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组知识
钓组知识悬坠钓组的选择与应用--铅坠一、是帮助钓钩钓线克服水的阻力,快速下沉;二、是将钓位稳定于钓者需要的深度和位置;三、是配合浮标,使之正确反应咬钩鱼讯。传统钓鱼技术也讲究铅坠的大小和重量必须与钓饵重量相匹配,并与鱼的吸饵动作相配合,但它的匹配和配合是很粗糙的。铅坠的重量和浮标浮力之间的关系比较朦胧,尤其是底钓时铅坠重量被水底承接后,它与浮标的关系进一步淡化,只剩下定位作用了。悬坠钓组的特征是;铅坠悬离水底。它依靠浮标的向上升力和任意修剪铅皮,可以使铅坠停在某一选定的深度,以坠、钩、饵、线和水下配件的总重量与浮标向上升力之间实现暂时的二力平衡为设计原理,以鱼吸饵为主要外力显现的标尖升降颠簸为判断,得到鱼儿咬钩的住处。悬坠钓组的选择与应用--钓钩钓大鱼用大钩,钓小鱼用小钩;粗线系大钩,细线系小钩,这是最一般的常识。人们对钩的关心主要有5个指标:1、钩体强度;2、钩条粗细;3、钩尖锐度、耐磨性和穿刺深度;4、钩弯设计的合理性(包括钩形与鱼嘴的吻合情况、钩形能否与钓饵配合);5、钩的抗腐蚀性能。遗憾的是钓钩外包装无一说明这些情况,我们只能凭经验去判断和认识钓钩优劣。近年来,钓钩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有了很大改进,比如尾饼正面增加凹槽可减少绑钩线磨损,钩尖作三棱设计能提高穿刺能力等等。可是,许多人在把眼光集中到细线小钩钓大鱼的成功例子上时,都只注意了钩的强度。其实,强度在某些时候并不是第一位的悬坠钓组对钩的要求是由线组和适钓对象鱼决定的。一枚钓钩,在欧美国家采取抛竿、拟饵以硬拽方式搏鱼,强度是第一位的。他们对钓钩的认识是断了的钩不是坏钩,因为钓钩的承重强度是在设计中就设定了的,鱼的重量和挣扎力超过钩的承重强度,断是合乎情理的。日本人的钓钩观念恰好相反,被鱼拉直的钓钩是好钩,因为它不会损失钓线,更不会损伤钓竿,以小损失挽回大损失,是一种合理设计。接受这两种观念,就有小钩钓大鱼,不折断、不拉直的钩最受国人欢迎。然而,这在体闲钓鱼和采用传统钓组是合理的要求,换至于悬坠钓组就不尽然了。以拉饵钓鲫常用的“袖2”号钩为例,钩型相同,上黑处理的比白色的钩条要粗,重量略重,虽然在强度比较上难分伯仲,但在线组相同、浮标相同的情况下,作拉饵钓底是上黑的下沉快,白袖下沉慢。当鱼已经起来,出现下层截食现象,期待鱼讯为在标尖沉至钓目以前就有多种表现,水深又不足1.5米时,白袖就占优了。如果水深达到2米,鱼又没有起来,那么上黑是不错的因为中途深散部分钓饵后裸露的部分钩柄是黑的,在深水有较强的隐蔽性,白袖的晃悠对已经起来的鱼是动态效果,对稳定在水底的鱼很可能变成干扰。所以竞技钓鱼施行拉饵浮钓时,大多选择白袖。钓钩的强度一般是同钩条的粗细联系在一起的,用目测和钓鱼实践就可以得到真实印象,但因钓取对象不同,在钓钩各部位的强度要求是有区别的。例如鲫鱼的体重有限,挂钩后只要钩弯有起码的强度就可以了,什么“精铸”、“高碳钢”之类超强材质对钓鲫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它应该在钩尖强度上有数千次穿刺鲫鱼上颌硬骨的耐磨特点,钩尖穿刺深,不卷不钝。