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军后裔 发表于 2013-7-4 10:18

特别关注:71年等待,远征军将士英魂返湘





71年等待,远征军将士英魂返湘


中国远征军仁安羌大捷202位阵亡将士总灵位7月7日回湘,将安放于南岳忠烈祠享堂





“我回到了亲爱的祖国,我撤回了它温暖的腹部。”诗人海男在作品中这样描述中国远征军将士出征后的愿望。
    经过多方努力,71年后,中国远征军仁安羌大捷202位阵亡将士将魂归故里,阵亡将士总灵位安放仪式将于7月7日在南岳忠烈祠举行,总灵位将安放在忠烈祠享堂。
    此前,总灵位在中国远征军网志愿者和潇湘晨报记者等人的护送下,已从缅甸抵达重庆,目前暂时供奉于重庆华岩寺。
    这一活动由潇湘晨报社、潇湘晨报·晨基金等单位发起,迎灵小组将于7月3日正式出发前往重庆。
    本报记者倪志刚通讯员雷芙蓉长沙报道
    湘籍名将刘放吾的遗愿
    “父亲经常伤感他带的子弟兵没能带回去,(灵位回乡)也是父亲的一个心愿。”
    1月15日,刘放吾将军的儿子刘伟民在缅甸仁安羌大捷纪念碑落成仪式上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如此感叹。
    仁安羌大捷是二战亚洲战场的一场著名战役,这场战役的直接指挥官、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是湖南桂阳人。
    几十年来,在缅甸抗日战场上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将士长眠在异国他乡。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墓地遭到毁坏,很多将士的遗骨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和供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改变,很多志愿者以及远征军的后人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一些墓地得到修缮,一些纪念碑被重建。
    刘放吾晚年跟刘伟民在美国生活时,多次提到仁安羌大捷,并为不能将大部分是湖南人的阵亡官兵带回湖南而感到遗憾。
    为了完成父亲的这一遗愿,刘伟民于去年开始在缅甸修建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并于2013年1月13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为将阵亡将士的灵魂带回湖南,执行纪念碑建设的中国远征军网志愿者特意制作了202位阵亡将士的总灵位,准备带回国内,希望能安置到湖南衡阳南岳忠烈祠。忠烈祠于1938年筹建,1943年落成,是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烈士陵园。在志愿者看来,这是安置202位抗日阵亡将士总灵位非常理想的地方。
    在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刘伟民说,“我觉得南岳衡山是最合适的地方。如果可以,我一定来参加仪式。”
    南岳“迎归”,社会各界关注
    1月中旬,阵亡将士总灵位在中国远征军网志愿者、潇湘晨报记者等护送下回到国内。重庆是当时中国的抗战中枢,因此总灵位第一站被送回重庆,并寄存在抗日战争遗址华岩寺供奉。
    潇湘晨报相关系列报道面世后,在湖南乃至全国引起重大反响,并得到了多个政府部门的重视。
    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暨中国远征军仁安羌大捷阵亡将士灵位安放仪式”组委会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是中国抗战胜利68周年、仁安羌大捷71周年,也是南岳忠烈祠落成70周年。自元月15日,总灵位从缅甸迎回祖国以来,最终安放何处一直牵动社会各界的心。将士后人希望将总灵位送回家乡湖南,让英雄落叶归根。经各方充分酝酿,最终确定将总灵位安放在南岳忠烈祠,并于7月7日举行安放仪式,以此铭记惨痛历史,缅怀抗战忠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一直在推动迎接灵位回国的中国远征军网总编周荣蜀先生说,关注中国远征军流落在缅甸的阵亡将士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我们不该忘记他们!”
    周荣蜀说,这次社会各界的反响令他很感动,尤其是民革湖南省委等部门的重视。“要让所有牺牲在滇缅战场上的英灵都有一个安息之地,”周荣蜀说,他们会为此继续努力。
    湖南、重庆两地的很多网友对这次迎灵同样高度关注。
    湖南娄底一位抗战老兵志愿者致电本报记者说,娄底市一位89岁高龄的113团老战士强烈要求参加这次迎灵仪式。
    湖南网友“童童小鱼”给中国远征军网留言:我在湖南等你!重庆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告诉记者,很多湖南尤其是衡阳人打电话到寺院,询问灵位回湘的相关事宜。
    湖南网友“尘归”说,迎接抗战老兵回湘,是湖南人的荣耀,更是破冰之举。
    [史料]仁安羌大捷打出了中国的军威
    仁安羌大捷发生在1942年4月19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入缅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在缅甸仁安羌救英军大胜日本常胜军第33师团的著名战役。
    1942年,日本攻占马来西亚后,开始攻打缅甸。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英军在日军的攻击下开始撤退,其中英缅第一师被日军在仁安羌包围。英军向中国远征军求助,中方派出离仁安羌最近的新38师113团前往解救。
    4月19日,113团发起总攻,当时被围困的英国军人费茨派垂克上尉在后来的回忆录中称,“(他们)像一部适合缅甸中部地形地貌最完美的作战机器在运转,是如此地纯熟,简单有效,干净利落。”
    这场战斗击退了日军,解救了7000多名英军士兵。
    中国二战史研究专家彭训厚评价说,这一仗的背景是日本在中国腹地发起豫湘桂战役,中国兵力非常紧张,但派出十万精兵远征,可谓顾全大局。日本占领仰光,想切断中国物资援助的生命线,局势非常紧张,因为如果日本成功占领印度,在中东与德、意军队会合,二战局势也许就会改变。仁安羌这一仗打出了中国的军威、国威,提高了中国的抗战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威望。          整理/记者倪志刚

