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 发表于 2011-4-26 11:41

视频《鉴江探源》


《鉴江探源》一吴川篇
http://www.tudou.com/v/nvtu8M001oo/v.swf

吴川篇
出发前,在一面红旗上,一千多名市民庄严地签下了自己的大名,“了解鉴江,保护鉴江”八个大字,昭示着我们保护母亲河的决心。
我们出发的位置是湛江市吴川黄陂的沙角璇。这次活动计划沿着鉴江溯江而上,经过湛江的吴川、茂名的化州、高州,最后在信宜的鉴江源头结束。
或许您会疑问:这条鉴江主要的河段都在我们茂名市的境内,那为什么湛江晚报会也会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呢?其实原因十分简单,因为湛江马上就要在东海岛建设一个千万吨的钢铁基地,而这个基地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都将取自鉴江。水够不够用?水质好不好?这可是关系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啊!
带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离开鉴江入海口,踏上探源之路。
我们沿325国道北上。没走多远,就来到吴川市的塘尾大桥。
这里河道上有道闸门,平时都关闭着以抬高水位,便于沿江的农田灌溉和航运。当暴雨成灾时则一起打开,把洪峰直接排入大海。这条泄洪水道的开通大大缓解了鉴江下游的水患。
告别塘尾泄洪水道,我们进入了吴川市区,沿着穿城而过的鉴江,抵达当地人称之为“文化岛”的江心岛。岛上浓荫蔽日,风光旖旎,文化设施齐备。由西北方流过来的鉴江,从北面流过来的梅江,还有东北面流过来的袂花江,把江心岛夹在中间。由此往下三江汇合直入大海。
鉴江不像黄河长江那样一泻千里,也不像怒江那样汹涌咆哮。在拥有浩瀚南海和珠江的水系家族中,她充其量只是个“小家碧玉”。但吴川境内的这段鉴江,江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清如镜,不愧鉴江之名,也还颇有一点大江大河的气势。
我们继续驱车北上。来到了湛江和茂名交界处的小镇长岐。在沙美大桥上我们又一次看到支流汇入干流的景观,不过这次流入鉴江的是一条不知名的小河。在鉴江干流沿途,类似这样的小河难以胜数,这正好说明了鉴江是一个树状水系,纳百川之水,不断壮大自己,像一个巨大的水网覆盖在粤西广袤的大地上,用丰润的乳汁滋润着农田,养育着近千万粤西人民。
沙美大桥边上蜿蜒伸向远方的河堤也颇有年头了,据说这段河堤最早修于明代,然后随着河床的淤积提高,年复一年的修筑堤防,河堤也就不断地加宽加高,锁住了鉴江的肆虐,造福一方人民。
说起地处鉴江边的长岐,茂名人并不陌生,谁都知道茂名的化州有个长岐镇,可殊不知湛江的吴川也有一个长岐镇。更为特别的是这两个长岐镇其实就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地方,又分属两地管辖,难怪满大街商铺的招牌上都有两个电话号码,一个区号是0668,一个区号是0759;一个是茂名,一个属湛江。大概是要方便两地的顾客不需动辄就打长途吧。
我们到达时适逢长岐的集日,本来就不宽的街道上更显狭窄,人来车往,熙熙攘攘。我们好奇地在街上随机找人采访,问题嘛,就是一个,你是吴川人还是茂名人?有当地的居民告诉我们,一条名为文明路的小街分开了吴川、化州,路的一侧属吴川,一侧属茂名。后来我们了解,其实这样分界也并不准确,这个地方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1400多年来长岐人就是这样同饮一江水,同住鉴江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世代代和睦相处,这也算是社会和谐的一个典范。
告别了吴川长岐,就进入茂名的境内了。车行不过20多公里我们就来到了鉴江边的重镇——化州市


