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che33 发表于 2013-7-3 10:30

永不消逝的声音——致敬译制片时代

 
 译制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过一段辉煌的历程,当时童自荣、乔榛、丁建华、苏秀等配音演员也是颇受追捧的“中国好声音”;最近十几年来,译制片这个词已经随着进口原版大片的涌入,渐渐披上了生僻词的色彩。上周,一场名为“永不消逝的声音——致敬译制片时代”的论坛在上海电影节期间举办,来自上海译制片厂的老配音演员面对译制片每况愈下的命运,发出痛心的感慨,不过,面对“译制片已死”的论调,他们认为,因为有二三级城市观众以及农民观众的存在,译制片还有生存的空间,也有存在的必要。
  不少人是从1998年在国内观看《泰坦尼克号》这部好莱坞巨制开始爱上原版电影的,尽管配音版经过精细的剧本翻译以及精致的配音对口型,电影发烧友还是希望一睹原版声音的风采,体会其中主人公的心境和情绪。厦门网发现随着外国大片的蜂拥涌入,国人英语能力的提高,再加上网络上美剧“字幕组”的出现,听原版声音、看本土化字幕成为众多观众的选择。这也造成字幕在最近几年越来越“网络用语化”,像“哥就是个传说”、“草菅驴命”、“神马都是浮云”,但凡网络上流行过的词句,在电影中几乎都能发现踪影,利用率堪比春晚小品。
  如今译制片已经有了两个更明确的分类名称,配音版以及字幕版,在各大城市,字幕版往往占据绝大部分排片规模,甚至有时要找配音版看,得专门去那些建造年代久远的老影院,字幕版已成为年轻观众的首选。译制片的衰落,让配音演员已经不再是一个专职职业,老配音艺术家苏秀就称,现在配音工作者各方面的条件都和当年大不一样,另外,配音演员的报酬太低了,如果有别的工作选择,就不一定会做这个。
  配音版偶尔也会有香饽饽的时候,比如《盗梦空间》上映时,因为片中的强逻辑感,需要观众脑子一刻不停地跟着剧情去运转,因此不少观众特意选择看配音版,以担心台词量和信息量太大,看字幕跟不上速度,配音版难得上演一次“突围”。而目前,配音版唯一的重要阵地只剩下动画片,像最早进行网络用语尝试的《加菲猫》,2006年上映时得到了较好的呼声,此后,《马达加斯加》、《功夫熊猫》、《冰川时代》等愈加把这种特点发挥到极致,动不动就是“浮云”、“淡定”、“悲催”、“囧”这类流行词。甚至用得太过泛滥,这种现象还受到观众的批判,认为活生生像在看一部国产片。
  虽然译制片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译制片在不少观众心中还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当年老一代配音演员为了完成好自己的工作,付出的种种辛苦,虽然已经被时间尘封,时至今日听到依然很让人感动。曾为《虎口脱险》、《远山的呼唤》等片配音的上译厂配音演员苏秀回忆,当时译制《虎口脱险》时,尚华为法国著名喜剧大师德·富耐尔扮演的乐队指挥家配音,指挥家利用敌人不太懂法语的缺陷,就以东扯西拉、胡言乱语来与敌人周旋。他的台词忽起忽落、节奏紧急、口型极难掌握,必须把台词纯熟地记在心间才能脱口而出,为此,尚华累得血压190,“那真是用心血在创作,现在的配音缺乏的恐怕就是这最关键的一点。”
  苏秀认为,现在时代变了,译制片也变味了,尤其是很多电影都是主推动作场面,在故事的讲述、情感的表达、台词的细腻上已经越来越弱,人物没有性格,配不配音其实都一样。并且,如今外国大片引进后,留给后期人员进行翻译和配音的时间非常短,这种快节奏根本无法让配音演员对角色有深刻的体会,当成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工作去完成,最后只是沦为了一个纯技术工种。
  其实,最近一年多来,配音这项工作重新受到关注,和为“甄嬛”配音的季冠霖有很大关系,这位曾为林心如 (微博)、陈乔恩(微博)、林志玲(微博)(微信号:chilinglin) 担任御用配音的配音演员,认为工作难度远在旁人想象之外。她在录音棚里完全是一边演一边配,甚至一边哭一边配,用的力气丝毫不比演员少。这些如今被封为“声优”的配音演员,依靠更对年轻观众胃口的发声方式,让优质配音演员重新成为“香饽饽”。厦门热线觉得,他们接棒了国内新一代的配音“好声音”。季冠霖曾奉劝过想学配音的年轻孩子,不妨先找个影视进修班,学学表演的基础课程,比一头扎进录音棚要有用得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永不消逝的声音——致敬译制片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