   


中国大陆唯一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陵园-南岳忠烈祠






               湖南省衡山南岳忠烈祠全景



湖南省衡山南岳忠烈祠正门


  忠烈祠位于香炉峰下,依山而建,松柏掩映,翠峦环抱。正门是一座拱形三门重檐牌楼,汉白玉的门匾上有“南岳忠烈祠”5个镏金大字,落款是一代抗日名将,原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


湖南省衡山南岳忠烈祠-七七纪念碑

  
    怀着崇敬之心,跨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造型奇特的纪念碑,型如5颗直指青天的炮弹,中间1颗较高,另4颗环绕四侧,象征着汉、满、蒙、回、藏,碑基上有醒目的“七七”大字。遥想60余年前,日寇大举兴兵,侵入中原,千年古国,面临亡国灭种之灾,陈布雷起草檄文,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元首的身份,疾呼“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一致抗日”,各族儿女之略有血性者,无不携手齐心,共赴国难。思虑及此,已是热血沸腾。
    站在纪念碑旁向上看去,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陵园是模仿南京中山陵式格局,坐南朝北,左右对称,层次分明。两侧石级之间的山坡,绿草如茵,草地上用大理石镶了“民族忠烈千古”6个大字,衬以邻近的苍松翠柏,更显得十分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拾级而上,偶而抬头远眺,整个忠烈祠,从走道、阶蹬、庭苑,到建筑的纪念堂、牌坊等,均由清一色的花岗岩砌成,沿中轴线逐级递升,在蒙蒙的暮色下,更显气势恢弘、庄严典雅。
  石阶分9层,共276级,据说是为了纪念第九和第六战区阵亡的276位中高级军官而专门安排的。四周的山头上,共有13座大型烈士陵墓,安葬了抗日阵亡的国民党第九战区和第六战区将士。其中最大的一座坟中,有原国民党三七军十师在湘北阵亡的2728名将士。当年,日寇南侵,国民政府以薜岳为首,三湘子弟,首战常德,三战长沙,再战衡阳、宝庆,最终湘西一役,中日双方共出动兵力50余万,日军兵锋推至雪峰天险,再难前移半步,最终国民政府芷江受降,抗战结束。八年间,若不是长眠于地下的民族英烈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民族、国家绝无幸免之理。


湖南省衡山南岳忠烈祠-享堂神殿


  享堂神殿,是忠烈祠最主要的建筑,位于石阶尽处,飞檐翘角,石墙碧瓦,气势宏伟。正门上是蒋介石亲笔书写的“忠烈祠”匾额,其中“烈”字下面少了一点。据载,忠烈祠始建于1939年,“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期间,许多将领提到阵亡官兵多“暴尸战场”,不能掩埋,言者伤心,听者敛容,蒋介石对此异常痛心,嘱咐陈诚、薜岳主修忠烈祠。期间战事激烈,修建工作时断时续,至1943年6月全部竣工时,以身殉国的民族英烈已是不计其数,其中仅少将以上的高级将官就有35名之多。蒋介石作为抗战最高指挥官,题写匾额时,思及此情此景,将“烈”字刻意少写一点,寓以“烈士少一点,胜利快一点”之意。古语说,“时穷节乃现,危难出英雄”,英雄辈出的时候,也正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之时,抗战早日结束,战士解甲,铸剑为犁,应是当日四亿亿人民的心声吧!