求知 发表于 2011-4-26 11:42

本帖最后由 求知 于 2011-5-7 07:54 编辑

《鉴江探源》一化州篇

http://movie1.maomingdaily.com.cn/news/2009/20090530hz.flv

   化州是鉴江边上的一座重要的城市,也是一座古城,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化州古称高兴郡、罗州县、石龙郡、石龙县、罗州、南石州、辩州、陵水郡、勋州、化州路、化州府。
自古以来化州还有一个别名,称为“橘州”。这是因化州特产橘红而得名的,橘红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之一,素有“南方人参”之称,它化痰止咳,健胃行气,功效神奇,明清两代被列为宫廷贡品、御用药物,现在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化州城南有河茂铁路,城北有广海公路,城东有茂化公路。东与茂名、水东港毗邻,西与湛江、广西等各市县公路相接。全市面积2354.26平方公里。境内的矿产资源、水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经济地理优势。
化州是罗江与鉴江的汇合处,而罗江又是鉴江最大的一条支流。罗江和鉴江把化州市一分为三,原来的老城区在河的西面,而北岸与河东则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区,化州市的经济文化中心现在都在河东区。
为了详细了解化州境内鉴江河段的情况,在扼守两江之险的化州标志性建筑——星河国际假日酒店,我们召开了一个小型的记者招待会,请来了化州市水务局的有关领导,请他们给我们谈谈化州境内的鉴江。
化州市的河流基本都属于鉴江流域,流域面积点全市总面积89.9%,罗江是鉴江最大支流,它从北向南纵贯化州市全境,在化州城区汇入鉴江。鉴江干流在化州境内河段全长44公里,
化州市地势北高南低,耕地多属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鉴江流域自古以来就多有水患发生。解放后政府对堤围进行了治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更是加大了治理的力度,近十年来基本杜绝水患,2008年化州下了特大暴雨,鉴江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38米,达到13.38米,即便是如此严重的水情也没有造成洪水泛滥,居民生活一切照常。
化州市政府对鉴江的治污工作一直都很重视,为了彻底治理向鉴江排放污水的问题,08年12月,化州污水治理厂动工兴建,污水厂将收集化州城区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再将这些符合排放标准的水排入鉴江。这个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城区向鉴江直接排放污水问题。
在化州境内没有大型的工矿企业,属于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正因此,所以工业污染并不严重,这里的鉴江水目前仍能保持二类水质。也算是有失有得吧。我们衷心地希望化州能早日摘掉经济欠发达这顶帽子,更希望化州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能给老百姓留下更清更甜的鉴江水。
说到化州不能不提它的桥,横跨鉴江和罗江的公路桥就有七座,另外还有一座铁路桥,它们把化州连成一个整体。其中北京桥尤其值得一说,它不仅造型比较奇特,名字还有一段故事:大概第一次到化州的人都会感到奇怪,一座普通的小桥,怎么会起这样一个大名字呢?其实这只是一个巧合而已,桥的一边地名叫北岸,另一边叫京界,各取一个字头合作桥名,正好就是“北京”。小地方的大地名就这样产生了。
化州倚江而建,以水为生。过去的化州市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航运业一度非常兴旺。但现在宽阔的江面上,已经看不到什么运输船只。据说直到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鉴江可通航的里程还有相当的长度,运砂石、红砖、竹木的货船可以从吴川一直到高州。现在,鉴江的航运已经衰落了,偶而可见的也只有挖沙船。鉴江航运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公路交通的高度发展;再者就是沿河修起了不少拦水坝,既挡住了水,也挡住了船。尽管可以过船闸,但毕竟麻烦多多。也许航运的兴盛和衰落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不过偌大一条河空闲在那里,多少让人觉得有点浪费,也有一点可惜,鉴江能不能再成为一条黄金水道呢?我们期望着。
下午我们驱车继续沿鉴江北上,离开化州市区不久就来到了鉴江上一座重要的水利工程——南盛水闸。
这座水闸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茂名——这座著名的南方油城——的生命之源,它与茂名的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息息相关。
南来的滔滔鉴江水被这条水闸拦腰截断,分出了一部分宝贵水资源进入了茂名的工业引水渠和农业灌渠。作为一个茂名人,对这座水闸、这条水渠和由此引来的鉴江之水充满着感激之情,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它,就没有今天茂名规模如此宏大的石化工业,就没有我们的家——茂名。
这条1961年8月通水的工业渠,全长22.47公里,设计流量22秒立方,平时的实际流量是17秒立方,换句话说就是时钟每“滴答”这么一下,就有17吨水通过这条水渠送到了茂名河西水厂。茂名人永远不能忘记,在当年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这条水渠是当地的老百姓一担一担,一筐一筐,人挑肩扛,用今天看来极其原始的方式挑出来的,水渠里流淌的不仅仅是宝贵的鉴江水,它还流淌着当年建设者们的汗水和心血。

