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1-17 21:04
把教育融入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家长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人生的道理,某一件事带给孩子的启发和震撼就是最好的教育时刻。
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
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用贴近生活、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孩子。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1-18 16:34
凡事提前5分钟
《礼记·中庸》中有句古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这里的“豫”,就是预备的意思。
凡事提前5分钟,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不会让自己总是处在一种非常急迫的状态。
提前五分钟起床,提前五分钟出门,提前五分钟上班,你会发现,这一整天,都过得很从容。
5分钟,在你人生当中不过是白驹过隙的刹那,但是只要你把握好提前5分钟的优势,便会让你的每一步都走得自信坚定。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1-19 19:12
懒于动手——不包办培养做事独立性
凡是儿子力所能及的事,我都不帮忙。如他的房间乱的时候,我就提醒他该收拾整齐了,自己却在一旁乐得看他整理。
孩子上科技课经常要回家准备各种材料,我叫他自己准备;要买什么给他钱让他自己去店铺买,以锻炼和人打交道的能力;要收集标本,我带他去野外,看着他动手做。
刚开学,老师要求给新书包上书皮,他不会包,我却叫他跟我学包。第一个封皮包好后(当然非常蹩脚),便放手,叫他自己包。他嫌麻烦,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我不理睬,只顾在旁边“指手划脚”地指导一番,看我如君子般“动口不动手”,他不得不耐着性子包。如果我为了图快省事,帮他包完,那么他永远也包不出第二个更好的书皮。
教子心得:
勤于帮孩子做事,甚至包办,孩子就会有依赖和被动性,而责任心也无从培养。要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1-20 17:49
爱打骂孩子
古语有云“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类教育理念仍然活跃在大多数家长的潜意识层面。这类教育理念形成与我国古代的价值取向有关,是对人类个性和追求自由的想法竭力的扼杀。在强调惩罚和压抑个性的条件下,打骂的教育方式,会将孩子变成被动、退缩、消极、冲动的人。
过度的打骂就是家庭暴力,不仅给孩子带来身体伤害,更会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压力。从长远来说,过度的打骂对孩子的伤害是影响深远的,它会使得孩子的心灵扭曲,长大后人格也随之畸形。孩子要么变得唯唯诺诺,怯弱胆小;要么则会变的暴力,胡作非为,有点反社会倾向。鉴于打骂对孩子造成的严重后果,当父母举起手时,一定要思考这一巴掌对孩子的伤害,尽量三思而行!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1-21 17:27
父母有原则,孩子有纪律
父母的爱可以无条件,但一定要有原则。
《颜氏家训》中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教育孩子有原则地约束比无条件的纵容更重要。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没有原则或者虽有原则却屡屡破坏原则,那孩子的将来可能会出现许多麻烦。
有原则,就是遵守规矩。原则就是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不能因为爱去纵容,去破坏现有的规矩,而是要让孩子意识到他们的错误,耐心地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父母有原则,才能教育出有纪律,道德感强的孩子。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坚持做父母的原则,放纵孩子,不让孩子明白道德规矩,教育出的孩子也不会有原则,不会有纪律观念。
孩子越小,父母越需要理性,越需要坚守原则。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不合理要求,父母必须用坚决的态度使孩子明确行为的界限。
许多家庭都有这么一个通病,就是家里虽有规矩,但孩子一哭一闹当父母就失去了原则。
许多被惯坏的孩子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能被满足,只要一哭一闹甚至不哭不闹,父母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降低底线,失去了做父母的原则。
想让孩子守规矩、讲规则,家长首先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当家长针对自己孩子制定了一些规则后,就要严格遵守执行,不能轻易破坏规矩。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既不失去爱,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教育不仅是教育孩子,更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复制父母的行为,更会复制这些行为背后的品格、修养、原则、格局。
做一位好父母应该明白,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个提升自己的过程,完善自我为孩子做出榜样比一味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1-22 20:53
儿子养不起年迈的母亲,决定把她背到山上丢掉。
傍晚,儿子说要背母亲上山走走,母亲吃力地爬上他的背上。
他一路都在想:“爬高点、走远点再丢下才不会走回来。”
当看到母亲在他背上偷偷往路上洒豆子,他很生气地问:“你洒豆子干什么?”
