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上海将研究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商业保险
为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上海再度明确,要在“十三五”时期探索拓展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使用范围,研究制订个人账户资金自愿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11月15日,上海市政府官网发布《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上海的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要降低到20%左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在今年6月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上海卫计委主任邬惊雷表示,上海一直希望解决老百姓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使个人支付有所下降。而自2009年改革以来个人支付比例有所下降,但是绝对数依然很高,所以群体对改革的感受度不高。
《规划》也表示,目前自费药品和耗材使用较为普遍,群众实际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医保保障水平高和个人实际自付比例高现象并存,个人疾病经济风险仍然存在。
同时,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较慢,与基本医疗保险的互补效果还不明显。
也因此,要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规划》称,要积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最终形成一个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让居民不因经济困难看不起病。
在基本医保账户中,有着大量结余资金的职工医保账户,就成为可以充分挖掘利用的部分。
与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现收现付制不同,我国职工医保采取“统账结合”模式,即由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账户和积累制的个人账户组成,保费由职工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
就上海而言,个人医疗帐户资金以参保人的年龄、在职和退休的不同情况作为划分标准,其中在职人员个人缴纳的基本医保费全部计入本人的个人医疗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保费的30%左右计入个人医疗帐户。
而个人医疗帐户年末剩余的资金,会按照同期居民一年期银行定期储蓄存款的利率计息,并计入个人医疗帐户历年结余资金部分。
因为上海的医保缴费比例较高(2016年之前单位12%,个人2%;现调整为单位11%,个人2%),同时对于医保账户的管理也比较严格规范,因此账户资金积累较多。
第一财经记者获取的数据显示,2013年底上海职工医保参保人数1325.50万人,个人账户基金沉淀516.04亿元,人均个人账户累计结余3893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9倍。而这其中,余额最高的是35-39岁年龄段的人群,人均个人账户余额5413元。
因此,医疗基金盘活以及商业保险筹资,已经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
邬惊雷在上述论坛上曾以自己的基本医保账户举例称:“上海1994年实行个人账户统筹,我很少看病,我(的个人账户余额)大概是三四万元人民币,20年的时间过来了,其实意义很小的。”
而如果在参保人员年轻时,允许其把个人账户今年的钱拿出来买明年的保险,货币价值的放大效应就会很大。
目前,包括福州、深圳、重庆、南京等地都已经出台政策,允许个人账户资金沉淀较多的参保人员,使用个人账户资金购买与职工医保相衔接的商业补充保险。虽然各地门槛不同,但都采用自愿参保的原则。
基本上的方案就是设定一个个人账户结余资金的积累额度,超过的部分才可以用于购买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保险产品也多是重大疾病保险、意外险。少数地方涉及健身运动。
比如,福州规定个人账户资金余额超过5000元的参保职工,在预留其中5000元后,剩余部分可用于购买与职工医保相衔接的商业补充保险。
南京则提出,参保人员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累计结余金额超过3000元的部分,可用于购买本人商业健康医疗保险,年度使用限额为2000元。
除了发展商业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互补之外,《规划》还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的保障水平。
比如,综合考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承受能力,区分不同情况,调整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项目,将技术适宜、费用合理的诊疗项目和医用耗材直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临床使用广、疗效确切的高价自费项目和医用耗材试行医保梯度支付政策。
同时,区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医疗机构,明确自费比例管理目标,并纳入医疗机构医药费用总量控制和绩效考核,逐步降低参保人员个人自费比例。 说嘛1~~~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嘛~~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