滔滔鉴江水孕育了化州的人民,也造就了化州特殊的地方方言。化州话是全国七大方言区中粤语的次方言,化州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使用人口约140万。化州话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对化州人来说,化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着巨大凝聚力。
离开了南盛水闸,我们继续沿207国道北上,去探访鉴江边上历史名城——高州。

求知 发表于 2011-4-26 11:42

本帖最后由 求知 于 2011-4-26 12:47 编辑

《鉴江探源》一高州篇


http://movie1.maomingdaily.com.cn/news/2009/20090530gz.flv



鉴江探源采访队结束化州站的采访,于24日来到本次行程的第三站--高州市。
进入高州,首先引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屹立在鉴江边上的著名古塔——宝光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州宝光塔在鉴江边上已经默默地站立500多年了,在那个年代,这座宝光塔的高度在全国的宝塔中排第二位。自古以来,它历经洗礼,见证着高州城沧海桑田的变化。
我们登上古塔,站在高高的宝光塔顶,江风徐徐,登高远眺,高州城区美景尽收眼底,更令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
俯瞰今天的新高州全景。古老的鉴江穿城而过,把高州城分为两个部分。高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全市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人口160多万,是广东省第二大县级市。高州地处鉴江流域中上游。鉴江干流在高州境内长达80多公里,有曹江、大井2条支流在高州境内注入鉴江。
坐落在鉴江之滨的高州,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也就是公元598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是历代州、郡、路、府、道、专区的治所,曾是粤西的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现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川流不息的鉴江水养育了160万勤劳勇敢的高州人民,也孕育出了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鉴江文化。
高州长坡的旧城村,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旅游景点。1400多年前,这里是古高州的政治军事中心,一直到明朝才迁往现在的高州城。
我们徜徉在古城墙上,让我们仿佛穿过长长的时光隧道,回到金戈铁马的年代。
在高州古城遗址,我们见到千年前工匠们在东汉古城墙城砖上留下的深深刻痕,这种印迹大概也是一种注册商标吧,如果出了质量事故也可以有人承担责任啊。这座不大的小城城墙却有两道,外城套内城,呈回字形,连护城河都是内外两条,这样的结构在全国来说都十分少见。当然喽,昔日深深的护城河今日早已成了浅浅的洼地。
在颇有一点气势的砖砌城墙旁边还有一道十分不起眼的夯土墙,其实,我们所站的砖墙里面包的就是这样的土墙,这才是最最古老的城墙遗址。
这一段不起眼的夯土城墙,是这座古城最最老的城墙,距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走在她的旁边,轻轻抚摸着这历经了千年风雨的土墙,我仿佛在亲手触摸高州厚重的历史。头脑中闪现着冼夫人叱咤风云的飒爽英姿,耳畔回响着高凉先民们为实现统一大业奋勇作战时的呐喊,仿佛看到了高凉古郡昔日的辉煌。
相传冼夫人当时就在这里嫁给时任高凉郡太守的冯宝为妻。夫妻俩共主政事,推行政令,主张俚汉两族团结,传播当时汉族封建礼教,促进俚汉民族友好融洽,被传为佳话。
位于旧城村的这座冼太庙始建于隋朝,是现存最古老的冼太庙。博物馆的馆长告诉我们:现存分散于高州各处的冼太庙有300多处,在茂名、湛江的各县市,在海南岛乃至香港、台湾、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地都有华人建的为数不少的冼庙,供奉的都是这位民族英雄——冼太夫人。
与冼太庙一墙之隔的是冯宝公祠。老乡们告诉我们:这个村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姓冯,他们都是冯宝和冼夫人的后裔。祠堂的正房供奉着冯氏家族的列祖列宗。在祠堂里打牌,何等的悠闲自得,何等的惬意啊,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今天社会的安定和谐。
在高州市政府新闻办的安排下,采访队与高州市文广新局的相关领导进行了座谈,详细地了解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与鉴江密不可分的渊源。
高州作为文化古郡,冼夫人文化与鉴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历史的考证,冼姓人一直都在现今的高州水库一带活动,在没有公路的古代,当年冼夫人利用鉴江水发展农业,开曹江运送军粮与农业物资,通过鉴江与朝庭联系。鉴江哺育了冼夫人,冼夫人的诞生造福了鉴江,又为鉴江注入了恒久的人文关怀,为鉴江文化厚积了深沉的底蕴。
面对庄严的冼太夫人坐像,我想了很多很多……,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1500多年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分裂和动荡状态。这位文武双全的奇女子,以她过人的文治武功和聪明才智,治国、齐家、平天下,让一方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免受战争之苦。
一千多年来,从民间到朝廷,冼夫人都是一个没有争议的英雄人物。从时间上讲,上溯到南北朝、隋、唐以来的国家正史,以及省、州、府、郡、县的地方志,都为她立传颂功纪德;从空间上讲,岭南、赣、桂、黔、琼等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民都为她立庙设祀;从文学艺术角度讲,歌颂冼夫人的诗词歌赋古今相沿、各种戏剧历演不衰。这是因为“维护统一,爱国爱民”的思想顺应历史潮流,为群众所拥护,也为时代所需。

