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明清花瓷器鉴定-OK
元 明清花瓷器鉴定(广州市信昶银艺术品鉴定有限公司)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D26.tmp.png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瓷器继宋代以后的又一个发展高峰,青花、釉里红,还有各色的彩瓷等,都是先前没有的名贵品种,代表了元清三代瓷器的高度工艺水平。1.青花瓷“青花”是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特点是素雅、蓝白相间。与此前的各种瓷器相比较,青花瓷器的优点十分明显:(1)青花的着色力强,发色浓,成色稳定,窑内气氛对它影响小,烧成范围较宽;(2)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色;(3)青花原料是含钴的天然矿物,我国云南、浙江、江西等地都出产,也可进口,也可用国产料;(4)青花白地蓝花,明净素雅,具有类似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5)青花具有实用美观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正是因为青花瓷具有上述优点,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其他一些传统的装饰手法,如刻花、划花、印花之类的技法,相继退居次位,让位于青花。 青花瓷最早出现于何时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现在学界较多倾向于青花瓷出现于唐代的说法。虽唐三彩中的蓝彩是用钴呈色的,但唐三彩属陶器,还不能看作青花瓷。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扬州收集到一些唐代青花瓷枕碎片,证实唐代已有青花瓷器制作,但不知道在何处烧造。2006年3月,有媒体报道说,考古人员在“巩义市黄冶村大片耕地和民宅下发现唐代青花瓷片和接近于青花的蓝彩白瓷”,认为该处极可能是唐代青花瓷的发源地。(“唐青花瓷发源地在巩义”-信昶艺术品资料库) 与元青花相比,唐代青花还只是处于原始的阶段。“元青花”虽说已经成熟,但尚未达到精湛地步,所用钴料主要是从波斯进口的“苏渤泥青”,又称“舅麻离青”(音译关系),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称“铁锈斑”。国产的青花料含锰高,含铁低,色调不如进口料浓艳、也没有黑色锈斑。元青花的釉不十分透明,釉色略偏蓝,故影响到青花光彩、青花色带灰暗调(因火候掌握未能恰到好处),不甚鲜艳,纹饰简单草率。 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成为主流。明初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被称为我国青花瓷黄金时代。-摘自<信昶艺术品资料库> 在当时,青花瓷主要用郑和下西洋时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苏麻离青”,这种青花料含锰量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色彩像宝石蓝一样浓艳,但含铁量高,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此黑斑无法模仿,属自然形成,与浓艳青蓝色相映成趣。这黑疵斑点也成为这当时用进口钴料烧造青花瓷的重要特征。 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青花料进口和国产的杂用。青花瓷风格以胎薄釉白而青色淡雅为特征,所用国产青料叫做“平等青”,含铁量少。正德时期还用国产青料“石子青”,呈色浓中带灰,不如“平等青”那样淡雅,故正德青花有部分是浓中带灰的色泽,与成化、弘治时期的有别。 明嘉靖以后,开始部分使用云南产的国产青料“珠明料”。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将从西域进口的“回青料”和国产的“石子青”按一定比例配合使用,青花色泽一反成化时期的浅淡和正德时期浓而带灰的色调,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的浓重、鲜艳的色调(回青料中铁与钴比值低),既无黑铁斑,也无灰色调,又比“平等青”显色浓艳,故嘉靖青花是明清青花中较佳者。 清代康熙时期,对青花瓷用的青料进行加工,并且在烧温技术上已有发展和提高,故青花呈宝石蓝色泽,极为鲜艳,蓝色透底,莹澈明亮,色泽比明代后期的美丽。 康熙青花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说明当时的工匠能成功地运用多种浓淡不同的青料,有意识地造成多种不同深浅层次的色调,这在表现一些较为复杂的图案和人物故事装饰时尤为重要,故康熙青花装饰又反映文人士大夫风尚的《竹林七贤》、《水浒》、《三国演义》等人物画的题材内容,青花色彩的浓淡变化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的,“墨分五色”效果。 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则不如康熙时期的那样艳丽,雍正青花多为仿明代和嘉靖时期的作品,雍正青花器中以青花黄彩和青花金银彩为名贵。信息仅限参考,因特性不一样只可作对比。欲了解更多,请留意信昶官网。
页:
[1]