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为了山区小朋友 这位老教师坚持了33年
课堂上的陈德枢老师。 吴昊 摄在高州的边远小镇大坡,有一个唤作“刀寨”的小山村,村如其名,那里山势陡峭、远离市镇,因为山高地少,村里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谋生,留在村里的多为老人、留守儿童。山里孩子纯净的眼中充满了求知欲。为了这些山区小朋友的梦想,有一位老教师已经在这里坚持了33年。他,就是陈德枢老师,周敬小学刀寨分教点的负责人。1983年参加工作、走入大山时,他风华正茂、青春正好,如今天命之年、鬓染霜花,但他无怨无悔,像个执著的老农般,从春到秋,从耕耘到收获,守望了一季又一季。这份纯粹的坚守,令人动容。情系山区儿童,不忘初心近日,记者沿着崎岖山路,踏入了刀寨分教点。宁静的山里,没有车马喧闹声,唯有孩子的笑声、读书声最响亮。陈德枢正忙着教务工作,不时有孩子走过来围着他,问这问那。他每讲一句话,嘴角都会扬起温和的笑容,让人不自觉地被他感染。1983年,陈德枢决意成为刀寨分教点的一名普通老师。当时分教点仅3个教师。30多年来,这个分教点的老师都没有超过10人。有的甚至来了一两年便调走了。而陈德枢一留就是三十三年,三分之一个世纪,撑起了偏僻大山脚下的教育,成了山区孩子的守护神。很多外出创业成功的同学都劝他走出去,但他都一一拒绝。他说,每当看见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双眼,他心里就会涌出一股强烈的责任感,认为一定要好好地培养这些孩子,而近十多年来,留守儿童特别多,他们缺少父母关爱,缺乏与外界交流,他们很需要一个平等的读书机会、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小小的分教点成为乡亲孩子们的希望,大家的认可和信任,也成为他扎根山里的动力,想到学校老师都很紧缺,他更是不可能离开。细心培育幼苗,爱生如子分教点现有7名教师132个学生。陈德枢身兼数职,是校长又是老师还是保姆。他尽心尽力呵护孩子成长,教低年级学生时,擦鼻涕、拭屁股的事情还做了不少。当天,下午放学铃声敲响,安排完学生排队放学后,陈德枢就到宿舍拿起笔簿徒步沿户家访。这已经是他延续多年的习惯。他说,山区小朋友家长外出务工的多,在家务农的平时也很忙,老师的课后家访就非常重要了。据了解,以前村里有较多孩子辍学,几乎等同于文盲。为了不放弃一点希望,陈德枢坚持到学生家里耐心做工作。慢慢地,他就习惯了家访,加深对学生尤其是对困难学生成长环境的了解,这样便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让每一个孩子都尽量跟城里的学生看齐。而有些家长因为家务重,常常让孩子缺课、退学。怎样才能让他们学得好、留得住、进步快,这是陈德枢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他挨家挨户去家访,做好动员开导工作,还要让家长作出承诺,保证孩子不缺课、不退学。村里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无一人辍学。陈德枢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好老师,村民都非常爱戴他,逢见面都亲切地称呼他做“老师”,让他甜到了心里。潜心教育教研,成绩喜人陈德枢深知知识改变命运,于是他用高度的责任感去工作,潜心教育教学,与时俱进,积极投身于课改活动,承担公开课、示范课,不遗余力引领年轻教师。他积极撰写论文,不断提升自己。他还是镇和市的优秀教师,自任教以来,在镇期末质量监测中,他任教的学生共有400多人次获奖,其中特等奖就有40多人,分教点获得各种奖牌共36块。他明白,教师在学生的人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他用心教书、用爱育人。虽然山里教育环境并不如意,但只要学生们有优秀品格,有毅力、有行动,就能创造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张陆标是单亲家庭的孩子,随改嫁的母亲来到新家,内向胆小不合群。陈德枢看在眼里,不断挖掘他各方面优点,慢慢引导他与老师同学打成一片。逐渐地张陆标自信起来,成绩突飞猛进。陈德枢笑着说,一句话、一点小事或许就能改变一个孩子。他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朝着最光明的路走去。在这33年里,他记不清自己到底教出了多少学生。但只要山里的学生能成才,一切都是值得的。2011年,陈德枢被检查出二型糖尿病,天天要吃药,月月要检查,但他从不因病影响工作,从未落下一节课。现在,他的妻子儿女都已在珠三角长住,家里团聚独缺他一人。他笑着说,要继续坚守到退休,继续为山区孩子“留守”。茂名日报全媒体记者冯小飞 通讯员 陈晓玲 的确是这样 算是奇迹了啊 路过 路过 路过 路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