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改局三年精准扶贫推行“一户一策”
山尾村扶贫干部、贫困户与记者攀谈。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甘杨松 摄
送完小孩上学,村民杨秋明回到了离自家不远的荒地,牵着自己放养的大黄牛踱了几步,回头看着那头小牛犊,盘算着今年的收入足够自己和两个孩子的花销后,眉头舒展露出了微笑。
在山尾村,像杨秋明这样的贫困户目前有110人,自茂名市发改局2016年开始驻村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在确保低保户、五保户应保尽保的基础上,还通过多方筹集扶贫资金实施“产业扶贫”,推行了养牛、光伏发电、投资入股企业、建设商铺等项目,全面提升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让我们真的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杨秋明说。
“这少不了李科的功劳。”山尾村村支书杨艺竖着大拇指说。而他嘴里的这位“李科”,说的是市发改局驻村干部李维。驻村3年来,无论天晴下雨,李维几乎每个工作日都到村里为贫困户解决困难和问题,甚至在为贫困户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后,还在建房时直接“上手”,为贫困户拉斗车和安装输电线路。
李维在扶贫工作中不仅不惜劳力,还很会动脑筋。首先,是对情况了解得非常的“透彻”,特别是在给记者介绍情况时,只能用“滔滔不绝”来形容——从政策资金的来源和使用细节,到贫困户家里的具体情况,或者是扶贫产业项目的详细运作,都是“小数点后几位”的精确度。
“不同的贫困户要用不同的方法。”李维对于自己“一户一策”的扶贫方式非常得意,如针对外出打工贫困户不常在家的特点,为他们选择了光伏发电的扶贫项目。同时,还根据贫困人口及资金情况,分别以集中或分散的方式安装光伏发电项目。其中,利用村里闲置的旧小学楼房顶,集中安装了27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仅并网发电9个月就已经有2万多元的收益。另外安装到户的也有7户,共27.2千瓦。
而对于像杨秋明一样,需要在家里照顾孩子等不能外出打工的,李维则为他们选择了养牛的扶贫项目。“如果每年生一个小牛,大概会有3000元的收入。”杨秋明告诉记者,山尾村荒草较多,很适合养牛,只要把牛牵到村里的荒地去吃草,基本不需要饲料投入,而且牛也比较“耐养”,所以选择养牛项目的收入比较稳定、收益较高,再加上已经为她家落实的低保、教育补助、投资收益等扶贫政策,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目前,山尾村养牛项目惠及农户10户,养牛39头,投入资金约20万元。
为了确保农户脱贫的“稳定性”,李维还组织了27户贫困户参加南盛街道国艺饲料店入股经营。同时,利用该村距离南盛街道不远、靠近207国道的优势,在村委会办公楼旁规划建设商铺约300平方米,用租金收入帮扶贫困户。
据了解,市发改局在山尾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还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支持村委会建设了村办公楼及党支部活动场所,兼做南盛镇委党校。此外,该村的贫困户危房改造、低保五保应保尽保、教育补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工作也已经全部完成。
采访手记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采访临结束,贫困户何亚六拉着记者细数了一通驻村干部李维的好,这情形在记者采访另一位贫困户董景福时也发生过。
李维在当地可以算是家喻户晓,包括他对扶贫工作的“认真劲”,和他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都是人们谈论他的主题。譬如他会为了贫困户“不麻烦”,自己先垫资缴税金统一办理光伏项目政策补贴;譬如他会认真记录、归档扶贫工作,并整理出一整个文件柜的扶贫台账;譬如他在连续四届长达13年的扶贫经历中,写下了200多首的“扶贫诗”……
天还未亮就操劳,两轮摩托跑长途。
日行百里心不怨,脚踏田头不认奴。
心态已成真天子,命运注定不差毫。
扶贫春秋十三载,有劳无功也自豪。
一首粗砺却发自真心的<<扶贫有感>>,道出了李维心中对于扶贫工作的苦与乐,亦彰显了他苦着、累着却依然笑着“在路上”的执着。也许,这也是他在说——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