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用崔健式摇滚给了这时代“一枪”
崔健
在“独树一帜式的存在”方面,中国乐坛大概没有哪个人能像崔健这样,有着穷尽文字都无法叙说的独特。在很多人惯用“我就是我,人群中不一样的烟火”的状态栏介绍遮掩平庸的语境中,崔健以他自身和这个时代的差异,成为这个时代的同在者。
也因为差异横亘,这位被尊奉为“中国摇滚第一人”的摇滚老炮儿,一直拒绝被定义。在9月30日也即他时隔三十年从工体馆唱入工体场的前夕,他在受访时还拒绝了“摇滚教父”的头衔,“反正现在人们已经不叫鲍勃·迪伦摇滚教父了吧,因为一说鲍勃·迪伦,他就是鲍勃·迪伦”。
的确,被用烂了的“××教父”跟崔健那无二的个人印记不登对。左小祖咒就曾自命“摇滚神父”,以嘲讽那种与摇滚精神不搭的“父权”迷恋思维。
非得形容崔健,恐怕最合宜的表述方式是:崔健是崔健之后摇滚滚得最彻底的。他就像摇滚界弗弗西斯,“摇滚精神就是一颗永不停歇滚动的蛋,现实这块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不同于弗弗西斯推着石头,他推的是有生命的“蛋”。
在“我”还没从“我们”叙事里单飞的年代,崔健和他的摇滚,因一声如巨雷般的“问个不休”唤醒无数人的主体意识,而被说成“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化现象”。可与其这么说,倒不如说他自身就是一个时代,一个纯属摇滚的时代——就连路标、时间刻度都是摇滚音符编制的。
这次崔健举办“滚动三十”演唱会,对长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来说,最大的意义或许在于“怀旧”。毕竟很多人对那个蒙昧年代的音乐记忆,是跟崔健连在一块的。他的符号特征太强,是他用那极具反叛性词调,击中了很多人在原有价值基点解体后留下的虚空内心,也解放了不少还未从裹足状态里释放出来的生命能量。
可崔健无意怀旧,他从来都不习惯以端着姿态坐在荣衔铺成的殿堂里,供人膜拜,更别说自己向自己致敬。他也不会配合那些只会哼着两句“我曾经问个不休”再配上“哟哟切克闹”的人表演,用《一无所有》给大家打鸡血,满足很多年轻人的虚假摇滚式反叛的幻觉。
在演唱会上,他重拾起摇滚“老帮菜”那杆犀利的枪,用力但又不是工业化歇斯底里地唱着,就像他在《红旗下的蛋》里唱的:“革命还在继续/老头更有力量”。而他不停止摇滚的执拗也像是在宣告:“摇滚不死,精神不灭”——哪怕“摇滚已死”的死刑判决在坊间不时有之。
虽然崔健有好多年处在沉寂状态,可他却从未从摇滚中抽身,从2002年的“真唱签名行动”到后来摇滚交响,再到自导的电影《蓝色骨头》里仍撇不开摇滚,摇滚是嵌入他的骨子里的“刺”。当下“灵魂歌者”的名号已通胀,可崔健的歌是真的“有魂”而非“无神”的,执拗地对时代发问且不抹掉尖芒,让它太容易跟当下那些流行腔调区分开来。
许多人对崔健和摇滚的认知域,其实至今都仅限于《一无所有》,有的即使听过很多,但也是脱离文本本身的各种“隐喻”解码,而不知他在音乐层面的造诣。崔健说自己一直在尝试新的东西,就求变这点来说,他确实没变过:从《不是我不明白》做出迪斯科节奏与快板式rap的诡谲结合,到《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对西北风与雷鬼元素的糅合,再到《红旗下的蛋》放克与民乐打击元素融合等,几乎是各种变。《红旗下的蛋》用“耳帝”的话来说,堪称华语流行音乐的巅峰之作。
而在歌词上,有技术帖援引新诗里的“概括性”(多用大词、隐喻)和“及物性”(多用小词、细节、具体意象)的概念,认为崔健使着通常用于私人抒情的概括性词库,却写出了通常认为的只有及物性词库才能写出的批判性。
崔健对音乐形式推进、表达方式创新的追求,跟对思想的追求一脉相通。就像有人说的,在崔健时代,摇滚是跟社会运动一块的,但今天,它却变成了社会运动的想象性替代,跟现实严重脱节。
崔健以“他者”姿态追问着最深刻的时代问题,他的歌里也在朴素的追问中,蕴含着那种正派、单纯气质。可时至今日,经过了玩世现实主义和商业主义的包夹,他身上那套文化叛逆的动作示意图,也变成了“致敬者”装叛逆的POSE。后来的很多摇滚,也都带有某种赝品气质跟不走心的伪反叛特征。
像某位号称“半壁江山”的当代摇滚领军人物,歌词穷极华丽——其歌中垮掉派气息、惠特曼诗意等随处可见,可它华丽却又空洞,带有故作深沉的“作”。这跟崔健的“硬”与写实判若霄壤。
当然在这个时代,《一无所有》本就是隔世景象,在人们眼中,“世俗成功”比那些价值层面诉求重要得多。摇滚新生势力那一腔叛血,动辄轻易被钞票给抹掉。而有些民众即便口头常挂着崔健,也是供标榜品味用,却不会想着与他的思想互动,更不会移植那种反抗形象中内蕴的现实批判。
崔健那种“身体修辞术”,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罕见的腔调。而他不做作、不表演的崔健式个唱,则用这种腔调给了这个时代“一枪”。改用他歌词说就是,他身上的气质像一把刀子,已牢牢地插在这片土地。 我来看看!谢谢 不错,不错 你还想说什么啊.... …没我说话的余地…飘走 HOHO~~~~~~ 谢谢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