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建1000个以上养老驿站 年内完成失能老人筛查
原标题:本市将建1000个以上养老服务驿站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昨天继续进行,副市长王宁作了“贯彻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议案办理工作的报告,本市今年为居家养老投入专项资金8亿多元,计划年底前完成全市失能老人筛查,截至10月全市规划建设的208个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已经实际运营142家,市人大建议相关部门出台居家上门医疗服务时间表。今后五年本市将建1000个养老驿站。
年内完成全市失能老人筛查
副市长王宁在昨天的会上介绍,2016年1月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共有165位代表对市政府关于《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实施情况报告提出了465条意见建议,经人大内司委汇总、整理和分析,形成《审议意见》交市政府办理。
王宁介绍,2016年的工作是“争取破题,综合布局”,聚焦失能、失智、失独、高龄、特殊困难等重点老年群体,聚焦医疗卫生服务上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闲置房屋土地资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等重点难点问题。他介绍,2016年,市财政安排居家养老投入8.52亿元,较2015年增长17.8%。
市老龄委介绍,本市简化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入市程序,《条例》实施以前,全市共有居家养老服务企业172户,《条例》实施至今已有相关服务单位约1.5万家。年底前完成全市失能老人筛查,制定本市经济困难失能和高龄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其中西城区已从今年11月开始为中、重度失能老人进行补贴,经评估后,老人每月可申请享受400元的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补贴。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伟昨天下午作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于《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刘伟介绍,截至今年10月,全市规划建设的208个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已经实际运营142家,在建15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实际运营79家。而市民政局将支持有需求、有条件以及“应建未建”区域选址建设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十三五”期间将建成1000个以上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另据市民政局介绍,为了摸清社区养老设施底数,2016年追加专项经费1800万元,开展了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普查。
失能老人护理保险制度已经开始试点
王宁介绍,本市初步提出了本市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基本思路,并拟在石景山区启动相关试点工作,促进商业性和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完善,力争“十三五”期间,形成符合本市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刘伟提出,要完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作出规划和设计,以护理保险为抓手,针对大多数人养老需求和预期,研究当前和长远失能护理问题,适时出台全市政策性失能护理保险制度和措施,要对高龄、失能、失独、失智、特殊困难老人出台护理、医疗服务的针对性政策。
本市将继续完善“北京通—养老助残卡”服务体系。逐步为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北京通—养老助残卡”。据介绍,60岁以上老年人的发卡工作将于2017年启动。此外,还将依托专用支付终端设备,为完善养老服务政策、精准发放和管理养老津贴补贴、丰富养老产品和服务提供信息支撑。
鼓励低龄、健康老人继续从事体现价值的工作
市老龄委介绍,下一步将研究制定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政策,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继续从事体现其社会价值的工作,探索建立“时间储蓄”机制,倡导和支持老年人开展自助、互助和志愿活动。
研究制定家庭支持政策,提高家庭养老能力,探索子女照料卧床老年父母的支持政策,研究为老年人随子女迁移、居住提供便利的支持政策。
此外,还将加强全市统一的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数据融合,资源统筹。
到2020年,本市将实现社区托老设施(含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等)每千人用地面积130平方米、老年活动场站每千人用地面积25平方米。
据悉,本市将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普查,落实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标准,拓展基本服务设施供给渠道。
目前已制定新建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移交、管理办法,并将通过购置、置换、租赁和闲置资产收回等方式,解决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问题。本组文/本报记者李泽伟蒋若静
样本一:牛街西里二区
养老驿站的“快”“廉”“连”
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来到位于西城区牛街西里二区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宽敞明亮的大厅内, 79岁的马秀文正在休息区看报纸。听说是记者来采访,马秀文老人忙不迭地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个服务驿站非常方便,可以用“快”“廉”“连”三个字来形容。
要说快,自从今年4月份驿站开业以来,马老太几乎每天都会跟老伴一块来这个驿站。马秀文家住牛街西里一区,距离这个驿站只有十分钟的脚程。
说到廉,自然是价格便宜,在这里,马秀文只需花20元钱便能吃上一顿荤素搭配的营养餐,“最少五个菜,最多的时候有9个菜,样式比较多,也非常符合我的口味。”马老太说,现在腿脚不利索,来这儿就有地方吃饭了,可以省去自己做饭的麻烦,而且吃着营养又放心,也可以直接电话叫餐。
另外,驿站刚开业的时候,马秀文仅仅花了10元钱办理了一张会员卡,便能享受驿站内除了床位之外的各种服务,包括理疗、看报、看电视、使用各种康复用具等。“感觉真是挺值的!”另据驿站护理员栾怡介绍,除了给自理老人提供服务之外,驿站也会收住短期的半自理老人,一个床位的日价从90元-140元不等,可享受洗浴、康复训练、修脚等多种照护服务,这个价格也是老人们可以接受的。记者来到休息室1室,这里设置了8张床位。休息室内明亮而整洁,墙上挂有装饰画,桌上有鲜花、绿植,显得温馨而雅致。
