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隔离病房内涌入汩汩暖流
4名医护推着负压担架送患者去CT室,拍完CT返程推患者上3楼隔离病房。刘栋铭摄清晨7时许,茂名市人民医院西侧角落的小院入口,战“疫”以来的这段时间,每天都准点有一串清脆的脚步声打破大院的寂静。等身高的红色铁马打开一道路口,经保安确认后,陆续走进来七八个白大褂,他们是来自医院相关科室最顶尖的诊疗专家。
疫情发生以来,茂名市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在该院感染科,这里拥有独立小院,由两栋矮楼组成。
10分钟后,例常的病例讨论会准时开始。包括医院院长在内,呼吸、重症医学、CT、中医、营养……不同领域的诊疗专家和感染科值班医护人员集中在会议室。感染科主任李耀才逐一介绍患者病情后,从各自专业角度提出了治疗意见。
茂名隔离病区一天的工作就是从这里开始……截至3月2日,茂名累计确诊病例14例。最高峰时,同时有11名患者在这里接受治疗。目前,已有10名患者从这里治愈出院。2月27至28日,记者连续蹲点该院感染科,记录隔离病区的点点滴滴,呈现一个最真实的茂名战“疫”最前线。
接诊首例“直面病人,就没什么恐惧可说了”
1月28日凌晨1时许,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杨智娟正在值班,突然接到一通电话:有两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马上要从电白转来。
病人还在转运路上,杨智娟和3位同事按照条例要求穿上了防护服。“我们心里也害怕,但是直面病人,就没什么恐惧可说了。”杨智娟说。
3时许,两位患者分别由负压担架直接送进感染科ICU,杨智娟进入病房里详细询问并记录患者病情。“在之前的全国视频培训中,我们知道患者发病时会突然变重,到时能不能快速控制病情呢?心里没底。”李耀才说,“一开始我们就将患者收治在ICU的负压病房,谨慎观察病情变化。”
这是茂名首次出现确诊病例。采样标本经茂名市疾控中心检测,再送省疾控部门核准,29日对外公布。
此时的茂名市人民医院,已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去年12月份与同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绷紧了心中那根弦。”院长陈纯波说,今年1月中旬,国家和省分别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医院随即成立了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和5个工作小组。随即,打头阵的感染科开始腾空病房,并进行严格的分区。
从收治确诊患者开始,感染科全体医护人员近60人在医院专门开辟的2层楼集中居住,不能外出。
“既紧张,又害怕。”1月20日分配到岗,21岁的马红英是感染科年龄最小的护士。起初她不敢告诉父母自己科室的任务,直到被姐姐说漏嘴,父母每天都要和她通视频问平安。
感染科护士长陈沁华常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给科内的每位护士做心理调查。她发现,在收治确诊病例第一周,83%的人都担心被感染,普遍表示家里人担心。她马上加强防护培训、心理辅导并严加检查,第二个周末她再调查时,所有人反馈“很安全”,家里人的担心程度在随后几周慢慢降低。
“护士长跟我们说,‘你们不用紧张,我比你们更紧张,但是我会在这里陪着你们。’我心里一下子非常暖,有家的感觉。”马红英说。
面对疫情汹汹,不仅感染科投入战斗,全院都在动员。人员方面,另有两个医护梯队作后备;场地方面,已拟定其它两处后备病房;物资方面,多种渠道筹集防护用品度过了紧缺期。
“这场战‘疫’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书记、院长站到最前线。我们向前线医护人员保证,你们放心去做治疗,防护用品不用担心,我们会做好充足的保障。”陈纯波说。
治病疗心“患者的恐慌,只能靠沟通去化解”
入院3天的患者匡雪(化名)的氧合指数跌至198mmHg,肺部病灶明显增多。按照国家诊断标准,氧合指数低于300mmHg属于重型病例。匡雪被推入感染科ICU,医院专家组纷纷支招,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高流量氧疗……采取一系列的中西医结合干预措施后,医护人员与死神在抢夺一分一秒的救治时间。
“通过及时干预,患者的病情控制下来了,避免发展到危重型,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李耀才说,3天后,匡雪的各项指标转回普通型。
