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趟老家,从两天到仅需一小时
祖籍信宜市镇隆镇的老甘,在茂名城区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他回老家的路,正好见证了我市城乡交通发展的巨大变化——茂名建市六十年,全市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其中变化最明显,百姓感受最深刻的当属交通。本报记者从老甘爷孙三代回家路作引子,带领大家领略我市60年来交通建设的巨大飞跃。
2018年7月深茂铁路江茂段建成通车让茂名进入高铁时代。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丘立贺 摄
建市初期:交通普遍落后 市民出行困难
老甘是我市的一名退休干部。他告诉记者,他九岁那年就跟随家人来茂名,当时正值建市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云集茂名,他的父母便是其中之一。他回忆说:“那时我家在公馆,道路很差,尘土飞扬,后来铺了沥青,不过沥青在夏天被太阳一晒就变软,道路又变得坑坑洼洼。”他说的是当年为配合炼油等物资设备运输工作而建的东西走向的工业大道。工业大道建于1959年,长6公里,宽50米(工业大道上世纪80年代初被改名为“油城路”)。工业大道以及南北走向的红旗路便是当年为数不多的城区主干道。
而老甘家居住的公馆,正是茂名第一座火车站所在的地方。茂名火车站(现茂名火车站西站)于1958年1月兴建,10月建成,1959年3月11日并网营运,承办客货运输业务。当时的铁路信号、标志使用煤油灯,全年装卸量37.27万吨,职工6名。货物当中,煤炭发往湛江、遂溪、廉江等地,竹、木运往河南、河北等省,到达茂名的货物大部分是建筑材料。
此后,随着运输量的不断增加,茂名火车站先后多次对站场进行升级改造。1982年,外运货物猛增,平均每年装车外运货物是上世纪70年代的9倍多,其中油产品1.8倍,农副产品10.9倍。茂名火车站见证了我市北运蔬果的迅猛发展,因为运输繁忙,公馆货台大锅狗受到拉货司机和搬运工人的青睐,口碑至今不衰。到1988年末,茂名火车站年装卸量达到787.14万吨,职工536名。
老甘祖籍信宜市镇隆镇。想起当年回老家,老甘十分感叹:“真不容易,路不好走,车也开得慢,得坐车先到高州住一晚,第二天再坐车才能回到老家,回一次老家得花上两天。”
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全市道路交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老甘的儿子甘先生说:“小时候我和家人坐班车回镇隆老家,虽然一路上尘土飞扬,但不到三个小时就回到了。”80年代初,还在读小学的甘先生在暑假出了一趟远门,老甘托朋友开工具车搭他儿子去广州,甘先生回忆说:“当时的车没有空调,只能开窗吹风,搞得灰头灰脸的。在九江要过一夜,第二天过渡再去广州。”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市的交通基础设施仍还是比较落后。铁路仍然仅有河茂线。全市公路总里程仅5262公里,公路网密度4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6个县(市、区)仅有75公里不连贯的二级公路,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等外沙土路竟占了85%以上,路况差,密度小,并且公路的技术等级和抗灾能力比较低,常因路面窄或雨水冲刷造成交通阻塞或交通中断,严重影响制约茂名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市第一条高速公路沈海高速(G15)茂名段,2004年11月底建成通车。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丘立贺 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区路网建设迅速铺开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茂名市城区路网建设迅速铺开。1988年之后相继建成油城四、五、六路,城市跨过小东江向东发展,1995年后再建成油城七、八、九路,油城路成了贯穿茂名市区、从城市最西延伸到最东的主要道路,也是茂名最具标志性的道路。此外,纵横交错的几条主要道路如人民路、光华路、官渡路、官山路、双山路、文明路、高凉路等,也陆续建成,并不断延伸,把茂名这座城市的框架越拉越大。
此外,全市的交通运输布局逐步展开,铁路、港口码头、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
1990年3月,茂名火车站东站(现茂名火车站)开始建设,同年12月25日,三茂铁路全线接轨贯通,自此,茂名有了往东的铁路出入口,全市铁路通车里程突破100公里。2016年9月10日起,茂名东站更名为茂名站,而位于公馆的原茂名站悄然淡出历史舞台,改名为茂名西站。
按超一级公路6车道设计的高水一级公路是我市第一条一级公路,全长44.5公里,于1995年12月29日隆重举行了全线通车典礼。高水公路横穿高州、茂南、电白10多个镇,大大缩短了高州、茂南、电白三地的交通出行时间,初步构建起市域公路运输网络。
高水一级公路的建成,标志着我市交通建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里程。此后,我市交通建设开始突飞猛进。“九五”期间,扩建国省道,建成高水公路二期。而沈海高速公路茂名段的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市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实现了零的突破。“十五”期间,加快县通镇公路建设,初步实现市到县通一级公路,县到镇100%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十一五”期间,围绕“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战略,加快铁路、码头、站场建设,建成洛湛铁路茂名段。此时铁路通车里程突破200公里。