来到鉴江之滨,来到高州,高州水库是不能不访的。著名的高州水库位于高州市区东北25公里,这是一座60年代初建成的大型水库,是鉴江流域的控制性水利枢纽。水库总库容达12亿7千万立方米,是广东省四大水库之一。
1955年5月茂名的石化工业奠基,经中央同意,在茂名建设规模为年产100万吨的油页岩炼油厂。同时规划建立一个石油化工城——茂名市。但是,茂名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茂名石化工业的发展,尽快建设一个大容量的水库,成为了当务之急。
良德水库从1958年5月开工,于1959年9月建成。紧接着又兴建一个工程量比良德水库更大的石骨水库,并在龙头坳处挖通渠道,使良德水库与石骨水库相通成一体,这就是今天蓄水总量达12亿多立方的高州水库。这是一宗以灌溉、防洪、工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为主,兼顾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1)型水利工程,于1960年全部建成。工程捍卫了鉴江中下游300多万人口的生命财产、众多工矿企业和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高州水库还是茂名市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被誉为茂名乃至粤西鉴江中下游平原的“生命之库”。
离开了高州城,热情的主人把我们带到了距城区约三公里的一座大坝前。这个名曰“红荔”的水利枢纽是高州“蓄水美城”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工程总投资7000万元。现在我们看到的鉴江与下游相比,您会发现河道变窄了,河床也变浅了,再也没有出海口附近那种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气势。而这项工程下闸投用以后,高州城区的水位将提高将近三米,形成一个长8公里,宽120到130米的人工湖,这个储水量达490万立方米的人工湖不仅可以用来发电,还将大大改善高州的城市环境。这水色、湖光,光色间的倒影让冼夫人故乡的这条江更加秀美,更加灵气十足,它与冼夫人的英灵融合在一起,滋养出高凉的绿荫、炊烟、清风、明月,滋养出了厚重的高凉文化。
高州还是全国闻名的水果之乡,一曲《荔乡蜜月》唱出了果乡的无限韵味。
离开古城高州,我们将继续沿207国道北上,直奔“鉴江探源”的最后一站——信宜鉴江源头。

求知 发表于 2011-4-26 11:43

本帖最后由 求知 于 2011-5-7 07:58 编辑

《鉴江探源》一信宜篇

http://movie1.maomingdaily.com.cn/news/2009/20090530xy.flv

   鉴江探源采访队经过三天的奔波,终于来到了这次探源活动的最后一站--信宜市。位于茂名市北部的信宜市是鉴江的发源地。全市总面积3101.7平方公里,七成多是山地,是“八山—水一分田”的山区,属广东省50个山区县(市)之一。信宜市境内主要有三大河流,分别是鉴江上游主干东镇河、支流北界河和小水河。境内河流为源头型小河谷为主,山口洪积扇下切与堆积型相间为辅。鉴江干流在信宜市境内长57公里,是鉴江总长度的24.7%;鉴江在信宜境内流域面积有849.7平方公里,占鉴江流域总面积的8.9%。

