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发掘出汉代古城 千余古墓纵贯战国至清
东汉多室墓。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供图
陶仓楼。
陶鸡。
昨天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举办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就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以来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总体情况进行介绍。数月以来,文物部门2000余人参与考古,勘探总面积相当于142个足球场。发掘了1092座古墓、一座汉代古城,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
京华时报记者张然
千余古墓纵贯战国至清
据介绍,2016年2月26日至9月28日,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责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通州区潞城镇的胡各庄村、后北营村、古城村等地区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
为确保副中心建设工程前期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9家具有考古团体领队资质的单位,总人员达2000余人积极支援副中心建设,共同完成了101.3万平方米的勘探任务,勘探面积相当于142个足球场大小,以及4万平方米的发掘任务,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092座。其中在胡各庄村,共发掘了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瓮棺葬。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一次性的发掘,这个数量以前是很少见的。”
此外还发掘汉代城址1座、汉唐窑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条。出土各类陶器、瓷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铅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万余件(套)。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葬、窑址、地层剖面共计60处遗迹进行整体迁移保护。
考古发现的延绵连续的地层既有自然堆积也有人为堆积,还有地震形成的断裂层,为了解通州地区2000年来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地关系提供了证据。大量战国至汉代墓葬形制多样,为研究北京战国晚期到汉代以来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大量文物为探索北京东部地区汉代以来的社会文化面貌、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和分布、丧葬习俗等提供了证据。考古资料表明,副中心所在区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别是东汉时期社会繁荣、人口众多,是宜人宜居之地。
□释疑
1 路县故城何以断代为汉?
发现瓮棺葬铁锛等汉代遗物
本次考古工程中的另一大收获,是在目前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西北方向的古城村,对汉代城址——路县故城进行了进一步考古勘查。
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7月至9月,文物部门对路县故城进行了总范围约50多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查,共试掘探沟11条,并选择重点部位抽样进行考古勘探。
经初步考古勘查,结合古城址的具体情况可将古城遗址分为城墙基址、城内遗存、护城河和城外遗存四部分。其中城墙基址保存较好,北墙基址长约606米,东墙基址长约589米,南墙基址长约575米,西墙基址长约555米,四面城墙基址基本可以闭合,城址平面近似方形,城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城内发现了一条南北向的明清时期的路面遗存和一条南北向的辽金时期路面遗存;南城墙墙基外侧约11~13米处发现有护城河道遗存,河道走向与城墙基址走向基本平行,宽度约30~50米。
何以将这座故城“断代”为汉代?据介绍,在钻探沟的包含物中,文物工作者发现了汉代的钱币、陶片。另外,在城墙周边的沟壁上,赫然挂着三个瓮棺葬,这明显可以看出是汉代遗物。另外,目前还发现了铁锛等生产工具,都带有汉代的时代特征。
据悉,路县故城是目前所知通州区唯一的秦汉城址。它在北京作为早期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和交通中心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交通、经济、军事意义。
2 京津冀自古就协同发展?
将打造“通州味”传统文化圈
考古资料还表明,副中心的考古发现与天津、河北等地的同类遗存极为相似。京东、津西、冀中地区,自古以来文化面貌上呈现一体性。这里是中原农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区域,由此孕育了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文化。考古发现丰富了副中心地区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文化底蕴。
市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于平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依据北京“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北京“三个文化带”发展规划,推进京东大运河、北京市文物收藏修复展示中心文化项目,打造“三庙一塔”为中心的“通州味”传统文化圈,打造通州、张家湾、漷县古城及汉城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景观,建设以展示运河历史文化和举办高端文物展览、重大文化活动的副中心现代化博物馆和一批历史文化展览参观场所。 真好。。。。。。。。。 我有家的感觉~~你知道吗;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