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态硬盘 发表于 2016-10-11 11:16

饶毅: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

【编者按】
他曾在中国和美国做学生、而后在美国和中国做家长、还在美国和中国做过教师,他是中美两国教育的亲历者与实践者,也是冷静的观察家与思考者。
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中美两国教育各有何特点及优劣比较,应当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批判力……
这些众人关注的问题,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怎么看?9月27日,在《知识分子》微信线上活动中,饶毅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一些想法,以下为演讲实录。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饶毅财新网图
如今,有些家长在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不要引进西方的方法,二是有些孩子要不要送到西方去进行教育,比如到美国或英国去接受学校教育。这些问题都与中美教育的差异有关。
年龄太小不宜出国读书
我不主张国内家长送小学生、中学生去国外读书。主要原因在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家庭的关系、和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密切相关,与家庭分离对他一生会有很大的影响。
我见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我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任教之初,曾有一位中国外交官的儿子在那里读书,他在比较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美国去,举目无亲,不能排除孤独对他的影响。他后来生了病,不是学业问题,回国探亲时自杀了。要考虑到家庭的温暖对孩子的一生很重要。家长能够不受孤独的影响不代表孩子也可以,每个人不同。
除此之外,当然还要考虑教育的方式。美国和中国的教育当然有差别,但这些差别并不能简单概括为“美国的教育对所有的孩子好,中国的教育对所有的孩子差”,甚至反过来讲也不对。
实际目前来说,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比中国普遍要好,但中国有些机构,比如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某些学科,可能也不错。至于大学里的有些学科,是美国好还是中国好?可能美国好的要稍微多点,但也不是特别多,中国有些大学有些学科明显比美国大学的同样学科的教育更好。但中小学教育方面,两国差别很大,不过也不是简单的谁好谁差。
不分科教育的美国中小学
在美国的很多小学,同一位老师教英文也教数学。其实,不同老师的特长不一样,当他跨学科教学时,会影响有些学科的教学。一般来说,美国中小学老师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不如中国——要强调的是,这种比较建立在中美两国的同等学区、同类学校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中国的中小学,理科的教育其实普遍比美国的好。我儿子前后在北大附中和芝加哥的公立中学读书。在芝加哥公立中学时,他发现,这里比北大附中差得太远了,所以他有时候不愿意上课,认为还不如自己在网上学习,或者是自己拿本书看一下。他怀疑有些美国老师都没有搞懂要讲的内容。
对一般人来说,中国的教育模式可以为自己打下比较好的理科基础,当然这也有缺点——当你的孩子理科就是很差,文科比较好的时候,如果逼着他学理科,他就会觉得心情很压抑,会怀疑理科学不好是不是意味着自己笨,所以会造成心理压力。
我们其实希望社会、学校、家长都弄清楚,不同的人有不同特点,并不是说谁笨谁聪明,也不是说理科很好就是聪明,文科很好就是笨。虽然我偶尔也想这样说,可是我只是开玩笑,并相信这种玩笑是不对的。文科好的也是认知能力强,理科好的是另外一种认知能力强。

