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促进法二次审议 委员建议划定上限遏制天价片酬
8月3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分组审议了《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有委员认为,草案中关于国产电影放映时间的规定执行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或应重点考虑如何提高国产电影竞争力。另有委员提出,当前电影行业存在有演员片酬过高的现象,“天价”片酬会损害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建议草案中应予以规范。国产电影保护:时长不低于年放映时间的三分之二?
2015年10月,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进行初次审议,草案对国产影片的最低放映时长作出了规定。在初次审议过程中,有委员建议应当进一步明确电影院放映国产影片的时段,鼓励安排更多黄金时段放映国产影片。
此次二审稿中,相关规定修改为:电影院应当合理安排境内法人、其他组织摄制的电影的放映场次和时段,并且放映的时间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时间总和的三分之二。
对此,李玲蔚委员表示,上述规定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在电影产业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持续升高的情况下,应考虑如何有效监督放映时长的问题。此外,还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如果国产电影的放映时长没有达到年放映电影时间总和的三分之二,应如何处理?
辜胜阻委员并不赞同这一规定。他认为,若国产电影产业竞争力提高了,就不需要硬性规定放映时长来要求大家看国产片了。“用法律硬性规定放映比例,会不会鼓励落后?”辜胜阻说,相比之下,更应该鼓励创新,让更多的国产电影“走出去”,进一步提升国家软实力。
遏制天价片酬:划定上限、加强监管
“中国电影事业日益繁荣,不少导演、制片人对于演员高片酬的抱怨声却从未停止过。”董中原委员说,电影制作成本突飞猛进,演员市场却出现片酬疯涨的局面,长此以往,会损害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近日,有媒体揭秘明星演员片酬最低2500万元,最高超过1亿元。演员片酬呈爆炸式增长,30年间涨幅逾5000倍。”董中原认为,演员“天价”片酬问题在引发社会热议的同时,也加剧了两极分化和社会分配不公,“法律不应缺位”。
为此,董中原建议,应从法律上为演员片酬划上一条红线,比如或可规定一部电影中全部演员的片酬最高不得超过该电影全部制作费用的30%。“如果因为各种原因突破了这条红线,那就应当有相应的法律规定进行约束,增加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税收的比例或者加强监督和惩罚措施等。”
董中原还认为,演员片酬既应尊重市场规律,也应综合考虑社会影响和各行各业劳动者收入水平,应引导电影产业降低片酬和总体制作成本,实现健康发展。
“演员片酬属于劳动报酬所得,要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他说,每个演员对应的市场身价包含其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但实际上,许多演员与制片方签订的合同片酬其实是税后价格。代扣、代缴是个税征管的重要方法,但对明星演员纳税要加强管理,督促制片方依法履行其代扣代缴的义务,防止偷税漏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