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扶贫一线见闻①:昭通镇雄杉树乡绿色发展拔穷根
原标题:林业扶贫一线见闻①:昭通镇雄杉树乡绿色发展拔穷根http://p1.ifengimg.com/cmpp/2016/10/07/10/76e56349-b115-4fec-83dd-5b409ed70ea7_size64_w596_h395.jpg
杉树乡细沙河万亩竹园基地。 本报记者 徐雁 摄
镇雄县杉树乡在省林业厅帮扶下,10多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竹子等林产业,找到了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镇雄县有个杉树乡,10多年前是全县最穷的乡镇,乡里最穷的村子是细沙河村委会;10多年过去,杉树乡摇身一变,成为全县发展最好的乡镇,细沙河则成为全乡发展最好的村子。转变因何而来?记者来到镇雄县杉树乡一探究竟。
8月24日下午,我们才走近细沙河村,树立在村口的“杉树乡细沙河万亩竹园基地”的巨幅标示牌便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标示牌下,村民热情邀请我们到万亩竹园基地去看看。
“这是方竹,这是筇竹,都是我们当地的优良品种,竹笋产量很高。”穿行在竹林中,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罗修权兴致勃勃地介绍着。
罗修权告诉我们,竹产业是细沙河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全村有汉族、苗族、彝族等农户1395户5643人,林地面积35587亩,其中竹林面积28600亩,人工竹林17426亩,天然竹林11174亩,人均5亩竹林,森林覆盖率74%。2015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5031万元,年人均总收入8915元。2011年,细沙河被国家6部委评为“全国绿色小康示范村”。
村民姚胜贵说,10多年前,细沙河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那时我们是在山上种包谷、洋芋、荞子吃,一年忙活到头,经常还填不饱肚子。”
“没有省林业厅的大力扶持,就没有细沙河的今天。”罗修权说。
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2002年至2014年,省林业厅对镇雄县实施3轮长达12年的挂钩扶贫,其中2002年至2004年定点挂扶杉树乡,2005年至2009年定点挂扶碗厂镇,2010年至2014年定点挂扶以古镇。省林业厅领导班子认为,开展挂钩扶贫,既要考虑群众眼前困难,更要着眼长远发展问题,帮助帮扶地区拓展未来发展之路,最终实现摘穷帽、拔穷根。鉴于此,省林业厅突出林业产业扶贫这个主业,综合采用多种扶贫手段,推动3个乡镇通过发展林产业来缓减和消除贫困,兑现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林业扶贫承诺。
镇雄县林业局产业办主任王宁亲眼见证了杉树乡的转变。他告诉记者,镇雄是云南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而杉树乡则是全县17个扶贫攻坚乡中贫困面大、条件最艰苦的一个乡镇。这里90%的土地属25度以上的斜坡地,地力差,农作物产量低。仔细调查摸底后,省林业厅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山区优势,抓住退耕还林机遇,把竹产业作为全乡的主导产业来发展,杉树乡才能摆脱贫困,迎来新生。
为了让有限资金更好地发挥示范效应,省林业厅确定了扶“两村”促全乡的扶贫思路,重点扶持细沙河和杉树两个村委会发展竹产业。“当时农民不相信靠种竹子能过上好日子,更何况是要退耕还林,拿出口粮地种,还要等几年才见收益,所以很多人不同意。林业厅的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才得以艰难推进。”王宁说。
“地拿去种竹子,我们吃啥子?刚开始顾虑重重,只种了1亩,第二年拿到300斤包谷和20元补贴后,觉得确实比种粮食划算,就把11.2亩山地全部退耕还林种上了竹子。后来开始采竹笋,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就又开荒种了10多亩。”姚胜贵说。
罗修权告诉记者,细沙河现有的17426亩人工竹林中,一半都是农户自发种植。
竹产业改变了细沙河。如今,全村出售鲜笋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农户超过580户;现在种竹子,空闲时间多,很多人养成了午睡的习惯,外出打工的人也多了;陡坡耕地和荒山披上了绿装,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村里每年能出30多个大学生,全村大学生有280多个……谈起村里的变化,罗修权如数家珍。
细沙河附近的村子、乡镇显然嗅到了种竹的商机。
与杉树乡相邻的碗厂镇官房村,人工种竹两万亩,人均拥有竹林5亩。“有了竹产业,真比有人为村里投资两三百万元还开心。”站在翠绿挺拔、长势喜人的竹林边,官房村党总支书记范泽香滔滔不绝。
不久前,杉树乡瓦桥村委会72户村民辗转联系到多年为细沙河提供种竹技术支持的董文渊教授,请求为他们搞竹子栽培管护技术培训。
今年5月,一家专门从事竹笋深加工的企业——镇雄县黑颈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万亩竹园基地旁投产。
“在林业厅帮扶下,碗厂镇主攻竹藤基地建设和商品林示范基地建设,在以古镇主攻核桃、板栗等特色经济林建设,同时配套实施林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增强脱贫发展的造血功能。如今,这两个乡镇的林产业也都发展得有声有色,群众脱贫增收有了指望,群众都把林业干部当成了亲人。”王宁告诉我们,现在乡亲们很认可种树脱贫的方式,说这种“靠山吃山”的吃法,吃得长久,吃得心安。
“细沙河还有多少贫困户?”记者追问。
“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92户1047人,大都是因学返贫、因病返贫。”罗修权答。
“明年能脱贫摘帽吗?”记者有些担心。
罗修权笑了:“绝对没问题。现在鲜笋加工厂就在家门口,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鲜笋质量有保证,收购价比以前高了很多;明年村民自发种的竹子就能陆续采笋了;再说,我们还种天麻,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呢!脱贫增收奔小康,我们有底气!”
晚上8时许,细沙河村的苗寨传来欢快的歌声。“来,我们一起跳。”罗修权拉着记者,一起加入到围着篝火跳舞的人群中。
云报全媒体记者 程三娟 扶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