分析、批判与思维教育的缺失
我们的中文教学,对应美国的英文教。实际上,我们的中文教学比美国的英文教学要差,可能普遍差很远。原因在于,我们的中文教学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和表达,而英文教学在语言文字基础上,要教分析、批判、和创新。后几个层面,在中文里面极少作为课程内容。
中文的考试,是理解文字、总结内容、举一反三,而不对文章进行分析、批判,更不谈在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思考怎么写得更好、更有创意。
我在想,为什么2015年我在北大毕业典礼的致辞会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其实我的语文很差,但我写毕业典礼的致辞时专门想过如何有创意,在模式上与众不同,而在内容上又一定要真情实意。如果凭文字功底,我比大部分中国人差,与中国文科毕业的人比,我差得很远,不信仔细看看我遣词用句非常局限,因为我的中文词汇量不到现在小学五年级,而我吸收了后来接触的创新思维,把小学五年级的水平发挥好,不是靠语言文字本身。
我需要分析:以前的中文毕业典礼致辞都是学美国人的讲故事,美国人讲故事有其道理,但也因为英文不适合写排比,可能在诗歌和平时一般文章之间很少其他模式,而中文应该有多种表达方式,我用的排比句,不是诗歌,但用了中文的一个优势。事实上我本来准备了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到最后无法用英文版,因为完全不能与中文版相比。而在内容上,我也放弃了讲故事,而是用一个概念,一个中国很多人会有共鸣的概念,这是在批判了已有的致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而不是模仿其他中文和英文的毕业典礼致辞。其实每年有很多毕业典礼致辞,我要给的时候,就是希望不一样,而且更好。如果这样的教育在中国的中学就被提醒,而不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教学,恐怕很多中国的中学生都比我写得好。
美国的中学教育,对孩子早期形成批判精神,养成理智的辩论的良好习惯,提倡创造性,都有帮助。
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法,当然是中国的理科教育和美国的文科教育相结合,当然这也不是很容易。文科中所教的分析批判,当然在理科里面其实有一部分,但在中国可能没有很好地强调。在文科里面教批评和创造,中国中学生就能够得到相当大的促进,但如果是在大学研究生期间教,虽然晚了一点,也能学会。所以,不是说中学、小学没有学,大学、研究生就不能学,而是说中小学时期能很快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研究生补的这部分内容有效——因为中学期间学的分析和批判,如果知识积累、教育背景比较少,其实也无法较好地运用分析、批判和创造。
年轻时不妨多学点理科
通过以上比较,我希望老师或者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长来分析,需不需要在这个时候给他补一补缺陷。
另外,家长如果准备在中小学阶段送孩子出国的话,应该考虑到,他如果是理科很强的学生,到了海外,他的理科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性,也可能比在中国低很多,而不是高很多。
在这里,我还要加一个我个人的“偏见”,当然,我必须强调,这是一个“偏见”:我认为,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学好理科的话,那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学点理科。
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不学很多文科的话,到晚一点还能学,这是我自己的偏见,我自己所做的一些工作中,有与历史和文科相关的,我以前并没有学过这一方面,但感到年纪大了也能学会。
而如果先学文,以后再想学理,困难恐怕相当大,但有过这样的人。著名的当代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Witten教授大学时学历史,后来他研究物理,数学非常好。这样的例子很少有,多数人先学文科再学理科会比较困难。
那么,如果孩子不出国,在中国读中小学,能不能培养创造力呢?
我觉得,在这方面,可能学校能做的比较少,因为学校有比较大的压力,要保证学生升学(和有其他限制)。但家长可以做,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些文科的作品,包括中文的古文,或者是现代文,甚至是鲁迅的文章。家长可以把文章拎出来与孩子一起讨论,分析甚至反驳、批判鲁迅的观点,而提出哪些文章可以怎么写得更好,哪些想法还需要考虑其他方面,鼓励孩子在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想法、写法。
培养创造性与理性讨论
除了分析和批判以外,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的,需要家长注重对孩子的培养。
家长如果在平时经常注意小孩子观察的事物,让他们对看到的事物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甚至做一些课题,就可以鼓励孩子的创造性。家长甚至可以就近送孩子到大学研究所,或者是一些工作单位,让他去参加活动,让他培养创造性,让他参与,看看决策是怎样做出的。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强调——批判性不仅仅是批评别人,而是说也要批评自己,另外还要懂得理智地讨论。
我们中小学缺乏批判性的训练,其实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不仅是不互相批评,而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一批评起来就没有理智。这也是美国中小学教批评和讨论时,为何一定要教如何理性讨论的原因。
理性讨论的过程,对于建设一个真正理性而又真正和谐而不是压制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部分,我其实很希望中国的中小学校长、中小学老师,到外国去学一些,然后把这些可以用的东西用到中国来,建设性的批评和理智的讨论,对增加我们社会的向心力会有很大帮助。
结语
我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教育也是很有趣的,因为我在看小孩,也在看学生的情况下,发现不同学生的特长。作为家长、同时作为老师去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关心教育的过程中,也把它作为一项乐趣。
【“知识分子”(微信公号:The-Intellectual)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另一位科学家的直播即将开始,报名截止10月10日中午12:00。
浙江大学教授、80后生物学家、超级科学奶爸王立铭将直播“如何回答女儿的十万个为什么”欢迎围观。mp.weixin.qq.com/s】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饶毅: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