  享堂内呈“十”字形,可容500人,大厅靠后墙正中为祭台,台后竖立巨碑,上刻“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1943年7月7日,抗战六周年纪念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主持落成大典,在忠烈神位前恭读祭文:“抗战以来,各忠烈将士,即日入祠,岁时奉祀”,并定每年7月7日为公祭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更是于1947年颁布了《春秋二季致祭阵亡将士办法》,明确规定:每年3月29日为春祭,9月30日为秋祭。薜岳还题写享堂碑文:“恭立忠烈祠,以怀忠烈神,我怀忠烈魂,誓继忠烈神。”
  总神位四周,散布抗日以来22次著名战役中阵亡的将士神位石碑。沉沉暮色下,显得异常灰暗。享堂内异常冷清,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这一块块冰冷的大理石碑,傲然挺立,一如当年抗日将士毅然承担起民族国运的笔直脊梁。细数之下,享堂内共有24块石碑,48篇碑文,除却11块纪念祷文外,其余37块皆是我中华英烈、民族长城之灵位。其中殉国时职位最高的,是第5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兼33集团军部司令张自忠、36集团军总司令兼47军军长李家钰,两人都是陆军中将。此外35名英烈,殉国时军衔为中将的还有11名,少将22名,上校2名。英烈的舍身为国,战事的凄厉壮烈,于碑文记载中可见一二。第九战区中将军法执行总监章亮基,1941年在江西宜春阵亡,可见战状之险,牺牲之众,连非战斗秩列的高级将官亦不能例外;第三军12师师长寸性奇少将,夏县自杀殉国,“不成功、则成仁”,这六个字放在抗日战场上,确能摧人泪下;37名英烈中,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所谓蒋介石嫡系的,共有7名,高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6名据首位,其中副军职1名,正师职3名,可见当日不分中央地方,嫡系杂牌,一体抗日,也非虚言。
  石碑上不但有较详细的记载,而且有清晰的肖像,每张脸庞,无不是坚毅、英武,透着年轻。统计起来,殉国时年龄超过50岁的,只有唐淮源中将、李家钰中将,而最年轻的方叔洪中将,殉国之时为51军114师师长,年仅27岁(一说为31岁)。其中40岁以下,有18名之多,倚门望归的娇妻幼子、伸手可及的大好前景,竟都挡不住“民族国家”四字的招唤,压制不了胸中那点血性的沸腾,慨然上阵,英勇殉国。

  忠烈祠建成后,先后遭日军、文革两次大破坏,但当局有识之士还是对此进行了比较完善的修复和保护,1997年便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整修,逐步恢复旧观,也可慰抗战英烈于九泉。但,在宣传上却是始终低调,在政府公祭方面,更是毫无举动,连县级官员都没有过公祭的举动,也没有听说过公祭的计划。相对于连续几届日本政府首脑,三番几次,不顾周边国家、民族的抗议,一意孤行,大张旗鼓地参拜所谓的“靖国神社”,对那些凶残暴虐、兵败身亡、理应遗臭万年的侵略者顶礼膜拜的举动,两相对照,使人难禁长叹。忠烈祠中,摆放着搞战以来22次著名战役中阵亡的将士神位,记载详细,规模宏大,却从未见宣传。中国向来有崇尚英烈的传统,如果宣传得当,知道的人一多,绝不会出现今日这样凄冷的场面,思虑及此,心情也变得像这殿内的空气一样阴冷灰暗。
  近年来,舆论日见宽松,对于国民党几百万大军在正面战场上的作用,评价也越来越公正。对于抗日主力的问题,我一向自认是比较清楚的。但根据殿内的碑文来看,从意识形态、两党对峙的观点出发,对于国民党系列的抗日英雄、民族忠烈的歧视,仍是远远超出想像。殿内37位英烈,只有15名在1949年以后被追封为“革命烈士”,其余22名都没有得到这一理所当然应得的称号。这种情况,倒也不是一方的责任,国民党也没有显示出最宽广的胸怀,1942年5月殉国的八路军参谋长左权将军,也没有在1943年落成的忠烈祠中得到应有的承认。










湖南省衡山南岳忠烈祠享堂神殿内-石碑

  可叹时至今日,立足两党之争的抗日观仍未消除。民间街头巷尾,半虚构的双枪老太婆,名气大过实实在在、功在千秋的殉国大将张自忠、唐淮源、李家钰、陈宝安,忠烈祠中也是这般冷冷清清。“谁祭忠烈魂”,已不仅仅是有识者茶前饭后的笑料,而是整个民族国家的悲哀,更是授人口实,说我中华没有民族英雄了!

  人生短短几十年,朝代更替几百年,就连人类有历史记载的,也只不过几千年,相对于宇宙的变迁,都不过是一瞬间而已。一时一地、一个观点的争论,在如火如荼、不可开交的时候,双方都以为真理在握,不肯越雷池半步。时光流转之下,回头再看,却不过是为蝇头小利,做蜗角之争罢了。洪承畴降清后,在皇太极、顺治两朝极尽荣宠,终免不了康熙朝受名列《贰臣传》之羞;朱由检中反间计,冤杀袁崇焕时,市井之徒争啖其肉,乾隆还是要给他翻案,还他一个清白。
  忠烈浩气长存,公道自在人心,历史女神高悬天际,不为人间烟火所动,她翅间的清风,必有一日吹散迷雾,还长眠于九泉下的中华英烈、民族长城一个公道,“谁祭忠烈魂”的悲哀,也终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令人痛心的瞬间而已!

相关链接:

民政部重申将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社保政策http://news.qq.com/a/20130704/001336.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深圳保尔·柯(1595674670) 9:32:04
国共合作谱新篇,后人景仰有评说

国军抗日烈士待遇变迁http://view.news.qq.com/zt2013/gjkrls/index.htm
更多消息来源: http://blog.sina.com.cn/xmf6028

晓音 发表于 2013-7-18 20:12

他们是民族英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特别关注:71年等待,远征军将士英魂返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