在制造工艺上,磨切的钩尖耐磨性比较差,一场比赛时速达200尾,可是钓着钓着就出现鱼脱钩,手感有挂鱼感觉只是一瞬间,原因就是钩尖卷了或者秃了。铸造成型的钓钩不仅强度高,钩尖锋利,更有不易磨损和卷尖的特点,缺点是脆,容易折断。钩弯的设计贯彻着不同的理念,日本因海、淡水钓鱼没有轻重之分,钩型特别复杂,且互为借鉴,在钩弯上有兼适海、淡水鱼的特点。如“チヌ”的选择是用于钓混合鱼,用商品饵作搓饵或挂熟薯块钓鲤鱼、鲫鱼可以不露钩柄,挂蚯蚓也算合适,而真正适合于钓鲫鱼的“へラ”却未被我们认识,其原因就是该钩型的钩弯宽而钩条比较细的缘故。在休闲钓鱼和传统钓组最常见的钩型是“伊势尼”,钩弯宽而钩柄短,钩条适中有很高强度是它受人欢迎的主要原因,但竞技钓鱼,特别是讲究速度的钓鲫比赛就很少用它了。虽然钓的也是鲫鱼,但100克以内的小鲫鱼咬钩变化大,又容易改变泳层,吸而复吐或以吻触饵现象的存在使人们不得不选择钩弯较窄的袖钩,用拉饵和搓长椭园状钓饵去迎合鲫鱼的吸饵习惯。钩弯窄,钩尖的刺入部位正好是唇圈内侧极薄的褶皱皮层,阻力小,容易刺透,所以没有倒刺也不会跑鱼。另外从钓组要求说,两钩触底在丸形的“へラ”和“伊势尼”的稳定性比较差,适合于吃口老实的鱼,像长时间不喂饿得头大身子细的鲫鱼,一张口饵就吸得很深,钩弯宽一点不受影响。滑鲫之猾是吸钩很轻,从钓上来的鱼多挂上钩可以看出,钩与水底接触为直立式的容易被吸进,钩成横卧的与水底接触面大,磨擦力大,鱼小就不容易吞进了。有的人爱用歪嘴钩,认为它容易刺入,是的。但是用于坠钩卧底的传统钓组是个利器,在悬坠钓组就有重心偏移,卧底而不易鱼吸取的缺点。如果鱼小了一点,吸一次稍稍滚动一下,标尖出现微弱动作;吸两次还不能进嘴,饵到少了一半重,此消彼长,浮标的向上升力增大;鱼再吸钩是向着鱼嘴运动了,但刚动起来就被上升的浮标拉到上面去了。于是,标尖冒起扬竿无鱼,偶然刮着鱼唇也会因钩颈外撇而一滑而过。这种一钩受重滑脱,一钩轻飘出现在扬竿过程中,是造成两子线缠绕打结的主要原因。悬坠钓组的选择与应用--浮标竞技钓鱼把浮标列为第一要素,是因为反应在标尖上的信号有真有假,然而同样的信号在这一支浮标能屡屡中鱼,在另一支浮标就难得中鱼的原因并非只在浮标本身。作为钓组整体中的一个构件,浮标与饵重、确定调目与钓目、水的深度、流速与水体上下对流等等,关系密切。撇开其联系,而就浮标本身论长短,容易生成以器代技,不察鱼情的机械动作。比如“让一口”。这个信号扬竿无鱼,放弃了,认中鱼的那一口,但那一口迟迟不来;当鱼情显示为一种比较固定的鱼讯时,扬竿的成功率很高,但鱼的流动性和复杂性变化为无迹可寻时,被你抛弃的那一口就可能中鱼。我对浮标的认识比较浅薄,感受中印象较深的是:碳脚实心浮标适合搓饵钓底;碳脚空心浮标作拉饵钓底钓效果较好;竹脚实心浮标因重心下移,作拉饵钓浮的感觉强于其它浮标。程宁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颇有成就,有关专家如何蔚蓝的分析也非常透彻,均可为大家提供借鉴。由于浮标在材质和制作工艺以及外形上的变化太大,有许多优良的浮标我还没来得及接触,所以只能有肤浅认识。有关这个问题,将在以后的钓例分析中结合具体浮标作详细论述。