25日一早,采访队驱车直奔信宜著名的旅游景区--甲门峡。昨夜的一场暴雨,使信宜境内不少河流暴涨,公路被淹,路上我们得知,安排今日在甲门峡漂流的旅游团均已取消了行程。我们还能否走到鉴江源头,也平添了一份不确定性。在甲门峡景区内的漫水桥边,我们找到了广东省水利厅所立的鉴江水源保护区下界碑,这说明由此往上走就进入了鉴江源头的区域。向导告诉我们,这里距离鉴江源头大约还有十五六公里。大部分可以行车,但最后的一两公里就只能步行了。
在甲门峡旅游区经理的带领下,我们前住鉴江的发源地--信宜东镇庄栋村章涌坑。
一路上,采访车队在蜿延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虽然是山道弯弯,不断有“急弯”、“陡坡”的警示牌闪过,但毕竟我们走的还都是水泥路,这就要得益于近几年实行的“村村通”好政策。路虽好走,但只知道个大概方向和村名看来是不够的,山里的岔道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错。我们只好不停地问路,经常地掉头,我们在山里兜兜转转,十五六公里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才来到一座大山下的章涌村。这里距我们要找的鉴江源头,大约还有一两公里,都是崎岖的山间小道。在当地一位姓黎的村民带领下,我们弃车开始了徒步跋涉,向位于半山腰的水源头进发。
这座山当地人称为木梳岭,海拔约700、800米。山间溪水潺潺,怪石林立,山上野花烂漫,蜂飞蝶舞,好一派大自然的风光。据那位带路的村民介绍,这条村子共有四百多人,有6个姓氏,大部分以务农为生。他还告诉我们,这个村没有井,村民们世代喝的就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这里的村民身体都很健康,7、80岁的老人看起来只有5、60岁,还有90岁以上的,甚至还有百岁老人呢。那些外地嫁进来的新媳妇,刚来时可能肤色并不好看,但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就个个变得面若桃花,光鲜可鉴了,据说都是这条水的功劳。这条看似并不起眼的小溪其实就是鉴江,只不过是刚刚出生的鉴江。

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采访队终于来到了源头。这里的海拔高度大约是600米左右,是木梳岭的半山腰一个小小的山坳,地面相对平坦,紧贴着山边有一个小小的水潭,一股清泉悄无声息地涌出来,周边的地面、草丛中都浸透了水,这就是鉴江的源头。
源头的泉水清澈见底,口感甘甜,采访队员都忍不住要掬一捧来喝上一口,母亲河源头水味道真甜。
山中涌出的清泉沿着地表或者石缝轻轻地往山下流去,形成了一条小小的溪流,它时隐时现,时而叮咚作响,时而跳下山涧,她唱着歌,打着旋,一路向山外奔去。她一路上汇百川之水,不断壮大,最终形成了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滔滔鉴江,浩浩荡荡奔向大海。
采访队把那一面上有千名市民签名的队旗插在了源头上。以“了解鉴江、保护鉴江”为主题的鉴江探源联合采访活动到此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们沿途所见所闻也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思考,鉴江的水资源应该如何利用?如何节约本来就不那么丰富的水资源?尤其是如何防止水污染加剧,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
我们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文件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我们不是继承了祖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子孙的地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借用总是要归还的,我们要还给子孙后代一个什么样的地球呢?




http://www.mdmmm.com/2009/0527/342166.html

凡风 发表于 2011-4-26 21:10

支持!!

闲妇 发表于 2011-4-26 22:46

你们这些年纪的人想像不到以前鉴江是多么的美丽,真是“一条大江波浪宽,风吹稻花两岸l香”。

求知 发表于 2011-4-28 08:21

闲妇 发表于 2011-4-26 22: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们这些年纪的人想像不到以前鉴江是多么的美丽,真是“一条大江波浪宽,风吹稻花两岸l香”。

期待鉴江美丽景色。

求知 发表于 2011-4-28 08:23

凡风 发表于 2011-4-26 21: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支持!!

谢谢支持,欢迎凡风朋友参与。

闲妇 发表于 2011-4-28 09:10

随着几十年时光的流逝,鉴江怎么都找不回来满满满江水向着吴川流的自然景观。

「果然」冷血 发表于 2011-4-28 09:45

闲妇 发表于 2011-4-28 09: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随着几十年时光的流逝,鉴江怎么都找不回来满满满江水向着吴川流的自然景观。

满满污水向着吴川流……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视频《鉴江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