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为啥这么火?荒诞中见知识分子群像!
教室里的布置也是青天白日旗
开场的一杆青天白日旗高高飘扬,明确地告诉了大家故事发生的时间。随后镜头切进教室里围桌开会的几个奇奇怪怪的老师,随口而来的荤段子让人误以为这是部爆米花闹剧,然而故事徐徐展开,图穷匕见,隐藏在闹剧背后的刀锋显露,才知道它比《夏洛特烦恼》野心大多了。
《驴得水》海报
《驴得水》的话剧版上演时,就曾经引起一波注目。故事来源于导演之一周申在甘肃支教的朋友说的真事,当地干旱缺水,有一头专门为大家挑水的驴,老师为了增加收入,把这头驴报了一个老师的名额,吃空饷。
就是这头驴叫驴得水
最初不过是当个笑话听,可是周申意识到其中的戏剧性,从这个荒诞的前提出发,他敷演出一大段更为荒诞的故事,以探讨农村教育问题为皮,但其中暗藏的讽喻,才是《驴得水》最有趣最大胆的地方。
牌子上明确地告诉大家“得水”之名
故事背景设定在民国的三民小学,当时的教育问题很严重啊,有志于改变旧中国农民“贫、愚、弱、私”的四个老师,风风火火跑到农村,却招不来学生,没钱建校舍,用一头名叫“得水”的驴,报了一个空人头,却碰到上头派人来查,他们只好让来修锁的铜匠临时顶班,假扮成“吕得水”老师,没想到这个被他们嫌弃又臭又脏又没文化的家伙,反而得到了特派员的青睐,被看作“教育家”,还给“吕得水”拨了一大笔经费。
特派员
真正做事的人得不到肯定,而平庸者反能上位,校长、裴魁山、张一曼、周铁男心里虽然不是滋味,但总归能拿到钱。而特派员第二次来到三民小学,不小心说出的细节才更精彩——原来教育部给他们拨的经费是十万,经过道道过滤,到他们手里的就只有三万。
裴魁山为了经费分配和其他三人吵了起来
层层克扣,不只是教育事业,也散见于民国各项事业中。所谓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油从很高的管子流下去,管子上也还得扒一层,流到尽头,能剩一滴已经很不错了。
这还不是讽刺的最高级,“吕得水”的事情在特派员面前败露,特派员为了拿到美国人赞助的教育基金,努力维持“吕得水”这一人设不崩坏,对铜匠予取予求……
铜匠变成了驴得水
这些都是浅层的讽刺,导演所真正想要探讨的,是环境或者说制度对人性的影响。
驴是贯穿全片的一个“人物”,人和驴的对照成了电影的一条暗线。校长的女儿佳佳把驴得水当人,它仿佛也通了人性,会听人讲故事、听人唱歌,任劳任怨地为他们拉水,比扭曲的人还更具人性。
而人在电影中变得越来越不像人。铜匠本来就被这群自诩“知识分子”的老师们看不起,一曼和铁男骂他是牲口,而当“牲口”获得权力,凌驾于他们之上,就开始疯狂复仇。本来衣冠楚楚的知识分子们,也在谎言和强权中渐渐扭曲,原本喜欢佳佳的铁男居然帮着特派员把佳佳嫁给铜匠,曾经向一曼求婚的裴魁山,对一曼倒戈相向,人还不如一头驴。
周铁男借驴暗讽
坏的制度和环境,能把动物变成人,把人变动物。而随着驴得水被杀死,佳佳出走,三民小学的人性也随之泯灭,校长、一曼、铁男、裴魁山所梦想的改变农村教育的那个乌托邦,再也建不起来,走到终点覆灭了。
铜匠是里面最复杂的人物之一,一开始他是“贫、愚、弱、私”的代表,看起来老实、实际上颇有些狡黠。他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这群知识分子讨价还价,但也感受到他们的冷眼和蔑视,因为“没受过教育”而被任意摆弄。他有自尊心,聪明,努力,最后实现逆袭,不贫、不愚、不弱,却仍然是私。
铜匠
他骨子里有对于强权的屈从和恐惧,看到特派员的大盖帽就害怕,畏惧枪的力量,但当他自己掌握权力,却变了一副模样。老实人有了权和智慧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他们还有可能用权力和聪明作恶,比之前欺压他的人还更坏。
铜匠后来黑化了
片中,铜匠觉得自己被一曼欺辱,当特派员给他撑腰,他选择的是复仇,让众人对一曼群起而攻之。也许刚开始他只想略施惩戒,而当裴魁山大喊“张一曼你就是个婊子”开始,事情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仇恨没有平息,反而更加被激发出来,暴力愈演愈烈,朋友不再是朋友,恋人也双双反目,有隙的人报私仇,集体走向疯狂。
铜匠上位
她被剪成癞子头后就包头巾了
这个场景在《霸王别姬》中同样出现过,段小楼和程蝶衣相互揭发,几十年积累的情分毁于一旦。还好电影中还残留了一点人性的温暖,潜藏在米饭底下的那一颗鸡蛋里。
《霸王别姬》剧照
铜匠没文化、没势力,被知识分子瞧不起,而当有一天他们掌握了权力,第一件事就是要清算这些曾经蔑视他们的人,一笔笔账还回去。曾经受过的必将十倍还之。人性阴暗之处,大约就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