悬坠钓组的选择与应用--钓线与一线到底或下接较细脑线的传统钓组不同,悬坠钓组的钓线分为母线(或称主线)和子线两部分,母线是指铅坠以上的钓线,又因其存在着入水与不入水部分的区别,有水线与风线之分;子线所指是铅坠以下直接绑扎钓钩的那部分钓线,它是并列的两要,一短一长使钓钩呈现一高一低的组合形式。它在水中的状态也与传统钓组不同,可以随钓法的变化,或并列悬垂水中,或前后跨腿支开,或一直一曲,或两子线并曲。从外表和有关数据比较,母线要硬一些,线径也相对粗一点。这是因为表面经过了镀膜处理,目的是增强切水性和耐磨性。何谓切水性?就是钓线从纵向切入水体的性能,对钓组来说主要是入水快、抗水流、不易造成弯曲等。子线因钓法不同可以有两种要求,一是拉饵钓浮、钓半水要求它直,不防稍硬一点;钓底,钩在水中的行程长,两钩触底前要有一定摆幅生成钓饵的动态效果,沉底后又因鱼情不同产生标尖的迟钝和灵敏反应,或曲或直关系甚大,则柔软而有强度是很重要的。钓线还有延伸率。在一定负荷下,尼龙丝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展延效果,如果母线的延伸率高了,钓大鱼越钓越长,则两子线在水底的弯曲随之增加,鱼讯反应延误了,标尖由钓灵敏变成钓迟钝就更误事了。所以,选择母线要选低延伸率的。相反,子线延伸率较大就不是坏事。子线的线径比较细,又短,当鱼的挣扎力传到母线和钓竿后,子线的延伸性就成为韧性,缺点变成优点。许多人用极细子线的线组钓上大鱼,归功于钓线强度,其实是误解了钓线性能,把韧的特点当成强度了。延伸率有一个致命伤,就是展延后的钓线容易卷曲,在超负荷发挥一次后续钓一条小的鱼,子线就断了。钓线都有吸水性。有时候钓着钓着,浮标从3目变成了2目半,这沉下的半目就是钓组吸水造成的,当然也包括钓线吸水在内。但钓线吸水并不都是坏事,尼龙钓因分子结构不同,在吸水率上有很大差异。当我们抛出钓线,有的会久久浮在水面上,不压下竿尖,钓线不能下沉;有的钓线只要抛钩后稍稍往后一带,就自然下沉了,所以对钓线吸水要一分为二,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性。有些钓线有记忆性;弯曲后即使拉直了也会留下痕迹;,有些超柔软的子线还会形成螺旋状,挂饵后垂直,失去饵重即恢复卷曲。抗弯和抗卷曲是钓线的重要性能之一。一般来说,硬的钓线不容易卷曲,柔软和有延伸性的钓线都难免卷曲和生成记忆效果,应根据钓线特性区分子、母线。在竞技钓鱼中,已普遍认同钓线趋细,但在选择钓线时不要被包装盒上的规格说明所迷惑,以0.4号钓线为例,有的标明线径0.105MM,用游标卡尺一量就不对了;同样的0.4号钓线,品牌不同,线径误差悬殊达0.007MM。与母线相比,子线在钓组中的重要性更加让人关注。子线越细抗弯性越差,越软越容易弯曲,还会绞在一起成麻花状。有的子线韧性不错,但刮鱼脱钩就不行了,一刮就打弯。选择子线要综合考虑钓法、上鱼速度和气温等因素,若是直接飞鱼上岸,可以用软而有韧劲的;上鱼速度达到一小时50尾,不妨选择硬一点的;冬天和钓滑口鱼应该是越细越软越好。许多人以细和软作为选择子线的标准,不能说错,但却忽视了钓组的运动状态和鱼情。线软摆幅差,当坠先于两饵下行到浮标垂直位置时,受浮标浮力的牵制,铅坠下行速度减缓而两饵沉速不减,会造成子线落在铅坠上,导致钓目失准。若子线较硬,则受阻于铅坠时会一滑而过。