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登陆北美 主流媒体:深刻的荒谬感
范冰冰的表演在北美颇受肯定
凤凰娱乐讯(采写/旺财博士)先是在圣巴斯蒂安电影节收获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奖,接着又将公映日期由9月推迟至11月下旬,再加上公映前夕导演冯小刚主动就排片问题对掐王思聪,影片《我不是潘金莲》已经在公众视野内活跃了数月。11月18日,该片终于如期上映,并同步登陆了北美地区共计40家影院。
“潘金莲”变“包法利”?英文片名成《我不是包法利夫人》
与以往华狮电影负责发行的华语片仅在华人聚集区进行较小规模放映不同,由Well Go USA负责的《我不是潘金莲》在整个北美地区覆盖了40家影院,其中美国涵盖了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休斯顿等21个地区的33家影院,加拿大则包括多伦多、温哥华等6个地区的7家影院,足见发行方对于本片在多伦多电影节后口碑的发酵颇有信心。
在凤凰网记者居住的洛杉矶,共有两家影院放映《我不是潘金莲》,分别是位于蒙特利公园市和橙子郡华人区的AMC影院,前者每天放映7场,后者每天放映4场,票价均为13.49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发行方考虑到北美观众并不熟悉中国的经典名著《水浒传》,对“潘金莲”这个名字的内涵并不了解,于是将本片的英文名由改成了《我不是包法利夫人》(I’m not Madame Bovary)——相比于《水浒传》里的潘金莲,美国观众显然更加熟悉法国作家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而潘金莲的角色和包法利夫人角色的类似之处,能够让美国观众更好地理解本片片名背后的含义。
主流媒体纷纷关注,好评度85%
与之前在北美上映的华语片不同,《我不是潘金莲》获得了北美诸多主流媒体的关注,这主要得益于本片在稍早前送交了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TIFF)后反响不错,口碑持续发酵的结果。在著名影评网“烂番茄”上,本片已累计获得20家专业媒体点评,新鲜度85%——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之前在北美市场并无先期造势的电影《驴得水》上映至今已有4周,却仅仅得到了《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两家媒体的报道,虽然均是好评,但显然并未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截至上映首日就获得20家媒体评论,也可以从侧面论证多伦多电影节在北美媒体圈的分量之重。
《综艺杂志》评价称:“尽管可能只有中国本土的观众才能理解这部电影片名的含义以及它所体现的深刻的社会讽刺,但即便是非中国观众,在观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时,也常常能够透过表面的表演看到其中所要表达的深刻的荒谬感。”
“就像她所扮演的那个斗士一样,范冰冰独立支撑起了面对所有男性演员角色的表演。她通过一个异常低调的角色,充分展示了自己作为喜剧演员的才华天赋。”《好莱坞报道》称赞范冰冰的演技。
《华盛顿邮报》评价:“尽管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本意是一部讽刺作品,但导演冯小刚的这部电影却有着十分文学化的叙事,本片节奏舒缓,间或夹杂着哄堂大笑的幽默时刻。”
《洛杉矶时报》点评了影片的圆形画幅:“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圆形的画幅很容易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但好在画幅之内所讲述的故事足够吸引观众。电影的故事本身能够克服圆形画幅这种过度的创新尝试给观众观看体验带来的困扰。”
“在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片金莲》这部中国喜剧剧情片中,有一些很有趣的社会现象评论。但如果观众想要理解这些社会评论以及本片中的其他诸多有趣之处,则需要异乎寻常的耐心和用心的思考。”《纽约时报》评论道。
观众评价不一:从“非常优美”到“影响观看”
凤凰网记者于周六晚间走访了位于蒙特利公园市的AMC影院,该影院除了《我不是潘金莲》以外,同期还在上映包括《驴得水》、《湄公河行动》和《一句顶一万句》在内的三部中国电影,华语片在该影院的排片量占到了近三分之一。
本周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无疑是这个周末的最热门的华语电影,晚场基本坐满,观众也多为华人面孔,尤其以年轻人居多。影片放映结束后,还有观众鼓掌。
记者在散场后随即采访了多位观众,得到的反馈可以说“一半一半”——无论是对影片整体观感、视觉体验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没有完全的买账或是不买账。有人表示满分10分的话的话,本片可以打到8分,也有观众只给5分;之前引起影评人激辩的圆形画幅,大多数观众都普遍反映“圆形画幅感觉不是很好,影响观看”,但也有人表示“风景非常优美,非常像中国古代的山水画”。
对于凭借本片获得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的范冰冰,有观众表示“很出色,跟之前的印象完全不一样”,也有观众表示“这个角色可能并没有让她有机会完全发挥演技”;对于导演冯小刚,有观众表示“感觉电影里的许多段子和包袱,都是之前冯小刚电影里出现过的,都是套路”,也有人认为“这部《我不是潘金莲》比《私人订制》好多了”。
“结尾部分和之前的风格不太一致,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能在国内上映,在风格上做了一些妥协。”有观众表示。 经过你的指点 我还是没找到在哪 ~~~ 鉴定完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