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利枢纽再遭质疑 江西官方回应
11月28日,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下称“鄱建办”)就相关舆论质疑独家回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此前在11月23日,江西省环保厅发布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评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
环评公示发布后,反对方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提出多方面质疑,包括:鄱阳湖建闸威胁江豚、候鸟的生存环境;枢纽工程与长江“不搞大开发”原则相违背;截留湖水影响长江上下游用水;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延长是因为采砂规模过大加快湖水注入长江等。
鄱建办28日回应澎湃新闻称,该工程其实已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包括将工程由“控洪”改为“控枯”,由“大坝”改为“全闸”,由“高水位”改为“低水位”,由“全年控制”改为“分期控制”等,对工程功能定位、方案比选、闸型设计和调度运行方式等进行了不断优化。
鄱建办称,通过这些调整,鄱阳湖水利枢纽对生态环境保护利大于弊,其产生的次生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调度可以降低和减免。即使出现极端情况,闸门也可以全部打开,恢复到自然状态,生态安全得到了保证。
江西九江鄱阳湖进入低水位期,鞋山水域出现万亩大草原景观。图为渔船搁浅在湖滩上。
鄱建办:工程已有三大调整,降低和减免次生影响
公开资料显示,1995年,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已编制完成《鄱阳湖区综合利用规划报告》,提出在鄱阳湖兴建一座防洪、发电、 航运、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
2008年12月,江西省成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领导小组,时任江西省长吴新雄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并在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正厅级的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
鄱建办2016年11月28日对澎湃新闻表示,最新的方案将工程由“控洪”改为“控枯”,由“大坝”改为“全闸”,由“高水位”改为“低水位”,由“全年控制”改为“分期控制”等,对工程功能定位、方案比选、闸型设计和调度运行方式等进行了不断优化。这些重大调整,都是为了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调整了功能定位,完善了必要性。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功能定位优化调整为: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供水、灌溉、生态环境、渔业、航运、血吸虫病防治,保护水资源,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等综合性工程。
二是增加了方案比选,强化了科学性。综合比选各方案,鄱阳湖水利枢纽方案即建闸方案优于其他方案,是科学应对湖区枯水的综合方案,是最佳选择和治本之策。
三是突出了生态环境优先理念,保证了生态安全性。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为何要作上述调整?
鄱建办称,其一,工程“调枯不控洪”,可改善枯季湿地的缺水状况,不会影响湿地格局和候鸟栖息觅食。由于水位调度尊重和顺应2003年以前的水文节律,枯季最低控制水位10米以下,可使湖区枯水期维持适宜改善湿地的水位,增加新的水面面积和浅水水域,新增越冬候鸟栖息觅食空间。运行水位低于重要子湖湖滩地高程,对鄱阳湖及南矶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无不利影响。
江西省九江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湖滩裸露长满青草,湖区呈现一派草原风光。
其二,工程“建闸不建坝”,可增加水生生物生存空间,不会造成江湖全阻隔。工程敞泄期(3~8月江湖连通)与主要鱼类的洄游时间基本吻合,工程运行不会对鱼类洄游产生大的影响,且有利于增加枯水期鱼类和江豚的生存空间,增加水生生物资源量,降低和减缓超低水位及人类活动对鱼类、江豚的威胁。工程设置的4孔60米宽的大孔闸可为江豚提供通道;工程“增容不增污”,可增加水环境容量,不会造成水质恶化。在入湖污染负荷相同情况下,湖区水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水量的大小。枯水期水位抬升,增加了水环境容量,增强了稀释污染的能力。
鄱建办称,通过这些调整,鄱阳湖水利枢纽对生态环境保护利大于弊,其产生的次生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调度可以降低和减免。即使出现极端情况,闸门也可以全部打开,恢复到自然状态,生态安全得到了保证。
破坏生态?鄱建办:蓄水对候鸟、江豚的生境更有利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曾指出,启动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将使长江江豚的生境更为破碎化,迁移通道受阻,与长江中其它种群的基因交流隔断,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使江豚种群面临更大的危机。
也有候鸟志愿者提出,工程的“控枯不控洪”理念,使得鄱阳湖的枯水位来得迟,甚至没有枯水期,这对白鹤(国际极危物种)越冬将造成了不利影响。
鄱建办回复称,建闸后,水位高,水面大,水深增加,栖息空间增大,有利于江豚栖息生境;同样道理,建闸后适当抬高湖水位,鱼类增多,也有利于江豚觅食。
而对于江豚的在工程建成后的“过闸”问题,鄱建办承认,工程阻隔会对江豚自由游弋产生影响。鄱建办称,工程前期工作中会与江豚专家密切配合,通过设置大孔闸来解决阻隔影响,专为江豚设置了4孔60米宽的大闸,让江豚过闸。
鄱建办认为,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60米宽的大闸是足够能让江豚自由过闸的。一是江豚依靠自身声纳导航,能顺畅游弋实验室2米宽的水道;二是历史上江豚能自由通过20米宽的桥孔。
另外,鄱建办强调指出,江豚濒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枯水是重要的原因,如果任由枯水发展,鄱阳湖江豚必然会减少,专家冀望的“最后避难所”将不复存在。从一定程度上讲,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亦是江豚保护的工程。
而就工程对越冬候鸟的影响方面,鄱建办回复称,科学合理调控大闸水位,可使湖区枯水期维持适宜改善湿地的水位,增加新的水面面积和浅水水域,对湿地状态的维持是有利的,从而增加越冬候鸟栖息与觅食的空间。
越冬水鸟觅食分两类,一类食草,另一类是食鱼蚌。如果湿地不受影响,对食草的水鸟亦没有影响;建闸后适当抬高枯水位,鱼与螺蚌亦有所增加,对食鱼蚌的水鸟亦是有利的。
另外,两个国家级保护区(吴城保护区224平方公里,南矶山保护区330平方公里,也是白鹤等候鸟越冬的主要场所)湿地最低高程10.3m,均高于大闸最低控制水位,湿地特性不会受到影响。