鱼类在水中生活,有突袭动态饵的天性,让两饵在触底前呈现动态可以争取更多的咬钩机会。子线太软,从理论上说可以随铅坠的摆动而有一定摆幅,但钓组作钓灵敏时,下钩触底会受水底磨擦力的影响而失去摆幅。子线硬一点,虽然同样受阻于水底磨擦力,但超出上钩长度的那段子线不会立即下垂水底,在上钩摆幅的带动下仍会随坠的摆动惯性继续运动。从钓底时鱼吸钩的情况来看,软子线中上钩的概率大大高于下钩;硬子线则上下两钩都中鱼,下钩中鱼的比例较软子线要高得多。钓浮、钓半水,子线硬一点摆幅更大,若是拉饵钓浮,子线软硬就更要重视。子线长度在悬坠钓法刚刚传入的时候,通称“长脑线”,从20余厘米到30厘米,感觉是长比短优,理由是长了摆幅大。但竞技钓鱼的实践否定了这一点,长是有限度的,并非是越长越好。确定子线长度的通则是:鱼从小到大,子线由短到长。鱼小,子线可以短一点,10-12厘米左右就可以了。鱼大,子线适当长些,从20-30厘米,应视鱼的食相而定。子线的长短还与它的软硬有关。子线太软,大鱼冲过来,其产生的水流水压变化就会引起线晃动,浮标出现细微信号,判断是小鱼,错了;是大鱼,有信号并不代表饵已入口。一段时间内鱼咬钩很快,钩下去就有鱼咬,在高密度鱼情中抢速度,子线不妨短些,短了可以避免一些模棱两可的信号,两饵迅速到位有益于获得鱼讯规律。另外,扬竿后抓线脱鱼是短子线优于长子线,短,抓得准,脱钩快;反之,抓不准,鱼带着子线蹦跳,突然脱钩了,还会造成子线缠绕。钓大鱼或钓咬钩频率不高的鱼,子线宜长,以动态和摆幅产生争饵效应,是钓技的需要。悬坠钓组的选择与应用--钓竿“钓组”是钓具组合的缩略语。在钓组诸元中,钓竿、钓线、钓钩、浮标和吊儿合称“五大要素”。由于钓饵的复杂性在水情、鱼情、钓法变化中已形成专门学问,故另设一章作专题论述。钓竿的调性已引起广泛注意,除了拿在手上要有合适的重量和长短适度无须赘述外,上鱼率和扬竿速度也成为选择钓竿的重要参数。在以鲫鱼为主的竞技钓鱼中,普遍使用的是3.6米硬调或超硬钓竿;两广、云南、海南和台湾养殖的罗非鱼的个头大,竞钓争速度都喜欢用极硬调。钓竿调性的硬、超硬、极硬,大致为“三七”、“二八”和“一九”曲直比例。诚然,钓竿的档次差别不在调性,但用于制作钓竿的材质、工艺是调性体现的关键。一支超硬调钓竿能在对象鱼为150克以下小鲫鱼的比赛中挥发自如,但移之于250克的大鲫鱼就失去了优势,原因是小鲫鱼的挣扎力小,“二八”调的硬度适合飞鱼,但鲫鱼的唇圈太薄,大鲫鱼在水中的挣扎力强,你反向发力,不是你把鱼嘴撕破,就是鱼将子线挣断。换成“三七”硬调,钓竿前段大弯势使飞鱼变得很勉强,但可以消蚀掉一部分鱼的挣扎力,改飞鱼为漂鱼,利用钓竿弧弓产生的弹性和鱼体在水中的浮力,鱼就不容易挣脱,虽然耽误了一点时间,但保证了成功。所以,抢时间、钓快鱼、钓小鱼应选择硬调和超硬调钓竿;不讲速度,钓大鲫鱼,钓竿可以软些,但还得注意子线强度,子线太细,延伸了也会断掉。悬坠钓组的组合一、较为常见的线组组合方法将一盘用作母线的线盒打开取出线头,把两颗太空豆先后穿在上面,再把一个浮标座穿上,随后再将两颗太空豆依次穿到母线上,这样固定浮标座的程序算是完成了(须记住这四颗太空豆的不同功用:第一颗太空豆是帮助钓手记忆池底水深的;第四颗是记忆钓组的最灵敏点或是浮钓双钩离底时浮标所处的最高位置;中间的两颗主要是起固定浮标座的功用)。