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厘子 发表于 2017-4-25 15:29

鳌头古驿道:穿越600年重温昔日繁华





  历史上的古驿道穿过鳌头南门。
 
  古驿道是古代乃至近代的交通主要通道,其地位、功能比今天的高速公路有过之而无不及。茂名是一座年轻而有活力的城市,高凉古郡,云山鉴水,我们的先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和文明印记。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也曾经蜿蜒着一条条古驿道,商旅不绝,马蹄声声。今天茂名晚报记者带你走进省级文化名镇茂南鳌头,找寻鳌头古驿道,找寻蕴含着丰厚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小镇鳌头。



  茂名晚报记者(左一)在寻访有关古驿道的历史痕迹。



  鳌头文武帝庙保存良好的雕梁斗拱,见证了鳌头墟和古驿道的历史。
  鳌头驿站驿道商旅不绝
  下乡多次到过鳌头,觉得这个在袂花江下游的江畔小镇和茂名的其他小镇一样,普普通通。想不到的是,鳌头是一个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镇;更想不到的是,鳌头墟里居然几乎完整保留了一个有近450年历史的古建筑文武帝庙。才知道,鳌头的历史是如此厚重,曾经的鳌头市衙,管辖着周边十三个乡镇;曾经的鳌头古驿道,商旅络绎不绝,人马沸腾。
  位于现在鳌头墟正街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武帝庙里镶嵌着一块斑驳陆离的古碑,上有记载:"高凉郡南百二十里旧有鳌头市,辖十三乡镇"。当时的鳌头市应该是一个类似县衙的行政机构,因为设有衙门,管辖的区域也比较大,有十三个乡镇之多,包括现在的吴川、茂南、电白紧邻的乡镇。
  有官方设置的衙门,而且鳌头紧倚袂花江,码头上的船上可溯沙琅江,下达吴阳甚至可直接飘洋出海,于是当时的鳌头成了货物集散地,成了周边最繁华的集市,建有城墙,设有六个城门。
  当年鳌头政治、经济地位在周边无疑是相当突出的,除了河运,它的陆路交通即驿道也便捷重要。据地方历史资料显示,当时经过鳌头的古驿道分成十字线,即北自高州南到梅菉,东自水东西到化州,中心点为鳌头。
  祖住鳌头墟的茂南博物馆工作人员吴先生和鳌头镇中心小学退休的陈校长介绍,他们小时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见过设在鳌头墟的驿站。那驿站的位置设在现在的旧鳌头法庭,旁边是郑氏的燕子附樑祖坟。驿站有一排五间过的瓦房,瓦房背后设有一条20多米长喂马的马槽。瓦房前用木竹稻草搭了一个约200多平方的长方形的遮阴棚,遮阴棚里有一张用大条杉木做成的长台,台的四周摆满了木圆櫈供路人小憩。
  据鳌头墟的老人们回忆,驿站平时免费提供茶水、大碌竹(水烟筒)和出售价廉物美的包伏皮,长台上还摆有本地产的水果如木瓜、杨桃和烟丝,供过往客商随意选购。
  当时驿站的功能是临时提供南下、西东走向的宾客短暂休息、问路,给马牛补给水份草料然后再赶路。驿站内最多时设有二至三人,还附设有偿收信件、公文转递等功能。
  从驿站出来,经过鳌头墟的驿道沿着正街直通闸门头(北城门),驿道是用红砖铺设。记者在鳌头古当铺遗址泰升响当门前仍可看到一段约百米长的当年驿道,全部用当时特有的红砖铺成。至今我们仍可看到,红砖铺就的驿道上,有两道下陷的痕迹,那是当时马车、牛车走过的车辙。