铜匠老婆
电影还塑造了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群像”,每个人物性格都可以用一句标签式的台词予以概括。
校长
校长年龄最大,也是其中最圆滑、最阿Q的,最能代表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他的名言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因为“不拘小节”,他可以一步步退让,很多原则性的东西都可以抛弃,比如为了留住铜匠,对张一曼羊脂球式的牺牲当没看见,比如一直不敢戳破谎言,雪球越滚越大,直到威胁到女儿佳佳,才触及到他的底线。本质上来说,他是非常自私的,但下场也十分令人感慨。
裴魁山指责周铁男
而裴魁山的名言该是“你凭什么拿你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听起来还真是掷地有声,一时还竟无法反驳,但就是哪里不对。他非常实用主义,心中尚有一些理想的小火苗,平日里不失可爱之处,但遇事最会见风使舵,保全自己。这种人,没办法去指责,但也绝不会尊敬。
张一曼可以被定位为“最纯洁的荡妇”类型,向上可以承接安娜·卡列尼娜、《祖与占》中的凯瑟琳、毛姆《寻欢作乐》的原型苏,自在如风,她愿意跟谁上床就上床,谁也管不着,反正又没有碍到别人,但最后她成了需要被“改造”的那个人、泄愤的对象。
张一曼
周铁男则完美诠释了“一切知识分子都是纸老虎”,俗话说刚极易折,一开始他脾气最暴,可是最后被枪顶住脑门,崩了一下,全部意志力就此溃散,成了特派员的走狗。
如果被一枪崩死,倒也成全了他的气节,可惜没死成,只能苟活。
被校长拦住、脾气最暴烈的周铁男
他的表现非常真实,也无从责怪,如果死亡擦肩而过,恐怕这种畏惧别人无法体会。所以也只能感叹再刚烈的知识分子,最后也只能屈从于暴力,否则就只有死亡一条道。
一枪改变了周铁男
周铁男还妄想自己进入体制后,当他坐到特派员的位置上,他可以从内部改变体制,殊不知当他到了那里,屁股决定脑袋,他就会变成下一个特派员,不是他改变体制,而是被体制改变。美国电影总是拍一个人如何对抗体制,而我们总是拍一群人如何被体制软化。
佳佳
最年轻的佳佳,也是作者最后的希望寄托所在。最后佳佳从国统区奔向延安,不只方便电影过审,也颇有“Incredible China”的意味。中国的种种荒诞之处,对于外国人来说不过是“Incredible”的奇观,正如我们现在说“Incredible India”一样的心态,最终问题还是得靠自己解决。
她诚实、肯面对,会站出来大声指出不对的事情,这是那些还没有变圆滑、变犬儒的年轻人的力量,最后投向未知的远方。这样的开放式结局或许是最好的,因为未知代表希望和改变。
尽管故事底子非常好,但比较遗憾的是《驴得水》还是没有跳出话剧改编电影的一些弊端,“话剧腔”太浓。
电影主要取景,是在三民小学及周边,所以和舞台剧一样,相当于封闭式的空间。矛盾冲突也集中在几个人物之间,所以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在一个大舞台上几个人演的话剧拍成了电影。包括对话镜头的剪辑方式,也非常像话剧的一来一往,谁说话就给谁镜头,而电影的镜头原本可以更灵活地使用。
特派员
还有一个比较话剧化的地方是表演,剧场中话剧演员要让情绪传递给观众的话,就要很用力,表情、姿态都要做得很满,但是这种表演,对于电影画面来说,太巨大、太用力了。电影的表演需要一点留白,细腻的表演反而可以有更大的情绪张力。
到后来四人已经不齐心协力了
不过这些弊端瑕不掩瑜,镜头语言可以再精进,但一个有力量的好故事才难得一遇。这部略显生涩的电影,可比那些技巧纯熟却空无一物的大片有意思多了。
对于过去发生的种种,佳佳说:“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一切只会越来越糟!”我们擅长遗忘,很多事情不再提起,如果全部遗忘,发生的全都当做不曾有,看见的全假装没看见,下一次疯狂的轮回说不定就在前方。
四处散落的彩球
电影的最后,彩色水球从山坡滚落的画面,很像顾城写的一首诗:
我总觉得,人类曾聚集在一起,
像一碟小彩豆,
因为陆地的分裂,
迸溅到各方。
佳佳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电影大爆炸”(微信号:movie-bigbang),添加免费阅读,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真是佩服得六体投地啊 ding 支持 谢谢楼主啊!"; 赚点分不容易啊 这贴?不回都不行啊 回个帖子支持一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