它对我们日后的垂钓活动有很重要的作用。接着在母线上再依次穿上两颗太空豆后,将一个中通形的铅皮座穿入,再穿上一颗太空豆将其固定;随后将已受损的线头部分剪去,在新线头前端打一个双扣结,然后将其从连接转环的一端穿过,以长线为轴绕4-5圈后,再将线头穿入绕线处与小环相接的两线空隙处,拉紧长线直至双扣结在此处卡住时为止;在连接环的另一端依此方法连接上已绑好钩的子线;最后,按所使用竿长加25厘米的长度将这根母线裁下,在该线头的12厘米处将线折回,在已折回线的上下各1-2厘米处各打一个双扣节(注意打结时一定要使两扣间的双线等长,否则易出现受力不均的现象,影响母线的强度)。使用时将这两结之间的双线用两指分开,做一个回形活扣,套在竿尖已打好结的尼龙小辫上。这样一副完整的悬坠钓组就基本上组合完毕了。二、几种特殊情况下的线组组合方法1、可快速更换铅皮座的线组组合:它与常见的线组组合不同的地方在于使用了长柄“8”字形转环铅皮座。因此它不需在母线上穿上太多的太空豆来固定,而是在其下端连接一个小别针,靠别针来连接铅皮座的上环,以达到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更换的目的。线组其他部分的组合与常见线组的组合“方法”是一样的。2、线组防脱型的组合方法:有的高档钓竿在竿尖处并无供连接线组的尼龙小辫,而是由一个镶在竿尖内部可旋转、带槽的金属头来实现连接的。如果仅仅靠线组的回形活扣来与之连接的话,则极易出现线头松脱的现象。制作这种防脱型线组的方法是:在已剪下的母线上端12厘米处折回线头,将一颗太空豆穿入已折会的双线上,再在双线的上、下各1-2厘米处各打一个双扣结,线组其他部件的组合与常见的组合“方法”一样。使用时只须将母线上的回形活扣连接在竿尖的金属头上,再将太空豆上推锁紧即可。悬坠钓组的选择与应用-钓组悬坠之“悬”是由浮标与坠、钩、饵之间按二力平衡的原则组合而成的。其中,浮标在钓线上的位置是可以自由调整的;坠则有固定和游走两种形式,与此相适应就有了太空豆、连接环、浮标插座、铅皮座和子线扣等附件。⑴太空豆是用橡胶或橡塑材料压铸而成,形状为圆柱体中间有穿线孔的米粒状小豆,作用是锁定浮标和铅坠,限制其移位。因适用线径的差别,规格有大、中、小和超小等不同型号,但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在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穿线孔与线径吻合,不要几次扬竿就跑位;②穿线孔的同心度要直,歪了偏了会造成钓线弯曲;③要有较强的耐磨性和阻滞性,经得起反复移位;④表面光滑,可以减小阻力。⑵连接环一种金属材料制作的“8”字形大肚子转环,外形特征是中间圆鼓,两端各有一个用于系钓线的转环,其在钓组中只在采用管状铅皮座时出现。在坠为固定式时,位置在铅皮座的两端,上下各一枚;当坠设计为游走铅时,只用一枚,位置在坠的下方。另外还有一种带别针的连接环,作扣接子线比较方便。选择连接环要注意①不要追求钓组的灵敏性而专拣小的,特别是讲究速度的钓赛,换子线转环的孔小了,耽误时间,其实,转环的有限重量已在钓组二力平衡中结合进去了;②要重视两环的转动自如,因为它有减少子线缠绞的作用;③环的表面应该是光洁的,一定要精心选择,毛糙的表面会对钓线构成损伤。