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新:货币超发 保险业还会继续增长|第十二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2016北京国际金融 ...
长城人寿常务副总赵建新新浪财经讯 “2016中国金融年度论坛”于10月27-30日在北京举行,长城人寿常务副总赵建新出席并发言。他认为保险行业会保持一定的增长,主要还是因为货币超发,钱流动性泛滥没有地方去,恰好保险行业和寿险行业回报率还可以,所以保险业还是会维持一定的增速。
以下为发言实录:
赵建新:各位同事,这几年寿险行业还是很热闹的,这个环境下,监管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目的只有一个,只是希望整个的保险行业能有更加健康的发展。我想就目前的监管形式谈一下寿险行业整个发展的态势。有两块,第一是监管形势的政策导向解读,第二是寿险行业的发展方向的思考。
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第一是经济基本上是呈L型下滑的态势,也提出来一个供给侧改革,另外还有一个央行的利息,可能还是进入了一个长期的低利率的时代。这种状况下,保险行业其实还是根据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提出了一些监管的想法,第一是引导行业优化业务结构,降低结构性业务风险,一方面是监管低利率市场环境下的利差损的风险,这个中国的寿险行业是有深刻的教训的。另外一个是控制资产负债错配及流动性风险。第四是政策收紧加强前后端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管理。
现在保监会出台政策主要是几方面,一个是负债端、资产端还有资产负债,以及偿付能力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的资产措施。负债端一个是修订了中短存续期产品的政策,我们知道以前寿险行业跟银行最大的区别是,寿险行业以前集中于中长期的业务,理财也好、投资也好,包括网上银行,保险行业主要是中短期,这些年因为保险投资的放开,造成了大量的中短期的资金流入了保险和寿险行业,来了之后实际上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今年我们能突破3万亿的保费,起码能达到全球第二大的保险市场的水平。
这个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也就是发展太快了以后,投资包括方方面面跟不上,风险也在加大,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还是控制中短期产品的比重,要求也是逐年缩短,尤其是1到3年的产品要控制在一定的水平,2021年整个产品结构比例方面也要有不超过30%的比例。另外,我们知道任何行业风险产品尤其是在保险行业,产品的风险非常大,所以保监会专门出台了强化人身保险差别监管的要求,主要是规范产品的风险,已经明确以后我们各种产品再也不能包装成短期产品了。另外是精算制度的管理,寿险行业比较特殊的地方是精算师,要求精算承担终身的责任,这样的话也是对整个风险进行一个把控。在资产中,其实项主席来了以后,2012年开始一直在放开资产投资端的工作,目前这个态势一直在持续,同时,规范了上市的举牌、股权的关联交易投资的行为,做了很多比较硬性的规定,这个效果怎么样有待后面市场的检验。
从总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说,寿险企业是属于长期的行业,一个是从资产负债的数额和额度方面,资产的负债需要有一个匹配。另外在收益端,要有一个匹配。“偿二代2015年试行,2016年正式实施。无论是负债端业务端还是从资产端,另外从资产负债的匹配和风险管控方面都对偿付能力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看到这一轮“偿二代”的实施使很多公司的资本需求在大规模地增加。监管形势的变化主要的主体一个是经营行为,第二是战略产品的变化。目前过度依赖于利差的定价机制我们主要是依靠利差来这种情况下,严格监管的情况下,我觉得这块可能会受到影响。
另外,业务结构的不平衡,因为寿险公司应该是经营中长期金融产品的一个行业,如果过度地短期化,可能对寿险行业以后的长期发展会产生一些影响。另外,前几年常提的资产驱动负债的发展模式,现在也得反思一下。还有是资本杠杆放大的问题,保监会也在去杠杆。因为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收来的钱大多数是保户的资金,这块的钱如果是投资的话,不审慎或者是出现问题,其实对保户是损失,所以保监会要加强监管。
下面简单说一下对行业的影响。我感觉行业会保持一定的增主要还是几个原因,首先我们的货币是超发的,钱流动性泛滥没有地方去,保险行业和寿险行业回报率还可以,所以这样保险还是会维持一定的增速。
另外是行业面临的转型,因为持续性的发展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作为保险公司来说要思考怎么样加强保险的功能,保监会提出了保险姓保的理念,各家公司也在逐步地往这个方面靠。产品的开发也会产生方方面面的变化。产品很多,看似五花八门,无非是生老病死残这几方面的组合,所以我们肯定对产品的规范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过渡到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保险行业肯定会推自己擅长的保障类的产品的销售和风险的管理。另外还是投资渠道的问题,很明显现在规定了可以举牌可是有不同的限制,可是不做这些的话,投资渠道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保监会也在放,包括基础设施、PPP等牌照另外是市场细分会持续。
简单探讨一下,我个人觉得保险行业也没有说是规模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作为一家公司来说,肯定最核心的还是看整个这家公司自己的战略定位的问题。其实战略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不合适,鞋子穿在自己脚上才知道是不是合适的,所以我的想法是各家公司肯定会根据自己公司的战略定位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规模跟效益和价值并不矛盾,无非是如何平衡和协调的问题。
我简单跟各位分享到此,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