违背“不搞大开发”原则?鄱建办:本质上是保护工程,没有开发任务
25日晚,曾参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方案座谈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周建军告诉澎湃新闻,他认为这一工程严重肢解和破坏长江的完整性,对长江生态和上海饮用水影响很大,更违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
对此,鄱建办回复称,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功能定位,工程本质上是一个保护工程,没有开发任务。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列入了国务院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列入了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范围,列入了水利部批复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水利专项规划》。该规划中有关“重大水生态修复工程”章节内容中明确提出,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应对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运行带来的影响,通过建设重大水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改善江湖关系,促进河湖健康。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科学调整和恢复长江与鄱阳湖的江湖关系,提高鄱阳湖区枯期水资源与水生态承载能力,保障湖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鄱阳湖中大型的采砂船。
此外,由于长期以来对长江中游江湖关系及工程建设尚没有一致认识,2016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十五届十六次会议设立了“协调江湖关系、促进长江中游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咨询项目,由20多位院士专家组成了咨询项目组,重点围绕进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抓好大保护的国家战略需求,以江湖关系为核心开展调研和研讨,形成咨询报告上报国务院。
报告认为,近年来,鄱阳湖区枯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延长,对湖区城乡供水、农业灌溉和渔业生产造成显著影响,湿地珍稀动植物物种及生态系统面临严峻形势。
为调整鄱阳湖枯水季江湖关系,计划在鄱阳湖入江水道建设水利枢纽工程,可最大限度地保持鄱阳湖与长江连通的自然属性,维持鄱阳湖重要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
影响中下游用水?鄱建办:湖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均支持
鄱阳湖枯水问题不仅是江西的问题,也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共同面临的问题。
对于上下游的水资源分配问题,鄱建办称,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不会对长江中下游省(市)产生不利影响;相关省市对江西解决长江与鄱阳湖的秋冬季枯水,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理解与原则支持的。
鄱建办称,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流域上下游用水是否可能造成影响,关键在于调度运行方式。
枢纽建成后,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基于“调枯不控洪”的调度方式,对流域上下游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一是下闸拦水阶段长江水位高,流量大,下游控制站大通水文站月平均流量3万立方米/秒以上;遇到特枯年份,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拦水不蓄水”,入湖多少,泄水多少,不减少出湖入江流量。
二是枯期对长江下游有补水作用。据测算,如三峡水库蓄水期9月16日~10月31日,枢纽控制运用后可多泄流13.59亿立方米。如11月初枢纽水位从13米降低到12米,能为下游补充约7亿立方米水量。
三是枯水期具备对长江下游应急补水的潜力。枯水期湖泊水位控制在11米时,可连续10天应急补充长江下游水流量5400立方米/秒以上,可作为下游遇特枯年份或其它紧急情况时的备用水源。
鄱建办还介绍,2012年7月,国家发改委就项目建议书征求了长江中下游湖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5省市意见。各省(市)复函,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均表示支持或原则支持,并要求工程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负责运行管理或由其组织制定并发布调度实施细则。
鄱阳湖边的巨大砂堆。
采砂加快湖水流走?鄱建办:主因是上游水库汛后蓄水致枯水期提前
澎湃新闻注意到,2015年发表在《地理学报》杂志上的《2001-2010年鄱阳湖采砂规模及其水文泥沙效应》一文中,提出鄱阳湖采砂通过扩大通江河道的过水断面面积,加快了湖水注入长江速率,是引起近年来鄱阳湖秋冬季枯水期提前、枯水期延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有三峡工程专家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导致鄱阳湖同期枯水位偏低的原因,除了三峡和五河水库蓄水,主要可能是由于挖沙导致水面坡降减缓。
对此,鄱建办回复称,众多专家学者对此均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普遍认为:影响鄱阳湖枯水的原因较多,长江上游水库群的“汛后蓄水”与“清水下泄”是重要的关键性因素。另外,人工采砂作用较小。
鄱建办称,为了阐明鄱阳湖秋冬季枯水的主要成因及发展趋势,分析入江水道下切的主要原因及与湖区采砂的关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专家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从近年来鄱阳湖枯期水位现状及变化规律、江湖相互作用、鄱阳湖入江水道河床变化等方面,就鄱阳湖枯期水位变化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一是长江上游水库汛后蓄水,鄱阳湖枯水期提前;二是鄱阳湖枯水位提前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枯期水位偏低将是常态化的,未来还会随长江干流冲刷而进一步发展;三是水道冲刷对枯期水位的降低作用较大,是主要原因,人工采砂作用较小。 我毫不犹豫地把楼主的这个帖子收藏了 顶顶更健康,越顶吃的越香。 哈哈,有意思~顶顶 ,继续顶顶。继续顶哦 回个帖子支持一下!"; 支持一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