⑶浮标插座是穿在钓线上用橡胶或塑料制作的管状小件,作用是安装浮标。常见的插座是连体压铸成型的,还有的在插管的一端黏一个用尼龙线挽成的“U”形穿线孔。它们的缺点是插上浮标后一旦水流飘忽造成浮标旋转时会扭不过身来,由此造成标尖摇摆而导致鱼讯变异。改良后的浮标插座对穿线环采用万向转体设计,即埋入管口的是一个带鼻孔的转环,它的优点是遇风阻在钓线缠上浮标时会自行旋脱。选择浮标插座也要注意几点:①插孔与浮标的标脚吻合,大了,在频繁扬竿时浮标会脱落;小了,浮脚插不到底;前端留一段软体会延误浮标翻起的时间;②对连体穿线环要认真检查穿线环黏牢与否,一次成型的同样不能马虎,因为压铸孔偏移会影响强度;③插管的长度不应短于1.5厘米。⑷铅皮座形状和材质各异规格多样,有的两端带肩,形如扛铃而有万向转动的穿线环;有的很简单,一根金属或硬质塑料管,能卷铅皮就成了。前者适用于固定坠钓组,后者为游走铅而设计,“游走”是指铅坠在钓线上可以自由滑动,是专为钓上层鱼而采取的措施。铅皮座的作用是卷上铅皮就是坠,所以在游走铅要求管腔光滑,不伤线,特别是管口不能有棱角。带肩铅皮座的优点是扬竿时水的阻力在“肩”上,卷着的铅皮不容易散开,而管状铅皮座作固定坠时,扬竿速度一快,铅皮就散开了,因此挑选铅皮座应随钓法的不同而有形状的选择。⑸子线扣是连接在铅坠下端专为系扣子线而制作的金属扣件,也有与铅皮座连体成钩状的。这个装置在竞技钓鱼中是省掉的,但老人因视力原因和扣线动作迟缓还是用它比较方便。然而,许多人不知道有专门的子线扣,常用快速别针来代替,所以经常造成抛钩时两子线绞在别针上,有时候抛钩抛得不错,但到了水里在坠先钩而下往下坠落时别针转动不灵,子线搭在坠的肩上,浮标就显示不出正确的示目了。合适的子线扣是用钢丝制作的上方成封闭园环,下部为回转折拢留有滑口的条状物,高不足1厘米,使用时只需将子线往滑口勒进,靠钢丝弹性就可以卡得很紧。有以上附件配合,悬坠钓组的组合就基本完成了。然而,子、母如何配置,太空豆怎样设置才合理,这里提供一个标准组合的图本:①子线与母线的直径匹配以“号”为单位大致是1:2,即子线0.6号,母线用1或1.2号,注意“号”代表的钓线直径是不能用于计算的。如0.6号线的线径是0.128毫米,1.2号钓线的线径是0.181毫米,而不是0.128×2得到的0.256毫米。这样设计是以较弱强度的子线保证坠、标在较强母线的保护下不会因大鱼挣断钓线而蒙受损失。②一副完整钓组的太空豆应该是7颗,其位置和作用是:a浮标座上下各2颗,作用除了固定浮标插座,使之上下移位后锁定某一深度外,最上面的一颗应定位指定深度钓迟钝的极限;下方靠下的一颗则为钓灵敏极限的标志。就是说,这最上和最下两颗太空豆标志着浮标调整的灵钝区间,在某个钓点上一经定位是不能移动的,它起着保证找底正确的作用。B铅坠上方2颗,作用是阻止铅坠移位,许多人图节省,只用1颗,却忽视了频敏扬竿中铅坠对太空豆的撞击会使它变的越来越松驰,以至起不了限位作用。C子线上1颗,这也容易被人忽视,但用了它有两个好处,是有利于减少子线打结,二是在长子线情况下改短子线只须将太空豆下移就行了,可以节省时间。 多谢分享 得闲又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