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发展“三高”农业纪实(上)
泱泱华夏,奇迹迭出,尤其在盛产奇迹的时代。
三十多年来,茂名首开全国先河,气势非凡地搞起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改变了农村绵延数千载的贫困落后面貌,让几百万农民踏上了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就是奇迹之一。
茂名古属高凉郡,素有“南蛮地域”之称,历史上是要犯充军和放逐贬官的地方。几千年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使这一方“南蛮地域”农业生产长期裹足不前,农村十分落后,农民的日子十分艰难。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农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非常缓慢,农民的温饱问题一直未能解决。直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农业总产值仅1.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可怜巴巴的122元……
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一方“南蛮地域”突然魔幻般的一个华丽转身,农业生产突飞猛进,林牧副渔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粮食、水果、蔬菜和肉类四个单项产值和农业总产值跃居广东省首位,不但囊括五项全省第一,而且骐骥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龙眼、荔枝、蚕桑、黄红麻、速生经济林基地和全球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加工基地……
这些“最大基地”大到什么程度?以水果为例,全市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2.05万亩发展到2018年350.82万亩,其中荔枝种植面积达135.78万亩,占全省的五分之二和全国的四分之一,比号称世界第二荔枝生产大国的印度还大一倍以上。荔红时节,《羊城晚报》一位副总编为领略茫茫荔海流蜜飘香的韵味,亲自驾着吉普车游览电白霞洞镇荔枝园,转了整整两个小时还看不到边,他不禁额手兴叹:“荔海茫茫,何处是岸?”
然而,这位副总编所看到的仅仅是茂名几百万亩水果那汪洋大海中一个小小的海湾,更加感人肺腑和撼人心魄的情景他远未能领略:昔日民不聊生的这一方“南蛮地域”已经天翻地覆,沧海桑田,彻底终结了绵延数千载的贫困落后的历史,如梦如幻地奏响了一曲辉煌的时代交响乐,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日子越过越甜!
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这个历史上的“南蛮地域”出现这魔幻般的巨变?
艰难的起步
农业一向被认为是国民经济的弱质产业,具有风险高、投入大、产出低的特点。据经济学家按常规投资的理论估算,茂名农业要达到目前的“三高”程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等方面的投资,至少要300个亿,初始阶段的投入也要以亿元为单位计算。
当时,茂名有这么雄厚的财力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三高”农业启动之前的1984年,茂名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仅3.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57元。这就意味着当时即使将地方财政收入倾囊投放“三高”农业开发,也是杯水车薪!
地方财力如此微薄,国家财政又不可能为开发一个地区的农业划拨巨额专款,加上当时茂名十分闭塞,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引进外资更是困难重重:有哪一位投资者愿意把钱扔到环境如此恶劣、回报如此渺茫的贫困山区搞农业开发,让自己的资金“打水漂”?
资金需求,天文数字般的资金需求成为茂名发展“三高”农业必须首先飞越而又难以飞越的一道“天堑”!
翅膀沉甸甸,“天堑”渺茫茫。茂名能飞越吗?怎么飞越?
曾有人笑曰:“这纯属痴人做梦!”
好在茂名的党政领导干部中有一批这样可爱的“痴人”。他们念念不忘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痴迷于发展农村经济和造福广大农民,连做梦也常常想着农业的“三高”,因为他们怀揣着一本沉甸甸的政治和经济“大账”:
茂名是全国著名石油化工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810多万人口中有500多万农民,他们祖祖辈辈居住农村,以农为业,大都栖身于破旧泥砖屋和茅草棚,日子十分艰难……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个“三农”问题不解决,茂名的社会稳定和百姓安居乐业就得不到切实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致富奔康就是一枕黄粱。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使农业摆脱低产、低质、低效的“三低”状态,转上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轨道。惟有这样“三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农村面貌才能焕然一新,广大农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从而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这既是经济大事,又是政治大事!
