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侦探》的重口味指数初级鉴定书
《B+侦探》的重口味指数初级鉴定书跳跳影评 发表于 2011年04月19日
彭顺单挑大梁的警匪大片《B+侦探》终于排到了本月于全国上映,片中的大部分惊悚以及血腥画面都未遭删减,以较为完整的姿态得以保全并获准通过,这是中国内地电影审查连续几年的收紧之后首度放宽起来,对于苦于无戏可做的电影人们来讲更是一个不小的突破。所以说,这部片子除了电影自身质地之外更兼具了另一重意义,那就是中国电影已经开始了大胆的尝试,经营起自己的“B级”制作。
B级的概念其实是源自于分级制,在内地尚未有相应制度出台之前,这个B级的概念其实更多是电影制作行业的自我定位而已。以往在香港,会视电影的适应人群而划分为I、II、III,其中的II也就是惯称的B级概念,多半都是因暴力指数与情色因素所归纳,虽然禁忌元素样样都有些,但终究还是要有一些有约束的创作尺度。相信很多忠实的港片粉丝对此都不会陌生,立马就会联想起邱礼涛、查传谊等人的若干经典创作。而今内地电影仍旧延续着大锅饭的作风,在未分级之前仍是以一纸勒令对全行业的创作做笼统的约束,所以说B级片的概念也就越来越模糊了,直到彭顺杀进国内电影市场的战团后,以旧有的惊悚片经验以及大胆的做派打开了这扇紧闭的小门,实践性地展开了这类电影的创作。
影片的背景调子很阴郁,就像是一桩让人惊出一身冷汗的夜半噩梦,从一个小孩子逐渐扭曲着的成长经历,跳转向了一连串的疯狂杀人案,在毫无线索与判断依据的混沌状况下一点点地抽丝剥茧,使得整个悬疑的过程渐渐清晰起来,拨开了重重迷雾。此间,郭富城扮演了一个私家侦探,所谓的B+概念,就是在指他的专业级别而已,他与廖启智所扮演的正牌警探是相熟的旧交,一贯是同进同退,为了帮衬所以就卷进了整个案情之中,成为了最终取得真相、抓住元凶的关键人物。
案情设置得很具悬念性,确实是个让人不断动脑开启智商的好故事,其间穿插着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种种病理分析,就像是释放出了人潜意识形态下的无数鬼魅,让人胆战心惊,步步惊魂,开始显现出了一种源于内心毫无安全感般的心理恐惧感。人人都可能成为杀人犯,而人人也都可以成为破茧而出的英雄人物,关键在于你的心智都被挤压到了哪个层级,一段谎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而一个无心的戏谬也完全可以把人引向了穷途末路,影片的这一点倒是与前些日子公映过的《守望者之罪恶迷途》很相像,都是在讲谎言与蒙蔽把人推到犯罪深渊的故事,不同只在于此次的《B+侦探》做的更加大胆,手脚放得更开,口味也变得更重。
用刀劈人,驱车撞人,手枪爆头等画面很具视觉冲击力,尤其坐在大银幕下更是要考验到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且张兆辉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用病态方式引导案情时,更有着一些灵异色彩十足的片段性叙事,同样也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考验,郭富城甚至会如《枪王之王》中的方中信一般用精神分裂的方式做神经兮兮的案情推理,这很有趣,是影片揭开谜题的关键因素。
郭富城与廖启智是片中戏份最多的人,表现也显得相当的均势,但相对于他们以往的角色衡量,影片中这一对正牌警探+冒牌警探的组合则更显跳跃了一些,并不是十分的沉稳,给出的是略显夸张的人物个性。想来,这与本片的泰国制作基因撇不开,多半都是参照了泰国人的生活个性与表现力在塑造角色,所以难免会造成很多的影迷大呼奇怪,但也正是这种奇怪的观感成就了影片自身的黑色基调,在怪诞与现实之间纵横穿梭。
说影片是好莱坞经典影片《七宗罪》的变异体,也是有理由的,影片在系列杀人案的线索设置与关联上很明显是取了前者的经,而且所选取的阴郁的调子以及背景未曾间断过的连绵阴雨都有着相仿之处。这样的取经,是影片可看性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创作资本,也是影片更容易被人所看好的一大重要前提,但愿彭顺能够以一个相对优异的市场成绩完成自己的这次大胆的实践,打开一条能够持续带给人惊喜的B+级创作之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