母亲和蔼地说:“傻儿子,我怕你等会儿一个人下山会迷路。”
母爱是执着的坚守,永恒的无私,不管人生如何百味,命运如何苦涩,她总是一心一意、从不打折。
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却永远无怨无悔。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1-23 20:46
让孩子做老师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做老师去教父母,试着交换一下教和被教的地位,孩子站在教方的立场,会提高其学习的欲望,同时,为了使双方明白,自己必须深入地学习并抓住学习内容的要点,这对于其自身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1-24 20:33
我为你感到骄傲
多少孩子,终其一生的努力拼搏,仅仅为了获得家长的一句肯定。
孩子内心脆弱的时候,更需要家长的及时肯定。假如孩子总是得不到家长的肯定与鼓励,除了一根筋死磕到底地证明自己以外,还有可能走向极端,自暴自弃,或破罐子破摔。
“我为你感到骄傲”这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你的努力和付出,你的成绩和进步,我看到了,你很棒!在“看到”的基础上“肯定”,是家长需要传递给孩子的态度。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有期望与要求,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可能会表现出指责、不耐烦、失望的态度。
尽管这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促进部分孩子发愤图强,但是这往往也传达了一种信号“你是优秀的,我才爱你”,潜台词就是“如果你不够优秀,我就不爱你了”。
对于孩子而言,在有条件的爱中成长,时常会感觉到受伤,质疑家长爱的是否是自己。
因此,“我为你感到骄傲”,应传递一种过程导向,即为孩子的品质、努力和进步而骄傲,而非仅仅因为结果与成绩。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1-25 20:31
批评孩子的次数不要过多
古语里三次代表的就是多次的意思。我们经常讲“一事不过三”也是在说明,凡事超过三次就表示已经到达人心理承受极限的意思。在第一次批评孩子时,孩子首先感觉到的是内疚,他们会进行自省。当你第二次对孩子进行批评时,孩子就会表现不耐烦,但不强烈。如果还有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那么孩子的厌烦心里就会增加,那时他们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反抗心理。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天内次数不能太多,如果在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批评的时候,家长不能只做简单的重复,需要换种说法跟角度再进行。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1-26 19:38
那个管你最严的老师,其实爱你最深
没有人喜欢当坏人,但在教育中,一定要有这样一个“坏人”。
而为了孩子,老师甘愿充当这个“坏人”。
当你讨论老师的不近人情,不讲情面时,却不知道:
管你最严、最狠的老师,其实爱你最深。
孩子,老师其实很爱你!
因为爱你,才会为你的成绩而发愁,想办法给你辅导。
因为爱你,才会特意指出你的错误,期望你好好改正。
因为爱你,才会一再找家长沟通,想给你最正确的教育与指导。
《少年派》中的一个老师,说过这么一段让人泪目的话:
“我也想说服自己,何必那么不近人情呢?
你玩你的手机,我念我的经,眼不见为净……
你将来大富大贵,也不会带我分钱,你将来成为阶下囚,也赖不着我。可是我还是说服不了我自己。
我站着,你们坐着,我讲课,你们听课,你们喊我一声老师,我就得对得起这个称呼,对得起这个职业。”
只有爱之深,才会责之切!
只有不断鞭策,千里马才会奋力向前,到达那个人人向往的终点!
只有负责的老师才会管学生!所以,对你要求严厉的老师,你不要心生敌意,而是心怀感激。
老师对学生严是爱,不管不顾才是害!
《小王子》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是:“珍惜那些对你好的人,他们原本可以不那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