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城里的经典大师展,消费的是家具还是艺术?
“印象派大师德加中国首展”展览现场
不久前,号称为“印象派大师德加中国首展”在上海喜盈门国际建材品牌中心3F云·艺术中心开幕。根据主办方介绍,共计展出30件德加的代表性原作。
自2014年“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揭开经典大师展进商场的序幕,这两年,在商场里举办大师展已蔚然成风,成为申城一道奇特的风景。但是,由于这些在商场里举办的所谓大师展,除了个别展览之外,绝大部分都名不符实,因此频遭媒体曝光,屡被观众诟病。
耳名为虚,眼见为实,在家门口的大师展岂能轻易错过?笔者带着将信将疑的心情踏上了探访之路。上海喜盈门国际建材品牌中心实在大,光入口就有好几处,好不容易找到正门,也终于看到了“印象派大师德加展”树立在门口的海报。进门后,由于没有清晰的导向标识,马上失去了方向。只见眼前有N个不同区域,N部电梯,费了点周折,我终于在三楼一个不大的区域,找到了本次大师展的所在地。
“印象派大师德加展”展览现场
120元的门票,着实有些贵,随着参观的深入,深感不值。首先,展品的来源。展览说明里清楚地写:除一幅例外,本次展览中所有画作一度都是知名艺术商布鲁瓦兹·沃拉尔的藏品,系他在1917年德加画室的拍卖中购得。沃拉尔1939年因车祸丧生,传给助理,后者于1942年在集中营去世。藏品神奇地流传下来,于1949年赠予贝尔格莱德国家博物馆。这样的文字解释,让我不由得联想到数月前在业界闹得沸沸扬扬的“北师大6000件获赠古陶瓷制品遭质疑”。
展览现场《十四岁小舞女》铜像
其次,是有关《十四岁小舞女》铜像。此作被主办方认为本次德加展最大亮点。根据史料记载,这件铜像其实并非德加生前留下的遗作,他生前留下的是一件蜡质雕塑,是他的继承人出于商业考虑才将其翻制成了铜质。曾有学者尖锐地指出,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将蜡质雕塑铸造成为铜质,像一个笑话,德加在蜡质原作上所追求的特质在复制铜像中丧失了完整的信息,变成了另一件东西。蜡有一种脆弱性,有更接近肌肤的质感和肌肉的颜色,这些都是无法在铜像上复制出来的。铜质雕塑,因为存在着翻制问题,通常翻制数量在12件之内,且获得艺术家本人的确认,才能被认为是雕塑原作。但《十四岁的小舞者》这件铜像,目前全世界总共有27件之多。
开幕现场表演
最为关键的,作为印象派大师,德加虽然涉猎广泛,在油画、素描、粉彩、版画、雕塑等多个领域自由穿梭,但其最有代表性的、最有影响力、在美术史上获得认可的还数他的油画。然而,在这个号称有“30件德加代表性原作”的展览上,我没有看到一幅德加的油画。
展览现场
文化艺术进商场,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商场,是一件好事。然而,商场的定位、环境和场地条件等决定了其适合举办一些时尚类、娱乐性、普及性的艺术展览,而对于一些专业性、学术性强的经典大师展,商场绝对不是理想之地。“莫奈特展”主办方上海天协文化公司老总谢定伟,同样认为商场其实并不适合办经典大师展。当初是迫于一些现实原因,才委身于K11。为此,他说他吃尽“苦头”。为了说服出借方,他不仅作了大规模基础设施改造,更是动足脑筋,费尽心思,几番曲折才最终获得出借方的认可。有了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后来他就果断走出商场,选择了上海展览中心,继续他的引进各种西方艺术大师展之路。
实际上,商场不适合举办大师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商场不是学术机构,也没有专业的展览场地,所以,争取不到优质的展览资源。谢定伟不久前说:“国内所有的商场中,没有一个专业设计建造的艺术展馆,而国外博物馆对这一点要求很高。”最近几年,在商场看到的展览,绝大多数都是从私人收藏家或基金会手里借来的,真正能称之为重量级的和代表性的作品非常少,有的甚至干脆一幅原作都没有。这样的大师展,对于专业观众而言,难免失望;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是一种误导,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他们对于大师真正价值的了解和认识。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一座收藏有全世界各国艺术珍品的国际性美术馆或博物馆。但人们内心对于西方经典艺术的向往由来已久,尤其上海,即便是普通民众,对于西方经典艺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都相对较高。
然而,大师特展是一种高成本高投入的特殊展览,除了高额的借展费之外,还有高额的保险费、场地搭建费等等,但现在全国各地公立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根据相关政策精神,已经从2008年与2011年开始实行免费开放,大师特展即便作为特例,最多只能收取20 元的票价。这就意味着,举办大师特展国家财力投入巨大,这也是为什么公立博物馆或美术馆举办大师特展的数量非常有限,只能偶尔为之。但是,普通老百姓渴望不出国门就能见到西方艺术大师真迹的需求,切切实实存在。如何弥合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民营资本无疑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市场,也深谙人们对于西方经典艺术的膜拜心理和向往之情,于是就频频出击,争先恐后地选择在商场里举办这些所谓的经典大师展。
但是,商场作为非专业的展览场地,其办展的局限与不足,显而易见。专业的展览场馆,一般设计时会考虑作品的多种可能性,尤其对于作品的高度、体量、特殊性方面都会有所顾及和考量。还会预留购票、等待、入场、疏散等这些辅助空间,以满足观众观展前后的各种实际需求。但商场内的展厅大都面积狭小,高度不够,同时容纳观众的数量有限,加剧了展厅内外人流的压力。再加上,灯光配置、恒温恒湿、运输通道、辅助设施等不够专业到位,严重影响了观展的效果与现场的审美体验。我们知道,展览消费是一种情景式费、体验式消费,观众的现场体验直接决定了他们对于作品的解读与感受。
“印象派大师德加展”展览现场
另外,举办经典大师展的意义,还要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在系统梳理大师艺术生平的前提下,根据所能争取到的展品数量和特点,通过精心策划,提出富有创意的学术主题和重点,才是够得上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专业性展览。这既是对一位艺术大师,也是对参展作品的价值判断,还是主办机构展现学术立场和文化姿态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展览对观众才能起到教育与审美的作用。
如今,很多大师展,根本谈不上什么系统研究,只是借用大师的名头,虚造声势,过度消费名人资源。有的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手段和媒体炒作,包括名人站台,吸引大众的关注,过度放大了一些非重要作品的商业价值。更有甚者,为了博取眼球,作一些华而不实的文章,不惜将展览的营销重点放在大师的私生活和话题性上,或者说作品的高额保险费上。以娱乐性代替艺术性,以消费性代替专业性,缺少了对大师、对艺术、对历史起码的尊重。因此,笔者认为,在商场里举办这些所谓的经典大师展,可以休矣!
(作者系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副馆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