“三高”农业这个梦想一直萦绕在茂名党政领导干部一班“痴人”们的心头。他们抱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一股“痴劲”,踏遍茂名的山山水水,走访广大农民,锲而不舍苦苦求索。终于在山穷水复疑无路处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了飞越“天堑”的一个绝妙办法——
茂名地处广东西翼偏南部,属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年均降雨量1509-1794毫米,日照时间长达1859-2119小时,适宜各种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生长。在调查研究中“痴人”们发现:部分农民有种植香蕉的传统,而且种蕉成本不高,难度不大,病虫害比较少,种植不到一年就可收获,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此外,茂名气候温和,可以利用冬天休闲农田种一造蔬菜,供应白雪皑皑的北方市场,一两个月就有资金回笼。“痴人”们火眼金睛,瞅准这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色,毅然作出决策:大力发展香蕉生产,改变一年只种两造水稻的传统习惯,利用冬闲农田种一造蔬菜,变一年两造为三造——以种蕉和种菜为“龙头”,牵动“三高”农业飞越“天堑”!
时任高州县委书记黄春藻和县长周仲伟一马当先,积极带领农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誓让农业“三高”梦想成真。他们针对全县人均只有0.5亩耕地,人多山多田少这一县情,一方面,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为发展“三高”农业积累资金;另一方面,发动群众利用村前村后、山边河边、坡地和低产田,大种当地的名优特产香蕉。同时,利用冬闲农田,广种颇受北方消费者青睐的青瓜、辣椒和茄子等各种蔬菜,对家庭困难较大的农户则从种苗和肥料方面给予适当扶持。顿时,全县种蕉种菜热浪滚滚,高潮迭起,当年就种植香蕉21.4万亩和北运蔬菜30.4万亩!
科学决策,点石成金。种植香蕉和蔬菜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该县仅仅投入100万元扶持资金,第二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就猛增到3.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3元。三年后,起步较早、种香蕉较多的曹江和长坡两镇,一幢幢别具特色的小楼房就在绿树掩映中拔地而起,人称“香蕉楼”--靠种香蕉赚钱盖起来的中国式“小洋楼”。
农民尝到了甜头,纷纷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三高”农业以星火燎原之势,不断向纵深发展,从最初利用村前村后、山边河边种蕉种菜,转向开山劈岭,大规模种植荔枝、龙眼和芒果等亚热带优质水果,许多地方还创造性地搞起“立体开发”:山下种蕉,山上种果,山脚挖塘养鱼,塘边养猪养鸭,编织起一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物链,逐步形成高产、高质、高效的农村经济新架构。
高州县自力更生飞越“天堑”的经验被推广到全市。农业“三高”美梦弥漫全市农村,醉入广大农民心田,“三高”农业,喜讯频传。昔日的“南蛮地域”,破天荒地出现一道道让人心醉神迷的乡村楼群美景,如诗如画,亦幻亦真:继高州曹江和长坡两镇农民率先建起一幢幢“香蕉楼”之后,五花八门的“蔬菜楼”、“荔枝楼”、“龙眼楼”、“芒果楼”和“花星鱼楼”等各式各样的楼房遍地开花,雨后春笋般在全市各地农村涌现,人们统称为农业“三高楼”。
翅膀沉甸甸,起飞轻盈盈。全市以小投入开创大局面,总共只投入几百万元扶持资金,神话般地让“三高”农业飞越“天堑”,将农业“三高”的梦境清晰地显影在广袤农村,奏响如梦如幻的时代交响乐第一乐章。
科学的决策
1988年,茂名农民兴高采烈地迎来了又一个果菜丰收年。
不料市场风云突变:香蕉从一元多钱一斤,狂跌至一元三四斤也卖不出去,番茄、菜椒堆在田头地角烂掉。有的菜农气愤地将大量熟透的番茄倒在公路上,车辆驶过碾得“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更加让人痛心的是,有一个县的领导从外地引进一批荔枝果苗,赠送给农民种植。几年之后,果树虽然长得郁郁葱葱,但可能“水土不服”,只开花不结果,或者既不开花也不挂果。群众的心血白费了,怨声载道。一气之下,有的果农忍痛把辛辛苦苦种的果树砍掉!