“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马老太招呼着北青报记者,指着驿站大厅中央环形服务岛说,“这里和老年人连着心呢!”经过护理人员解释记者才明白,所谓“连着心”,就是指服务岛内设有一排呼叫器响应装置,分别对应驿站内的30个床位、多功能厅、卫生间、浴室、更衣室等具体场所,一旦需要帮助,老年人可按下相应场所内设置的按钮,服务岛即可收到呼叫需求并迅速反应。服务岛附近还有一个小小的福祉用具展示柜,上面陈列着假牙盒、假牙清洁剂、指甲刀等十多种老年人用品,价格均在100元以内,持“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的老年人可直接刷卡购买。 文/本报记者蒋若静
样本二:朝阳20家养老驿站
可以远程视频看医生
足不出户,就能在家与健康“顾问”视频咨询,把“全科医生”请回家。昨天,朝阳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正式推出了互联网远程视频健康咨询平台,辖区的老人可在社区养老驿站或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与该中心值班医生在线远程实时视频交流,进行健康咨询。这是继朝阳养老“三网合一”(朝阳养老服务网、朝阳养老服务热线、朝阳养老手机APP)之后,朝阳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在“互联网+养老”领域的新尝试。朝阳区近期还将在全区20个养老驿站试点使用该平台。
昨天下午,北青报记者在劲松中街附近的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现场看到,该健康咨询平台面积约80平方米,有健康咨询、康复及养老等服务项目。社区老人若有健康咨询服务需求,可通过社区养老驿站的视频传输设备直接与该中心值班全科医生进行双向视频交流。
“老人与值班医生正式视频交流前,远程视频健康咨询平台接线员会根据老人咨询需求,告诉其需要准备的相关资料,等一切准备齐全后,帮助病人转接给值班医生。这样经过接线员的第一步沟通和交流,避免了由于老人相关资料准备不充分而出现无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了平台使用效率。”朝阳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朝阳区近期还将在朝阳区三里屯、潘家园等街道的20个社区养老驿站配备远程连接设备,与该平台实现互联网远程视频健康咨询服务。健康咨询平台的医生团队来自朝阳医学会,除每天固定的两个全科医生值班外,每周还会有两名专科医生值班,对社区老人提供骨科、内科、妇科等健康咨询服务。此外,该平台每月还有固定两场专家健康讲座,社区老人可以到社区养老驿站或在家中通过手机、电脑,通过视频的形式,在线收看。同时,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账号与授课专家实时互动,在线提问,现场解答。
不仅如此,健康咨询平台还会在为老人提供咨询、康复管理过程中为每位老人生成一个“健康指数数据库”,这些大数据上传到平台后,更好地方便医生对慢病人群进行综合干预,并给出个性化的运动、营养膳食、心理、中医、康复及医疗建议,最终形成一整套慢病防控方案。同时,这些动态的“大数据”也为朝阳养老服务政策制定、资金设备投入方向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文/本报记者刘旭
市人大建议出台
上门医疗时间表
据市老龄委介绍,在医养结合方面,为解决上门医疗服务面临的法律法规障碍,本市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得到上级部门批复,明确医疗机构以家庭病床、巡诊等方式开展的医疗服务属于合法执业行为。
从今年9月份开始,北京市中医局、各区卫计委按照审批权限,指导所登记医疗机构做好有关服务方式等级和变更,做好监督管理。目前丰台区已在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先期试点,为辖区内高龄、计生困难等家庭中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提供居家上门医疗服务。
针对上门医疗服务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伟介绍,建议各级政府及发改、卫计、人社、民政等部门要出台政策和时间表,对家庭医生入户开展医疗卫生服务采取激励措施和市场化服务手段,细化符合老年人急需的居家医疗卫生服务和项目,完善基层用药制度。
例如,先期试点的丰台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与200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签订了《社区居家老年人家庭卫生服务协议书》,上门评估及医疗服务1230人次,投入医务人员1920人次。提供的服务涉及肌肉注射、管道护理、伤口护理、中医药服务等治疗项目以及综合评估、用药指导、康复指导、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健康管理等。市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份,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与168.41万老年人签约。
在老年人用药方面,北青报记者从市卫计委了解到,自今年7月起,明确提出“促进大医院与社区用药衔接,以试点方式,在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四类慢性疾病稳定期常用药品,符合条件的患者在社区可享受两个月的长处方便利。”
政策背景
本市五年内将完成
三网一卡一个制度
日前,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透露,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时间内,本市要完成“三网、一卡、一制度”的建设,构建以失能老年人为核心、以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为根本取向的“十三五”养老服务的规划。
“第一张网,是从整个养老供给体系出发,涵盖区级的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构建市级指导、区级统筹、街道(乡镇)落实、社区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四级网络。该网由全市16个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待建成的208个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以及十三五期间将完成的1000多个养老服务驿站组成,这是第一张网。”
“第二张网则是康复、护理的医疗平台网,需要与卫计委来共同合作完成。”李红兵表示,该平台所包含的内容有老年医院、康复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内容。目前又多了一个新的增量,即最尾端的社区护理站,可跟养老照料中心共同结合,甚至可直接建在驿站当中,成为社区层面上门提供照护服务和医疗连续服务的新的增量。
李红兵表示,第三张网则是给老年人提供日常日用服务的各类服务商的集合。目前全市已有15000余家养老服务商,其中有1100余家服务商为“幸福彩虹”社区特供店,持“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的老年人在年内购物时享受相应优惠。
以上三张网通过“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实现串联,“到2017年底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将持有这张卡,将成为一个标准的北京老年卡”。而使“三网一卡”真正运转起来的保证,是本市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体系的建设。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哈哈,有意思~顶顶 ,继续顶顶。继续顶哦 顶顶更健康,越顶吃的越香。 …没我说话的余地…飘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