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跳花棚俗称跳棚舞,是流传于化州民间的一种庆丰收的歌舞戏剧活动,属于傩舞的一种。 据历史分析,傩舞很可能两宋明末大移民时,从中原传入广东。另据地方志记载:“光门外沙洲为棚,择城乡社会善歌者,着童子傀、傀巾,夜持铃合歌合舞,奏鼓乐,上下坛场缓步”。可见此舞在当地明代己有,并延续至今。 “傩”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祭祀仪式,以戴木制面具,手执道具表演为共同特征。举行跳花棚时,百姓头戴面具,手执道具跳棚,可见其保留了“傩”的特征,但其集当地山歌、木偶、歌舞等戏于一棚,又具地方特色。每当秋收后,村民便在草坪、土地庙或祖庙前搭棚,由村老发号后,锣鼓齐鸣,随之,百姓头戴面具,按科本一一上棚表演。据考证:科本有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道叔、秀才、后生唱歌、依前、陈九、锄田、钓鱼、判官、监棚、送虫、量棚、八仙、拆棚、独脚和尚,共十八科。内容为农事耕耘、男女情感、生活趣谈、驱邪除恶以及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安、五谷丰登。 跳花棚表现了当地人们的信仰和崇拜,反映出农耕文化形成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当时当地社会情况和生产力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历史物证,也是研究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