“三高”农业的梦想遭到血与泪的洗礼和无情的“惩罚”……
人们震惊了!震惊之余是躬身反思和幡然醒悟,深切地意识到:市场经济有其独特的运作规律,违背运作规律,必然要付出代价,尝到苦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平坦笔直的高速公路,前无古人的“三高”农业更难免风雨泥泞,荆棘满途……全市上下痛下决心,主动迎向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在搏击风浪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学会按市场经济规律领导经济建设。市委和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思想认识出现了新的飞跃:“三高”农业腾飞不能仅靠“翅膀”,还必须装上强有力的“推进器”,而最强有力的“推进器”则莫过于科技和市场;不把立足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掌握市场运作规律上来,抓紧装上强有力的“推进器”,“三高”农业即使起飞了,也飞不高飞不远,随时会有摔得粉身碎骨的危险!
市委、市政府领导痛定思痛,认真吸取教训,亡羊补牢,在全市开设了两个大课堂:一是组织全市科以上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尤其关于市场经济方面的论述,还把我国经济学界顶尖级的专家厉以宁和马洪请来茂名讲学,帮助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指导“三高”农业的发展。二是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延揽优秀科技人才,加强全市科技队伍建设,与省农科院联手创办茂名农科综合示范基地,掀起群众性的学科技用科技热潮,普及推广农科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以种植荔枝闻名全国的高州根子镇柏桥村农民,自发成立荔枝研究会,家家户户参与研究。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实际,对荔枝种植和管理难题开展攻关,解决了荔枝“大小年”等许多技术问题,确保荔枝年年稳产高产,成为广东农民业余科研队伍一面旗帜。
为顺应市场经济潮流,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对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的调控:一方面,修订全市农业发展规划,根据各县区不同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种植结构,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另一方面,狠抓商品流通环节,积极筹措资金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植多种形式的农副产品营销队伍,为农产品进入市场铺设“黄金通道”。短短的几年时间,各种等级公路应运而生,纵横交错,编织起沟通全市城乡的交通运输网络;国营、民营销售队伍闪亮登场,比翼齐飞,活跃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第一个农民合股经营的果菜北运公司在化州同庆镇诞生,为搞活流通渠道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该公司的带动下,该镇涌现了合股经营的果菜北运公司38个,从事物流专业的人员达3000多名。这些公司设立了500多个收购站(点),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2个省(区)上百个大中城市,搞活了流通渠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科学决策,回天有术。血与泪的洗礼和无情的“惩罚”,不仅没有把茂名“三高”农业梦想击碎,反而助推它跃上一个更高更新的境界。装上科技与市场两个强有力“推进器”的茂名“三高”农业更加气势不凡,如虎添翼。每当果熟菜丰时节,一支支“绿色流通大军”浩浩荡荡地北上南下,东进西出,远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乃至万里之外的欧美市场,每年赚回数以亿计的“银两”。
生机即商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洼地效应”,各地投资者纷至沓来,掀起滚滚的投资热浪。世界银行欣然贷款1420万美元支持我市发展果业生产加工;深圳一位老板毅然承包化州市北部6万亩荒山,创办全球最大的连片优质龙眼、荔枝产业化基地……
风雨过后见彩虹。茂名农业“三高”的美梦,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和风采,变奏出一曲气贯长虹的梦幻交响乐章。
放眼今日茂名农村,到处可见果海菜海,茫茫苍苍,绿波荡漾。目前,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350.8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68.72万亩。不但粮食生产稳坐广东第一市宝座,而且成为全国水果生产第一市,属下信宜、高州、化州和电白四个原来的省级扶贫县(市)全部甩掉贫困帽子,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行列。
茂名日报社通讯员 毛勇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