“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交通运输投资约282.5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12.3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交通运输实现历史性跨越,进入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新阶段,2013-2017年,交通运输投资累计完成约422亿元。至2018年底,茂名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7633.82公里,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3倍之多,其中高速公路361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19公里。
过去,农村道路几乎全是泥泞路,特别是村际之间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都还没有实现水泥硬底化。如今,我市不仅实现了行政村通硬底化公路,还借助建设新农村和精准扶贫等机遇,大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绝大多数地区都已经实现了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很多村庄硬底化道路已通到了村民家门口。
喜欢开车到处跑的甘先生见证了这些年我市交通建设的发展,“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走了,回老家只用一个多小时”。
路面已经贯通,即将通车的博贺湾大桥。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丘立贺 摄
茂名市六十华诞:实现市域“半小时生活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谋划下,我市的港口建设、陆地交通都取得了瞩目成绩,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民生的快速发展。
2015年底,包茂高速茂名段通车,信宜、高州从此也有了高速公路,全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甘先生开车带儿子小甘走高速公路回老家镇隆,不到一个小时,老甘想起当年小时候回老家的艰辛,不由得感慨万千。
2017年12月,汕湛高速茂名段建成通车,提高了茂名滨海新区、粤西机场及茂名港的集疏运能力。云茂高速于2016年12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20年底建成通车,建成通车后,从信宜到广州等珠三角地区,时间将比现在缩短近2个小时。2018年7月,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开通运营,茂名市民融入了珠三角2小时经济生活圈。
目前,包括沈海高速、包茂高速、云茂高速、汕湛高速及支线等在内的“四横三纵”高速公路网初步成型,由茂湛、河茂、深茂、广茂、洛湛、疏港、广湛客专等交汇的“五横两纵”铁路网络正在快速构建完善。围绕深水大港目标而建设的水东湾大桥和博贺湾大桥、博贺新港区内粤电煤炭码头、广州港通用码头、博贺新港区东西防波堤等项目,有的已完工,有的正在加快推进建设。湛江粤西机场迁建工程也在一步一步推进。而正在推动建设的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更可将茂名滨海景观资源串珠成链,构筑起富有特色的滨海旅游生态廊道。
在大力加快对外高速通道建设的同时,我市近年来在市域路网规划建设方面也成效显著。随着“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战略的实施,油城路从建市初期的跨过“小东江”,到了如今的跨过“高水路”(现茂名大道),新建的油城十路接驳茂东快线,使油城路直接连通了包茂高速、沈海高速。同时,陆续建成茂名港大道、茂化快线、包茂大道、市民大道、潘州大道、中德大道、省道291改造项目、西部快线等项目。
目前,市区北部的复兴大道、西城片区的茂化快线东延线等道路均在加快推进,不久即可建成;站南片区的交通基础建设更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广受瞩目的茂名站南站房即将竣工投入运营使用。纵横交错越织越密的市域快速路网,让北组团市中心城区、中组团高新区、南组团电白区和水东湾新城之间的互联互通越来越便捷,实现了茂名市域“半小时生活圈”。
今年3月22日茂名港博贺新港区正式开港,是茂名发展史上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围绕博贺新港区构建的“东接、北上、西进、南连”对外综合运输网也日趋完善,以大港口带动大产业发展之势已形成。“建深水大港,兴现代产业,造滨海新城”的战略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谢力忠 好 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