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故事】八旬老婆婆与百年老织机
宋末元初,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黄道婆,因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弹、纺、织”之具,以及“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我国民间使用了约700年的老式脚踏织布机,就是黄道婆改造发明的。至今,这种织布机在不少农村之中仍然存在,甚至还被继续使用。在信宜市东镇街道礼圩村,86岁高龄的尹珍芳老婆婆,至今仍在使用着这种老式织布机,织出各种实用耐用的布料,传承传统织造手工艺,便利有需要的人家,和谐街坊邻里。尹婆婆边织布边与邻居聊天,现场气氛和谐。唧唧复唧唧,阿婆当户织日前,茂名晚报记者慕名来到信宜东镇礼圩村,欲一睹尹婆婆织布的风采。“织布阿婆”在村中颇有知名度,一问那些大妈大婶,很容易就找到了尹婆婆的家。这是一幢4层高的农家楼房。还没靠近,远远就听到一楼处传出“哒唧、哒唧”响声。循声望去,只见屋内靠近大门处摆放着一架木质结构的物件,一名老妇人正坐在物件前不停地操作,便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近前细看,那木质物件是一架老式织布机,老妇人正在熟练地操机织布,旁边围聚着一些中老年妇女及小孩子,一边看着老妇织布一边说话。从旁观者的口中得知,织布的老妇就是尹珍芳老婆婆。老式织布机长、宽、高均约1米,几乎全为木质结构,看上去非常老旧却也非常结实,估摸重约50公斤。尹婆婆就坐在织布机前下方与机体相连的一个坐板上,双脚伸向机体底部,适时踩动一下踏板,织布机的木质联动机构受到牵引,便会带动机体上方的各个部件一齐运动,尹婆婆的双手也不闲着,一边前后推拉着机体中部的一个可活动的部件,一边左右来回推动着一个连着纱线的梭子,机体下方便缓缓滑动出一片多色方格子布料。如此人机天衣无缝的联动,仿似舞动着的一组优美旋律;而那富有节奏的机杼声,犹如演奏着一曲动听的古乐,令人陶醉。
尹婆婆接受茂名晚报记者采访不闻机杼声,惟闻婆叹息听说茂名晚报记者到访,并要问及关于织布的一些往事,尹婆婆停下了手中的活。没有了机杼声,却听到了尹婆婆一声叹息。“提起那些旧事,免不了都有辛酸的一面。”尹婆婆这样打开了话匣子。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尹珍芳出生于信宜东镇英地坡村。小时候,父亲跟别人下南洋打工,挣了钱就供弟弟读书。为了照顾弟弟,才7、8岁的她也陪着弟弟上了学,读了一年私塾及一年小学。可是好景不长,不久父亲就病故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她也就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开始操持家务及从事农活帮补家用。17岁那年,母亲就将她嫁给了邻村一户农家。在夫家,尹珍芳开始接触到了织布机。其时,一般人家都是用黄麻布制作衣服、蚊帐、被子,而黄麻布就是使用老式织布机织出来的。一担谷米可换一架织布机,一些人家为了方便自家人衣着所需,也为了替别人织造布料挣一点钱,因而置办有织布机。尹婆婆夫家的亲戚就有一架织布机,为了生计,她自然学会了纺纱织布。那时候,农村人家大多用自种或买来的黄麻纺成线,再放到织布机织成布料,有钱的人家就会把布料染成各种颜色,再制作成衣服、蚊帐或被子,这样看起来就体面一些;没钱人家只好将就着,用原色布料缝制成衣服被帐,看上去只有土黄的一种颜色,那是真正的黄麻布,是身份低微的象征。织机百年在,辍织廿载归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新式织布机的普及,规模化、机械化纺织企业不断增加,老式织布机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农村中已经很少看到织布机了,更不用说使用织布机织布。据尹婆婆回忆,约在2000年,她家搬到现在的礼圩村建房居住。而在7、8年前,也就在辍织20多年后,她重操旧业织起了布,织布机就是一架已逾百年的老式织布机,她则是年近八旬的老太婆了。阔别织布机廿载重新操作,是缘于街坊邻里的需求。“看到那些因经营不善而解散了的纺织厂工人,每日对着一筒筒纱线发呆,我就萌发了再织布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的念头。”尹婆婆真诚地说。据尹婆婆称,初时,她从别人处借来了一架老式织布机开始织布,但不久后别人又将织布机收回去了。无奈,尹婆婆只好再到亲戚家中。亲戚家的一架逾百年的老织布机还在,且仍可使用,她便借了回来,就是现在的这架木质织布机。据悉,尹婆婆每天就用这织布机,替街坊邻里织布,当然主要是织被布。“现在人们穿的衣服、用的蚊帐,其布料都很好很漂亮了。”尹婆婆解释说:“只有被子不同,用老机人工织出来的布,结实、粗重、暖和、耐用,很受农村人家欢迎。”当街授技艺,对众“织”和谐尹婆婆的织布机就摆放在大门口内侧,从街上经过的人都可以看到。她每天织布的时候,常常会引来一众街坊观看。尹婆婆一边操作织布机,一边教街坊织布,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织造技艺传授给大家。一位大妈说,因为常来这里,耳濡目染,她对老式织布机有了很大的认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艺,知道织布机有木座、羊头、拷子、梭子、卷布轴、踏板,以及一整套用轴和绳联动起来的工作机构,所有部件加起来不下几十件。操作织布机不仅是一个力气活,更是一个技术活,需要手疾眼快、反应敏捷。一位姓廖的妇女告诉茂名晚报记者,尹婆婆织布,除了活动手脚、打发闲暇时间外,就是以此会友,和谐邻里。尹婆婆虽然已经86岁高龄,但除了前两年意外摔倒致耳朵有些背之外,身体还较硬朗,眼睛也很好,手脚都非常灵便,能在运作之中的织布机上快速分辨出每一根纱线的颜色,分拣出断了的线头并立即驳接上;街坊邻里只要有人拿来纱线要她帮忙织布,她都会来者不拒并予以办妥。因此,街坊们平时也都很乐意来这里聚聚,或观看尹婆婆织布,或互相聊天拉家常,或打牌看电视娱乐,或帮尹婆婆纺线穿梭,或向尹婆婆请教织造技艺……乐也融融。一位八旬老婆婆,一架百年老织机,维系着古往今来的人文历史,传承着民间传统工艺文化,体现着乡间的亲情友谊和谐幸福。文/茂名晚报记者 吴祖光 通讯员 李俊颖 文辉祥图/茂名晚报记者陈国汉 通讯员林霍
好好好! 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