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七夕”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是一个有神秘力量的数字。“七”与“期”“吉”是谐音,“七七”蕴含着双吉的信息,是个吉利的日子。因此,时至今日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作是“中国的情人节”。对于这个特殊的日子,古代的文人墨客是如何看待的呢?他们通过诗词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宋代诗人秦观曾作诗《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诗人歌颂的是一种理想的圣洁而又永恒的爱情。
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词造句各异,但都沿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惆怅、同情。相比之下,秦观此词立意高远。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尤其是结尾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即使天各一方,也能彼此真诚相爱。
女词人李清照对七夕又有怎样的看法呢?其在《行香子·七夕》中曰:“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这首词以描绘牛郎织女的离愁,衬出词人自身的绵绵别恨。她为牛郎织女感叹,叹息他们为离愁所苦;她为牛郎织女忧虑,苦恼他们聚少离多,一年一见,匆匆又别。最后,又遥望太空,寄情于风云变幻的天宇,希望天帝不再从中作梗,盼望牛郎织女不再有波折,顺利实现一年一度的会面。从而使真、善、美得到统一。因此说,这首词是咏七夕诗词中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天上人间尽苦辛,飞桥斜度水粼粼。一年一会多离隔,好把牛郎觑得真。漏尽星飞顷别离,细将长夜说相思。明年又有新愁恨,不得重提旧怨词。”是清代郑板桥的《七夕》诗句。
郑板桥对七夕的解读更是独辟蹊径。诗句质朴而富有新意,最大亮点在于“好把牛郎觑得真”这一句,因为“一年一会多离隔”,离隔越久,近观越真。银河相隔,长达一年的离别与等待,正是为了“觑得真”,正是为了“细将长夜说相思”,有无数相思的话语要倾诉衷肠。新离别必有新相思,故而总有新情语,“不得重提旧怨词”。这让人读到了希望,读到了为爱情忠贞不渝的牛郎和织女,值得称颂。
巍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