  泰升响当门外厚厚的护墙,让人叹为观止。
  车水马龙古镇鳌头
  吴先生说,当时的驿道穿越过鳌头市衙、古戏台、文武帝庙,直达河边古码头,即现在鳌头大桥西边对出200米左右河边。以前码头旁还有一间十多平方米的鳌峰庙,供着伏波,那是船家和乡人们祈求神灵庇佑顺风顺水、出入平安。解放后该庙被拆除,庙内伏波将军神像移入文武帝庙内寄宿供奉至今。
  当年的鳌头码头沿岸有十多座灰窑,专烧梅菉吴阳运回的蚬壳。蚬壳烧成灰后再用船运到沿岸两旁村庄卖给农民可作稻田施肥和作民用建筑之用。码头上有二十多艘木桅帆船,船工都是本地塘札、林道、隔海和梅菉、吴阳镇人,分成两个专业船队,一队是专门把从鳌头、高州、水东、化州等地客商收购来的黄麻、白麻、红薯、芋头、甜薯、黄瓜、橘红等干货装上船,货主随船运往梅菉、吴阳等地转换出海大船运往海外,并从海外来船队上按需要购回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运来的火水、洋钉、洋线、火柴和红毛泥、洋布、洋纱和乳香、没药、红花等装上船,一路运回梅菉、鳌头码头批发零售给各客商。另一船队是在梅菉、吴阳码头装上蚬壳类运回鳌头码头,分交给岸边十多个灰窑入窑烧制。记者在现在的鳌头大桥桥头仍然可见到当时灰窑的遗迹,但已破烂不堪。
  据说当时在码头上干活的一百多号苦力,春夏秋冬四季都没有衣服穿,下身只裹住一块布条,脚踏草鞋,用一条扁担挑着两个竹篓一担担蚬壳从船上挑入灰窑旁堆放等候二次搬运,又把烧熟的蚬壳灰一担担从灰窑挑出担下船运走。
  每天夜幕降临,十多条灰窑被窑内火烧得通红,窑顶冒出了火苗和长期停泊在码头上的木帆船上大马灯高挂,把码头上映照得忽暗忽明。码头上苦力装卸行走时的呻吟声、鼓风箱、工人喊出的吆喝声、马嘶、牛车、双独轮车,各种声音混杂,加上集中在码头上等候采购的大小商家,一派车水马龙景象,热闹得简直像是清明上河图上的翻版。



  鳌头文武帝庙保存完好的明代斗拱、壁画十分珍贵。



  已有数百年历史的鳌头古井。
  小镇鳌头古迹多
  除了驿站遗址、驿道,在现在的鳌头,我们还可看到的古迹或当年的景物有鳌头文武帝庙,修复后的鳌头古衙门,鳌头古当铺遗址泰升响当和鳌头古井等。
  鳌头文武帝庙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可以说它是茂名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据吴先生说,这个文武帝庙能够保存完好,是因为土改、文革时,此庙被用来当作存放黄麻的仓库,幸免于难。现在的文武帝庙,虽然历经几次维修,但大部分都保留了原建筑风貌。如庙门口的斗横架梁,扣扣紧握,非常有气势,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髓。庙内撑起主殿堂的四根南瓜石柱,高近7米,据说是在福建打造,专门运送过来的。庙檐的浮雕,色彩斑斓,历经400多年,此刻如穿透了时光,在壁上无言。庙内地板上的方砖,大都已破碎,却舍不得换掉,让人更感它的历史和沧桑。还在那庙前的与庙同老古榕,栽种时是一棵,但现在看起来却有三棵,那是榕树根在岁月的变迁中与树同长,长得如树身般伟岸。徜徉在古庙,扑面的古风,历史的厚重感,让时光凝结,让人静穆。
  鳌头的老人说,鳌头古时有"三街四当",当就是当铺。当年的鳌头古当铺甚至发行自己的钱票,可见那时鳌头贸易是多么的发达。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泰升响当现在仍有遗址。它与民居不同的是门前有一厚实的挡墙,这挡墙是在门前外墙上再加一层厚厚的挡土,变得更加坚固。挡墙厚约30多厘米,至今几百年还保持原貌,据说是用蚬壳灰拌红糖盐筑成,一般的锄头铁锤都砸不烂,甚至说手榴弹都炸不掉。可见当年的当铺老板是非常重视安保工作的。
  鳌头另一保存完好的古迹是鳌头古井,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深约十余米,占地二百多平方米,砖木结构。此井自挖建以来一直都是井水满满,弯腰可及。传说清道光年间,井内长出琼花,当时吴川籍状元林如棠临井观花,赋诗一首立于井旁,更为此井增添名气和传奇色彩。



  市民游览鳌头旧街,依然能感受到古驿道当年的繁荣景象。



  鳌头墟历史上是两条古驿道的交汇处。
  文/茂名晚报记者 郭瑞祥 通讯员 官华
  图/茂名晚报记者 岑稳

海之声助听器 发表于 2017-4-25 15:46

鳌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鳌头古驿道:穿越600年重温昔日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