生。
本文写得真实感人,值得反复拜读学习。

游子思乡 发表于 2013-12-14 07:51

{:soso_e183:}

沉酲 发表于 2013-12-14 08:27

沉酲 发表于 2013-12-14 07: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抗日英雄默哀!刚读《金陵十三钗》,体会是:商女犹知亡国恨,舍身赴难救学生。

勘误:“如”,正为“知”。

秋无痕 发表于 2013-12-14 09:13

{:soso_e179:}

许荣波 发表于 2013-12-14 20:24

抗日是中国人的抗战史,向先烈致敬!{:soso_e163:}

澧军后裔 发表于 2013-12-19 15:57

历史会被正视的!

凯扬 发表于 2013-12-31 18:30

不尊重历史,也就是不尊重当前的自己。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我是晓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