2月12日,在茂名市新闻办举行的首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陈纯波非常乐观地对外表示,“我院治疗的病人,没有危重型病例,3例重型病例也转为普通型了。他们全都不需要机械通气,更不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
相比干预病变时的“冲刺跑”,如何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是医护人员必须突破的第二重难关,且贯穿着整个救治过程。
因为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为了减少医护人员持续长时间密切接触病人,降低医护人员被传染的风险,感染科每天查房一般通过常规查房结合点对点的微信视频完成。在视频对话中,医生、护士除了问及患者感受,还要注意观察画面里患者的状态,鼓励他们与家人多沟通。“患者能从网上看到各方面信息,在隔离病房的治疗时间一长,难免感到恐惧紧张。”杨智娟说,“患者的恐慌,只能靠沟通去化解。”
人在孤独时更渴望亲情,隔离病房内,护士常常充当起患者亲人的角色。“在深夜的时候,患者这种孤独感更加明显。”有一幕令陈沁华印象很深刻,一位患者夜里口渴想喝水,护士穿上防护服送水进去,患者又说想吃梨,待他把梨吃了,还是没有感觉好些,护士便开始陪着聊天。护士从病房出来后还不放心,干脆拿椅子坐在病房外,等患者睡着了再回来。
隔离病房里,护士们承担着辛苦的工作,治疗、护理、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穿着防护服进去一次,往往需要2个小时以上。陈沁华告诉记者,“患者的病情变化,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我们所做的一切,也影响到患者的心态。”
“等他们全都好了,我们可能就不累了。”陈沁华说。
医患情深“你们汗流满面,我们泪流满面”
感染科护士工作站位于二楼,穿过两个缓冲区,再往上走一层楼梯,便是三楼隔离病房。
2月28日下午2时30分,距离护士杨海燕交班还有半个小时。一身防护服外加一件隔离服的她,坐在隔离病房外走廊的座椅上,双手向上,护目镜上蒙起了白雾。“我在等里面的针水打完,再进去换一瓶。”杨海燕说。
走廊的尽头是下楼的斜坡,专供护士们推拉负压担架上下楼。每当患者要做CT复检,4名医护穿着防护服握住担架四个角,从病房所在的三楼缓步推下4道又长又陡的斜坡,再送患者去CT室,拍完CT又返程推上去。
“患者躺在负压担架里合起来有两三百斤重,光下楼就要花十几分钟,一趟下来,全身湿透。”去年刚毕业的朱志波,是感染科唯一的男护士,他直言推患者送检是他“最累”的时候。
医护们的付出,患者看在眼里。“每天夜里,我都会想起医护人员送我去检查的场景,我躺在担架里面,看着他们那么辛苦地推着。”出院前,匡雪在一封手写的《感谢信》中说,“你们是汗流满面,我们是泪流满面。”
“医护人员最辛苦,他们不但有勇气过来给我治疗,还要照顾我们生活起居,给病房清扫消毒。”回想起这段日子,患者吴源(化名)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担心家里其他人感染。现在他们都没事,我也坦然多了。”
茂名首例确诊患者吴源从发病至今已有30余天,近几日,咽拭子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可肛拭子却监测为阳性。“这是个‘硬骨头’,许多抗病毒药都用过了,可以考虑中西药结合,提高病人免疫力,清除病毒。”在2月28日的会诊时,专家组有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
感染科虽与外界隔离,但温暖却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涌入到病房。一些知道感染科收治确诊患者的爱心人,不断往这里送水果、咖啡、面包……医护人员会挑选一些不影响康复的小礼物捎带给患者。
如今,治愈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叮嘱大家做好防护,千万不能松懈。”陈沁华有个思路,以后每年都要组织感染科开展演练,像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样真刀真枪地干,“只有平时多流汗,我们战时才有充足准备。”
目前,茂名市疫情可防可控,后备医疗力量仍在待命。此时,远在1千公里外的武汉,茂名市派出的59名医护人员仍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
“等疫情结束后,感染科集体隔离14天。然后我要回家抱抱爸妈和弟弟,做个旅游计划。”尽管隔着口罩,仍能看清马红英满脸洋溢的笑容。
南方日报记者 刘栋铭 刘俊
策划:倪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